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德辉  韩立娟 《文教资料》2007,(21):117-118
毛泽东同志一贯重视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的建设。本文从哲学、历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阐述了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社会科学繁荣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为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宣传和研究,本院于今年初成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这个研究所设有哲学、经济学、自然辩证法三个研究室;还有文学、历史学(包括广东现代革命史)两个研究室正在筹备。研究所的基本任务:一是有重点地结合实际开展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经济学、自然辩证法、文学以及历史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积极参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并努力承担科研项目;二是开展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现实问题的调查研究,向有关领导机关提供有关调查报告或论文,三是对广东省培养理论队伍承担任务,接受研究生。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研究好、宣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最大增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认真对待“五个面对、五个迫切需要”,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贯彻以及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实施,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日益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呈现出进一步繁荣发展的可喜景象。但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发展,进一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指导,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依然是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什么样的教材和教材体系、怎样建设教材和教材体系提出了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基本思想原则、坚守和提升文化自信是根本依循、各学科教师的担当精神和学术使命感是关键力量、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基础和条件",对于新时代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信心有着重要启迪。要着力增强教材建设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彰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和学术智慧。教师的核心素养和根本依循,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中,教师应该发挥什么样的关键作用、怎样发挥关键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历史学,代表党中央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的成立发了贺信,在广大史学工作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响。本文就贺信内容,从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角度,阐述了历史学的社会责任;认为,求真是历史学的基本要求,致用是历史学的最终归宿,历史学在社会科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新时期需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近日,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建设推进方案》,强调要整体推进不同学段、不同类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专业教材建设,用5年时间,重点建设200种精品教材,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中国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系列.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使命新要求。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是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承担着光荣使命和崇高责任。努力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要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科研方法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在推进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李明桂 《河南教育》2018,(12):51-53
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是一篇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性任务,总书记在谈到学科建设时,指出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原工学院党委在加强学科体系建设时,提出要首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基本力量和基础支撑,有组织科研对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制化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成体系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战略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创新,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自我迭代的理论自觉,是党领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百年发展的历史探索。科学把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组织科研的目标体系,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三重维度进行系统思考,宏观层面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中观层面以形成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为目标,微观层面以解决中国发展的必然性问题为目标。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应以有效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有组织性为目标,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优化组织管理模式、强化战略力量储备、构建综合保障体系,扎实有效地推进有组织科研,为实现哲学社会科学自立自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高校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