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知青小说中反映秦晋高原乡村生活有代表性的三位作家:李锐、郑义和朱小平的作品来分析,通过作家对乡村生活的审视与思考,体现出对那个时代农民深重苦难与不幸的同情和怜悯,理性化地揭示与批判了乡村文化的愚昧与落后.从三位作家创作中的悲情描述、探求苦难的原因和创作的时代特征三方面来分析,真实描画出农民生存境遇与命运,展示出人民性的珍贵和深刻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作品从三个方面论述哈代小说中存在的悲剧意识:即社会悲剧、命运悲剧和生命悲剧;然后从作家入手对其悲剧意识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莫里森是非裔美国小说家,她的历史意识非常强烈,对美国社会对黑人历史的抑制和忽视十分关注。《宠儿》是她的代表作品,通过对美国内战前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进行挪用,讲述了一个被自己亲身母亲杀死的黑人女孩复活后复仇的故事,深刻地批判和反思了美国的奴隶制,对人的良知进行拷问,使生者真正地见证苦难、直面苦难。通过运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对这部作品的悲剧情节、悲剧冲突和悲剧效果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4.
从个人生活际遇、民族文化负重、悲剧美学意识等三个方面分析中国现代乡土小说作家的悲剧心理 ,具有放逐的失落、选择的艰难、悲剧美学意识的自觉等特征。形成无事的悲剧、微笑的悲剧等风格范型  相似文献   

5.
纳张元教授是一位当代彝族青年作家。他的作品集《走出寓言》中描写了大量的民族悲剧,这些悲剧阅读后都会给人深深地震撼和启迪,并不断地督促人民觉醒。本文从社会进步与封建愚昧思想矛盾冲突的悲剧意识;人的个性发展与周围环境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人的需求与现实生活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现代文明与本土文化矛盾冲突的民族悲剧意识等方面论述了纳张元的作品集《走出寓言》中民族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位体验型、情绪型的作家,萧红对女性的生存困境和女性悲剧意识有着深刻的体验,本文试图从童年体验、生育体验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论述萧红作品中的女性悲剧意识,并进而分析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7.
作家余华是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活着》以极其冷静简洁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纨绔子弟福贵的人生悲剧以及由时代造成的福贵一家人的悲惨命运。作品反映了中国旧社会最底层民众的生存现实,展现了在社会造成的苦难面前,人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流露出生命至上的医者情怀和尊重生命的仁爱精神。这些都根源于余华童年的生长环境以及青年时期的从医经历,医者的职责对他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作品体现出一种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诗歌抒写了时代的艰难苦恨和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蕴和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悲剧精神成就了诗人人格的伟岸与崇高,也成就了他的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9.
在新散文阵营中,从生活的积累及文字的苦难意识等方面来说,冯秋子是扎实和独具魅力的一位。她是一位心怀悲悯,具有极强的独立生命意识和散文主张的散文家。流淌在她身上的蒙古血统,注定了她强烈的苦难意识、被悲悯情怀贯穿的个人性格和散文写作态度。在冯秋子的词典里,散文不是小资的、休闲的、风花雪月、无关痛痒的文字游戏。  相似文献   

10.
《菜园》延续了沈从文一贯的乡土小说创作风格,他用清新的文字构筑了充满自然风情美和人性美的理想世界。虽然他极力讴歌理想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形式,但看似和谐的生命背后却充斥着人生的苦难与哀愁。小说在菜园的兴衰和人事浮沉中流露出作者的苦难意识和悲悯情怀。沈从文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尚美的文学理想是其书写苦难的重要原因,这篇小说成为湘西小说苦难书写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1.
李锐是站在农民的立场,以一种与农民对等的姿态写作的优秀作家.他关注着人类生存的本真状态、体验着生命的苦难,怀着大悲悯的情怀,恕道者的宽容,以特有的"语言自觉"描绘了吕梁山的悲情荒凉,在"本土中国"的舞台上,诉说着一个个苍老荒凉的故事,弹奏着一首首生命的琴谣.无论是<厚土>系列,还是<万里无云>、<无风之树>,它们都悠远,平静,静谧,满载着孤独与深情的色调,也充满着生命沉沦的大悲痛.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感情深邃”说的美学意蕴,包括感情的真实独特、纯挚深厚、忧生忧世的情怀、悲剧色彩以及人类的普遍情感和理性深度.他以融合中西学术的宏通眼光,从学理上深化和发展了“缘情”诗学的传统理论.“感情深邃”说的提出,体现了作者对作家、作品评价的重要标准和审美取向,和其悲剧性格、所受哲学思想影响及其早期诗词创作所表现出来的悲悯情怀都有密切关系.正确认识王国维“感情深邃”的历史意义,对于警惕“魅惑”的影响,以深邃的感情参与当代高情感的建设,创造“情深而文明”的作品,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小仲马基于自身经历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茶花女》。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内心善良纯洁的美丽少女玛格丽特企图冲破各种社会桎梏追求自身幸福的爱情悲剧,揭示出男权社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剖析作为“他者”的玛格丽特在企图实现自己爱情理想过程中的女性意识觉醒,这一点正是其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同时使其在精神上得到了救赎,实现了女性意识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4.
奥古斯特·威尔逊的戏剧被称作"行走的布鲁斯",凸显了美国黑人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本文立足于"行走"和"蓝调",分析了威尔逊系列剧中人物苦难而不屈的梦想之旅的模式,强调了剧作家以南方情结、黑人文化救赎和面向未来三条途径超越苦难的生存策略以及剧作家超越种族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与《堂吉诃德》是两部不同时代的经典文学作品,都交织着喜剧和悲剧的因素。本文旨在通过时代的深层意义、作家的悲剧意识、人物性格的塑造、讽刺艺术手法、荒诞的表现方式及话语诉说风格来对比分析两部作品,揭示作品的中心思想,从而给后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16.
短篇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是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其精神内涵和艺术成就.透过作品,不仅可以看到"现代小说流派旗手"白先勇的传统文化情结,还可以看到其独特的悲剧意识、美学意蕴、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7.
摩罗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进入中国文坛,引起了思想界、读书界和学术界的关注。透过其自选散文随笔集《悲悯情怀》,人们看到了摩罗对于人类生命的本质透视、现实苦难的深层体验、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兼济天下的救世情怀。  相似文献   

18.
李娟 《职大学报》2013,(6):51-54
20年代的乡土小说因其作家群体的集中性和作品时代的鲜明性,已成为中国文学史的术语之一。它的发端由于受浓烈的社会现实悲剧性和西方现实主义手法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并成为中国现当代小说的基调,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19.
土地意象折射的苦难母题和太阳意象折射的理想母题体现了艾青诗歌独特的审美价值,也奠定了艾青在现代诗歌史上无法取代的位置。如果说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那么土地意象则体现了诗人对民族和人民现实苦难的深厚体认并寄寓其对苦难民族和人民的深沉挚爱。由苦难滋生的沉郁和悲壮以及独特的生命本体的悲剧体验正是以《手推车》为代表的艾青诗歌的审美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20.
尤金·奥尼尔通过借鉴古希腊悲剧思想中的精神、梦想和命运三大主题创造出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戏剧思想——从不逃避失败、苦难和死亡,在人生苦难背后,他昂扬的是人类不懈的追求精神,是人类为了未来和未来的高尚价值而同内心和外在的一切敌对势力搏斗时显示出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