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辛亥鼎革之际,立宪派著名领袖张謇活跃于政坛之上,在推翻清廷、建立民国的政局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謇利用他的特殊身份,游刃有余地周旋于革命派、清廷和袁世凯之间,说服南北停战议和;指出非共和难以免生灵之涂炭,无以保满汉之和平,促使袁世凯、清廷接受共和理念;草拟清帝退位诏书,与革命派商议提出优待皇室、优待蒙回藏各办法,解除了清帝退位的后顾之忧,为最终实现辛亥和局做出了重要贡献。辛亥鼎革之后,张謇亦积极出谋划策,提出诸多建议,助力袁世凯接手政权,保证了政局和平过渡,避免了社会动荡和列强干涉,维护了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2.
葛美荣 《档案天地》2011,(10):17-18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起义军占领了武昌。清廷极度恐慌,忙派冯国璋率军前去镇压。但冯国璋接到袁世凯的密令:按兵不动,坐等事态的发展。此时,袁世凯已被清廷罢官,在原籍河南彰德养病。由于形势危急,清廷不得不起用袁世凯,任命他为湖广总督,督办镇压起义军事宜。袁世凯以"足疾"为名,还是不愿立即出山,因为他嫌清廷给他的权...  相似文献   

3.
陈竹君 《兰台世界》2012,(22):19-20
袁世凯是清末创办地方警政的代表人物。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被清政府委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重任,在直隶创办警政,内容包括设立警察机构、制定警察规章、举办警察教育等各个方面。在此期间由袁世凯创办和提倡的各种形式的警察教育成效显著,对我国近代警察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一、袁世凯在直隶创办警察教育的背景清末直隶省警察教育,是在新政初期清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1,(2)
近代报刊作为一种新式媒体,直到20世纪初才得到清廷的正视,同时囿于官方以集权为中心的认知结构,近代报刊被改造和调试成符合传统理念的模式。袁世凯作为清末政局中首屈一指的官员,兼具新派和保守的双重性,对新式媒体表现出推崇却又十分谨慎的态度,体现出官方对报刊传播工具属性的认可,但对其带来的言论自由异常警惕,尤其是报刊的思想启蒙功能和引导舆论的沟通功能在实践中被官方彻底抛弃。正因为这种观念及其所存在局限性,清廷在与民间言论空间的抗衡中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5.
吴宝晓 《历史档案》2002,(4):100-105
清末新政的起因是多方面的 :对西太后及一些清廷中枢大臣来说 ,实行新政含有强烈的迎合列强的目的 ;对地方督抚来说 ,实行新政的目的主要是救亡图存。以往探讨清末新政的起源 ,往往较多地强调清廷取悦列强这一因素 ,并据此断定清廷缺乏改革的诚意 ,此说不免忽略了庚子事变后地方督抚自身变法思想的形成及其对清末新政出台所起的作用。考察庚子事变后地方督抚与清末新政的关系 ,即可发现在清廷和地方督抚两种因素中 ,地方督抚所起的作用更大。标志清末新政开端的 1 90 1年上谕 ,是部分地方督抚策动的产物。同时 ,地方督抚自身的变法思想 ,也…  相似文献   

6.
<正>袁世凯是清末民初历史上十分重要的历史人物,对清末民初社会演化发挥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理应受到学界重视。但是由于袁世凯晚节不保,悍然帝制自为,人们对袁世凯的认识始终未能跳出"独夫民贼"、"窃国大盗"之藩篱,把袁世凯本来丰富复杂的一生,进行简单的定格,我们认为这种简单片面的治史模式和粗放标签式评判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上,袁世凯是一位极其特殊的人物。从1910年到1916年的短短七年中,袁氏三变其身:从“回籍养疴”的开缺大员,一变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清廷重臣,再变为中华民国的第一任正式大总统,三变为中华帝国的洪宪皇帝。其身份变化之剧,地位飙升之速,人生结局之悲,在近代中国几乎无人可匹。自袁氏盖棺至今已九十年,其间写袁、论袁者足有数十上百家。虽有人详论袁氏对于中国近代化的作用,但其头上“卖国贼”、“窃国大盗”的帽子却一直戴了将近九十年。近十年来,为袁氏摘帽子的文章为数甚少,而整体上公正评袁之作更是少之又少。  相似文献   

8.
张建斌 《历史档案》2020,(3):128-133
正咸丰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两湖、皖赣一带对峙,绿营水师不堪一击,于是清廷组建了长江水师。既往研究多关注长江水师建设、规制、存废、权力之争,且大都集中在水师兴建的前中期,针对清末水师的研究则相对薄弱,鲜有论述。①光绪三十三年(1907),安徽巡抚恩铭被刺,满汉矛盾益增。间有革命党人借外国公司在长江流域运送军火,长江防务局势紧张。清廷拟仿照同治年间彭玉麟巡阅长江成例,重新拟定章程。本文依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藏张之洞档案,以地方大员政争的视角,考察丁未政潮过后,围绕巡阅长江人选和巡缉章程,不同派系的权力角逐,考证巡缉章程的出台过程。  相似文献   

9.
辛亥以后的袁世凯与康有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腾 《历史档案》2003,2(3):107-111
袁世凯与康有为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重要人物,清末尤其是维新变法时期两人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戴逸的《戊戌年袁世凯告密真相及袁和维新派的关系》、张华腾的《康、袁交往与戊戌维新政治格局》、杨天石的《康有为的联满倒袁计划》等文章中均有阐述,  相似文献   

10.
侯强 《历史档案》2007,1(3):99-104
清末,清廷实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带来社会对大批新式人才的急需,尤其是法律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1905年清廷又诏废科举,改兴学校,断绝了以功名为进身之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清末,冯国璋长期追随袁世凯,整军经武,为北洋集团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辛亥革命期间,冯国璋帮助袁世凯倾覆帝制,稳定了北方政局。而关于对待和战上态度的分歧,成为以后双方间的合作与冲突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清初,面临满汉民族矛盾,清廷确立了"稽古右文"的文化政策,重视官方出版活动,试图通过建立文化共同体,实现政治大一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以下简称《改革风潮》),是侯宜杰先生继《袁世凯的一生》、《袁世凯评价》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发生在本世纪初的清末立宪运动,距今80多年了,其前70多年始终未被研究者重视,截至1949年,有关此题的文章很少,建国后很长时间亦不多.近10余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趋热,尚无专门著作.此书以44万余字的篇幅,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并将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4.
刘鹗(1857——1909),清末颇负盛名的文学家,字铁云,江苏丹徒人,通数学、医术、金石甲骨文及水利等学。官候补知府、直隶试用道,因不得志于清廷,旋弃官经商,虽曾有过多次创办实业之计划,惟最后均归失败。庚子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刘鹗用低价向联军购买其所掠夺的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赈北京饥困。光绪三十四年,由于袁世凯等挟私诬陷,清廷以私售仓粟罪将其逮捕,流放新疆,次年病逝。馆藏外务部档案中,存有关于刘鹗的几件史料,其中反映他于光绪三十一年,拟与日本商人郑永昌合资开发辽东盐业,遭到清廷驳回及后来被谪戍新疆,死于禁所之情形。对于研究刘鹗生平有一定价值,故予刊布。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与唐绍仪关系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华腾 《历史档案》1998,(2):105-112
唐绍仪是清末民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人物,他和袁世凯有着近三十年的友谊。袁世凯发迹朝鲜、显名北洋,直到登上民国大总统的宝座,唐绍仪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袁世凯对唐则不断提拔,使唐从一个品级低微的幕僚,逐步升迁至清王朝的一品大员;中华民国成立后,任第一任国务总理,成为仅次于袁世凯的第二号人物。然而,在民国法制问题上,二人产生了根本的分歧,导致了袁、唐最终的分手。袁、唐关系直接影响着清末民初的政局,揭示这一时期的袁唐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袁世凯(1859-1916年)比唐绍仪(1862-1938年)大三岁,出生在交通闭…  相似文献   

16.
冯玉祥轶事     
武苞 《新闻世界》2007,(6):38-38
冯玉祥是安徽巢湖人,清末入淮军当兵,后为北洋兵,先后反对袁世凯、张勋复辟。1924年发  相似文献   

17.
王祖远 《湖北档案》2011,(12):41-42
袁世凯是清廷镇压捻军起义的淮军首领袁甲三的侄孙。袁甲三的子侄袁保庆、袁保恒、袁保龄,也都以办团练起家,官至二三品。袁家十分迷信风水命相,袁世凯在家庭的薰陶下,更笃信这一套。  相似文献   

18.
1911年11月7日,武昌城头打响反清第一枪才刚刚过去二十几天。二十多天来,南方各省纷纷响应武昌起义,清朝统治摇摇欲坠,清廷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凯。就在这一天凌晨一点,石家庄清新军第六镇司令部内传出激烈的枪声,三天前才被清廷任命为署理山西巡抚的第六镇统制吴禄贞被暗杀,倒在血泊之中。暗杀的幕后指使人正是袁世凯。吴禄贞乃何许人,以至远在湖北前线的袁世凯急欲买凶暗杀之?一时间,吴禄贞成为聚焦辛亥风云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辛亥武昌起事后,清廷迅派陆军大臣荫昌南下督师,镇压革命。通过考察陆军大臣荫昌南下行程,可知从1911年10月17日夜抵达信阳到10月22日抵达孝感,荫昌耽搁了近5天之久;从10月22抵达孝感到10月27日黎明令清军进攻,荫昌又耽搁了近5天之久。其行动可谓"一波三折":先"踊跃前行",既而"迟迟不发",最终"固布守局"。荫昌之所以如此,并非因为北洋军不听其命令,也不是他颟顸畏战。而是10月18日清军与革命军首战失利,令荫昌意识到,对付革命军并非易如反掌。因此,荫昌一方面要求调用大炮、机关枪等武器,一方面则赞同袁世凯提出的"固布守局"战略。早在10月21日,在盛宣怀、载泽的幕后推动下,清廷就已决定调回荫昌,予以袁世凯军事全权,目的则是令袁世凯迅速南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盛宣怀等人主张"速剿",对荫昌在信阳"迟迟未发"十分不满。同时,朝野内外,因"事权不一"之危害,纷纷要求清廷调回荫昌。这也是清廷决定调回荫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清帝退位后,袁世凯作为权力赓续的继承者,为了在全国树立威信和良好形象,面对民国初年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做出了一些重大努力:切实恢复统治秩序,严谕军警遵守纪律;力图摆脱新旧价值体系冲突状态下的负面影响,高调宣称赞同民主共和,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通谕各省要体谅时艰,各党派要休戚与共,共创民国大业;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袁世凯亦有独到的创见;为融合满汉蒙回藏各族,缓和各民族之间的纷争,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诸多因素,实现真正的五族共和,袁世凯力求做到中央和地方统筹兼顾,这对当时复杂的民族关系具有很强的镇定作用;为促进民国初年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袁世凯还全面阐明其锐进主义基本国策,主张从稳健入手,实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揽子计划,共谋国家之强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