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对教材中的一些长周期科学探究活动,我们的处理方法是打破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成课内课外结合、连续多次进行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内进行的主要是科学探究活动方法的指导和成果交流,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成效显著。下面以《养蝌蚪》为例,谈谈我们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2.
对教材中的一些长周期科学探究活动,我们的处理方法是打破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变成课内课外结合、连续多次进行的课堂教学结构,课内进行的主要是科学探究活动方法的指导和成果交流,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成效显著。下面以《养蝌蚪》为例,谈谈我们的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正>科学课强调学生亲身的经历,强调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所以"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已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虽然探究活动开展了,但是科学探究往往形似神不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怎样使科学探究顺利进行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一、教师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过去,许多人把教材看得如"圣旨"一般,教学中照本宣科,对教材不敢挑剔,即使有时觉得教材中有不合适的地方或错误,也不敢质疑。现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各类教材百花齐放,教师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教师的教学理念也与时俱进,我们不再迷信教材,而是研究教材,理解教材。"用教材教"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重建教材,这是对我们科学使用教材的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的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其突出特征就是强调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既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以"活动与探究建议"的形式将科学探究列入了所有课程模块的内容主题中,新课标人教版、鲁科版、苏教版三个版本的化学教材中,分别设置了"科学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与探究"栏目,来突出强化科学探究在高中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这些栏目,对于深入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笔者在教学观察中发现,不少教师对"探究"栏目的理解和把握还存在偏差,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背离探究活动的主旨、"就题论题"式的推理忽视科学方法的渗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材中"探究"栏目的使用价值大打折扣。笔者以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为例,谈谈"科学探究"栏目的主要特点和使用策略,以引发广大教师对"探究"活动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中安排了“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习题”等栏目。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栏目,从四方面实施科学探究活动。一、“科学探究”小栏目的利用例如在学习了“Zn-Cu-H2SO4溶液”原电池之后,可让学生根据教材的“科学探究”栏目(必修2  相似文献   

6.
于淑香 《科学课》2009,(9):28-29
翻开青岛版《科学》教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套探究主题生活化、探究过程活动化、探究内容多彩化、探究指向灵活化的编排体系,它为我们一线科学教师搭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弹性的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广阔平台。在与孩子共享科学乐趣与魅力的过程中,我精心体会教材的设计意图,深刻挖掘教材的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7.
翻开青岛版《科学》教材,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套探究主题生活化、探究过程活动化、探究内容多彩化、探究指向灵活化的编排体系,它为我们一线科学教师搭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弹性的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广阔平台。在与孩子共享科学乐趣与魅力的过程中,我精心体会教材的设计意图,深刻挖掘教材的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8.
科学课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版本的新教材越来越适合学生的科学学习和自主探究了。如科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这一单元的课程就安排得非常好。为了探究这一单元里面的小动物,首先安排了一节《寻访小动物》的准备课,到校外去搜寻小动物,熟悉这些小动物;然后安排蜗牛、蝗虫、蚂蚁等小动物的观察探究课程。教材中的探究活动也编排得恰到好处。教师在课前要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规律和教材中探究活动安排的逻辑性,才能做到合理使用教材,循序渐进地主导学生的探究活动,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是教过多年《自然》的自然教师,现就新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高中化学教材中安排了“科学探究”、“学与问”、“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习题”等栏目。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栏目,从四方面实施科学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10.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科学课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科学课堂的实效性.下面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为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1.
现行的人教版初中《生物学》新教材内容丰富,编排了形式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在"做"中"学",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等科学探究能力。本文分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数量与开放层次,以期能够让中学生物教学者对教材中的探究活动有更深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了便于学生开展课内或课后的学习活动,每一课的后面都设置了“活动与探究”的栏目,意在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培养实践能力以及协作精神,给改革后的初中历史教学创造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但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没能很好地利用这一平台。本文试结合教学中的实践,就如何科学创造性地使用好课后的“活动与探究”,略谈认识。  相似文献   

13.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那么,如何以探究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需要我们一线的科学教师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作好科学、合理、适时的评价,让科学教学真正达到高效。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教材赋予了我们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要求。伴随着科学探究被引入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教材中设置了很多的探究实验,这不仅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探究实验在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探究实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占有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需要首先说明的是标题中前面的一个“探究”指的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后面的一个“探究”指的是“卷入解决未明确事物的过程。”(杨晓微语)即讨论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与科学探究活动相关的突出问题。当前,许多科学教师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活动)过多、40分钟的时间里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认真研究科学教材,走进科学课堂广泛听课后我们发现,科学教材中确实存在教学内容(活动)偏多的情况(这已经引起了教材编者的重视,目前正在不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此外,还有一个导致40分钟的时间不够用的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教…  相似文献   

16.
"弱"教材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在使用、处理现有教材时,从探究教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把教材"模糊化""边缘化",弱化教材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暗示作用,期望学生真正有科学探究的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文就"弱"教材探究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那么.如何以探究为核心进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这需要我们一线的科学教师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作好科学、合理、适时的评价,让科学教学真正达到高效.  相似文献   

18.
“弱”教材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在使用、处理现有教材时,从探究教学的需要出发,对教材进行深度开发,把教材“模糊化”“边缘化”,弱化教材对学生探究活动的暗示作用,期望学生真正有科学探究的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本文就“弱”教材探究教学中的有关问题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至关重要,为分析教材对学生科学探究素养的培养情况,本研究设计了教材的科学探究分析框架,并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必做实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科学探究指标在教材中的呈现比例差异较大,但两系列教材对指标的呈现趋势大致相同;在探究活动的设置中,选择性必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相比没有明显的水平提高;必修教材的设置能够满足学业质量要求,但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指标水平略低于学业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20.
国际化科学视野——国外留学的科学知识、方法、思维的预先储备研究性学习体验——科学探究和主题探索活动设计过程的建构实践新课程资源宝库——国家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思想的延伸与拓展《圣智科学教育教材》丛书是针对中国基础教育的诸般弊端,力求"借他山之石攻中国教育改革之玉"而原版引进的圣智集团旗下最具权威、经典、主流的科学教育教材和研究性学习读本。丛书以国际化的视野,结合中国基础教育实际,力求通过探究活动、问题解决、思维导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