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语文课程的主体内容是由一个一个经典文本组成,长期以来对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主要以社会历史批评方法为中心,这不仅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流于表面,也严重制约了学生思考和理解的空间。对语文课程经典文本的阐释与教学,本文重提新批评"文本层次"论,并选用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作为例证,旨在说明,通过文本层次"论,可以引导学生由文本的浅层抵达潜藏在文本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首先,梳理传统"诗教"理论,对传统"诗教"性质、目的、原则、方法等问题进行研究,为传统"诗教"的现代转化研究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其次,选择"诗教"经典文本,建构当代"诗教"文本体系.最后,探索当代"诗教"的实践路径.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目标,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作为能够有效地提升高中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基础课程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而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文化底蕴,实现更好地自我提升。一、高中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意义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经典阅读逐渐产生了衰落的现象,这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非常的不利。  相似文献   

4.
本文结合"经典文本教学与本科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从通识教育观念、高等学校经典课程设置以及"一体两翼"的总体方案,介绍了2005年以来聊域大学文学院进行经典文本教学改革情况.其主旨在于以经典文本教学为扭结,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平台,对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研究,对它们重新定位,归纳总结出具有创新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经典文本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本科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经典诗文阅读课堂由于受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发生了惊人变化.这就是课堂上师生的地位改变了,教与学的观念改变了,学生们的意见也多起来了.学生的意见一多.难免出现一些"错读"和"误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规范中学经典诗文多元解读呢?这就需要寻找到一种既重视读者的创造性意见,又重视文本所涵容的意见,还兼顾文本作者的意见的阅读理论来指导.什么样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可以指导学生正确解读出这三种意见呢?这就可以借鉴西方正统文本解释理论阐释学.  相似文献   

6.
黄厚江、曹勇军两位老师的《葡萄月令》示范课,给选修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些方法论层面的因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引导学生读出经典文本的选修价值,通过品读、比较、还原等方法,对经典文本作多层次的深度解读,可以引导学生从言语到生命,从课内到课外,教给"修"的方法,拓展"读"的空间,增强"学"的效用。  相似文献   

7.
"大学语文"课的主体内容是由一个个经典文本组成的,但是对经典文本的教学依然缺少对文本的微观分析。本文重提文本细读对经典文本阐释与教学的重要性,尝试构建"寻找文本的关键词句——寻找文本中的症候、断裂、空白点——走向文本深层与文化诗学"三层次文本细读教学模式,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价值透视与反思,以期穿越时空的经典文本经过文本细读的烛照,发挥其在学生精神建构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必须改革才能适应时代变迁。在改革措施方面,我主张教学模式的转化,由过往的以知识累积和识别为目的的授课范式转变成以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与人文精神为主的经典文本教学的范式。即:淡化"史"的线索,突出对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分析,并且以解读经典文本为教学切入点。这一模式在实施时的可行性方法为:一是精选文本;二是突出经典文本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原创性特征;三是张扬经典文本的研究性教学之旗。通过实践,以经典教学为切入口,实施经典文本教学模式的意义有三:一是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教育背后的巨大教育空白——人文教育;二是突出了课程的特长,即审美性;三是克服了现代文学教学的空疏化倾向,并有助于引导学生研读经典。  相似文献   

9.
以"红色经典"《红色娘子军》中人物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来的电影文本与改编后的电视剧文本的比较研究,厘清两个时代不同文本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所表现出的不同审美诉求,以此探寻"红色经典"电视剧改编时人物形象塑造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10.
李惠娟 《文教资料》2009,(27):59-61
经典文本对人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现在轻松、娱乐的媒体环境下,学生对于经典文本已相对疏离.因此教师要改进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确立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引导学生理解经典文本;创设阅读活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分享智慧、收获阅读与交流的快乐.本文作者试从教学实践层面探索经典文本阅读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大致说来,经典文本有四个主要特征:内涵的丰富性、时空的跨越性、实质的创造性与无限的可读性。这四个特征同时揭示了教学经典文本的着力点,即通过不同的方法与手段,带领学生领略经典的魅力。也就是说,教学这类文本,应把"鉴赏"作为解读与教学的主要指向,应立足于"鉴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谈及对经典文  相似文献   

12.
《柳州师专学报》2019,(6):87-90
在当前的碎片化阅读大背景下,如何让学生细读文本并参与课堂互动是文学教学的一大难题。通过提出与发现问题、以问题贯穿讨论和总结,创建"问题化"课堂,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因为"问题化"课堂打开了一个立足经典文本,将文本与现实相关联的空间,在其中师生得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理解,同时激发了对现实与时代的进一步思考。这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柔和思辨"是基于文本阅读的一种渐渐深入、合理合情、平和友好的探索性思考辨析。"柔和思辨"式阅读不是敌视性、破坏性、颠覆性的阅读思考,而是变换视角审视文本,通过重组、对比、比较、反问、反思等方式生成阅读困惑,以重新认识文本。在教学《〈史记〉选读》时采用"柔和思辨"的方式,可以较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精神内涵的深处,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蕴含的独特品质,增强阅读传统经典的自信心。  相似文献   

14.
作文教学可以借助于课文,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写学生自己身边的事.其实课文就是一篇篇经典的写作范例.我们教师可以锁定文本,有意地创设情境,为学生创设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动机,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应积极探寻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文明的契合点,通过"还原"与"移植"的教育新策略积极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对话。"还原"是指在历史还原中解读经典文本。首先,还原历史背景,凭藉历史背景丰富知识结构。其次,还原创作背景。在经典作品的赏读过程中,结合作者的性格、气质、心理、教养、师承、人生经历以及创作背景等复杂的因素理解作品。再次,尊重历史人格。阅读经典作品或是评价古人时需理解当时的道德评判标准,尊重古代文人的人格精神,真正做到"理解之同情"。最后,模拟情感体验。重构当时的具体场景,模拟人物当时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在深刻的心灵感悟与细腻的审美体验中实现与古人的情感交流。"移植"是指将经典作品移植到当代文化新语境。对古代经典作品中体现出的人生感叹、生命呐喊、人文关怀等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特点的主题进行现代化阐释;有意识地将文学形象移植到现代价值体系的标准下重新进行审读;充分发掘古典作品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情感建构的意义,努力构建出"知音"般的情感共鸣境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经典文本与现代影视改编的对比性赏读中,探析各自的优劣,自觉地回归经典,真正欣赏到经典文本的独特魅力。"还原"和"移植"之中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认识误区进行正确引导。尽量避免学生的误解与偏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品中存在的文本缝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此外,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赏读过程中达到愉悦其心和培养其能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16.
<正>文本参读就是以教材文本为圆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与文本或者内容相近,或风格相似的其他文本,让学生在群文彼此之间相互印证、相互阐发、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过程,在拓展学生阅读空间的基础上,形成对教材文本更加深入的理解。一、在背景参照阅读中质疑问难入选教材的文本很多都是经典范文,但由于时代的差异和地域的不同,很多文本的实际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甚远。这就给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形成了较大的  相似文献   

17.
当前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是过分注重"概论"、"通史"的教学,而不重视经典原著(理论作品、语言学作品、文学作品),特别是古代经典原著的阅读与教学。教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回归经典文本的教与学。这样则能摆脱目前的教学困境,使教师愿意讲,学生喜欢学,既可拓展教师的研究视域,亦可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从而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嚼出"原典"的滋味来。经典常常是意识形态的凝结,"回归经典"为旨趣的教学改革,就不能不从我们今天时代的需要出发,对经典进行必要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小二黑结婚>、<秋菊打官司>和<命案高悬>这三部文学作品,问世之初引起相当程度的轰动,可以称之为"时代经典".它们的时间跨度有六十余年,对经典的解读自然而然地也打上时代的烙印,但是基于案件性质、农村环境和时代因素的相似点,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它们一以贯之的线索一一对农民法制观念和农村法制状况的持续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世纪之交,现代文学研究的许多领域都面临着重新审视、如何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历史经典与时代诉求不相适应的现实,如何使曾经滋养了几代人的文化资源在新的时代重新释放自身价值,如何最大程度地追寻并还原经典文本和隐匿在文本中创作主体的完整真实的面貌,都成为摆在研究者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的"文言经典"教学语境中,语文教师往往会遭遇以下的教育尴尬和教学冷遇:当教师激情满怀地向学生教习《项羽之死》时,学生往往更喜欢关注"项羽该不该自刎"的生存问题,却对项羽之死所具有的悲情意义嘻嘻哈哈;当教师热情洋溢地向学生教习《陈情表》时,那一句"读此文而不哭者,其人不孝也"却引来了课堂的一片唏嘘不已之声;当教师言之凿凿地向学生教习《祭十二郎文》时,很多学生对韩愈的沉痛哀情无动于衷,反而由于文本句式丰富、虚词繁多而责怪文章"佶屈聱牙""枯燥难懂".就文本的经典性而言,上述文学作品无疑早已彪炳于文学史册,这些经典作品体现着国人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须接受的传统,展现着民族的精神成长史和文化发展史,是炎黄子孙认识自身文化符号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所以,"文言经典"教学所遭受的尴尬和冷遇,理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和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