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非子·内储说下》中,有人名"干象"。"象",可能原本是一个楚简中常见的、读为"宛"的字,由于该字与"象"字形近,因而在传抄时讹变成了"象";《史记·甘茂传》写作"范娟",可能是因为"肙"与此字形音均近;而在其他古书中写作"螺"、"环"和"蟓",则纯粹属于音近相通。  相似文献   

2.
童霞芳 《兰台世界》2005,(15):68-69
老子姓"李",叫李耳,外字聃(外字如同外号,诨名).何以又叫做"老子"呢?有些学者认为,古代早先只有"老"姓,而无"李"姓."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①但<史记>明说老子姓"李",如果司马迁的记载并没有错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李耳长寿,②外字"聃",所以人们称他为"李聃"."老"是寿老之称,不是姓氏之称;出于崇敬,后来又在"李聃"称呼的基础上称其外字,而缀以"子"这一尊美之词,所以便有了"老子"之称.老子,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读,聪颖勤快.晚年在故里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死于扶风.<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替老子作了一个四百多字的传,有关老子的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3.
倪博洋 《文化遗产》2016,(4):104-111
全真词中存在和声"哩啰",表现为句中无意义的衬字、有意义的隐语以及句末的和声。根据其声律表现可看出全真教众在使用时注意到美听效果。其来源并非是唐五代词和声,而是梵文四个流音字母的佛道助声与莲花落"啰哩嗹"和声。"啰哩嗹"起源于南方的戏神咒,远源是梵文的四个流音,集中传唱于南方,在传播到北方时声腔规律发生变化。传统文献中对"哩啰"的记载性质可能不同,需要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千多年前,古希腊地学家托密勒(90-168)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假设,认为南半球必有一块陆地与北方对应,以维持地球的平衡稳定.其<地理指南>的世界地图标明"未知的陆地",后称"TerraAustralis"(意为南方大陆),即传说中恶魔往来的幽灵之地,这更增加了其神秘感,也更激起了探险家的好奇心.  相似文献   

5.
马晓琼 《编辑之友》2011,(3):101-103
明朝时期,我国的私人藏书和刻书业比较发达,民间书坊盛行,但明朝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故而有"明刻书而书亡"的说法。晚明万历年间出现了一位以校勘精审,刊质精良著名的大出版家,他就是汲古阁的主人毛晋。毛晋严谨的刊刻书的态度,赢得了大家的赏识,著名学者钱谦益称"毛氏之书走天下",其友夏树芳称"海内悉知有毛氏书"。毛晋(1599-1699),江苏常熟人,原名凤苞,字子九,后改名晋,字子晋,号潜在,又号隐湖。毛晋是明末清  相似文献   

6.
一、选题的理由所谓"帛老",是指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和乙本。为什么专门研究帛老之犯罪学说?理由是:帛书《老子》与传本《老子》在句意上颇有出入,据统计,有歧异的句子超过一百。另外,帛本中有的句子传本中无,传本中有的句子帛本中无,此种情况亦不在少数。例如:今本有"无为而无不为"一语,学者们往往认为此语最能代表老子的思想,但帛本没有"无不为"三字,可知老子只讲"无为",不讲"无不为",由此可以纠正老子思想研究中的误说。"无为"思想是老子犯罪学说的核心,"无为"的前提是无欲,无欲指无贪欲,无贪欲  相似文献   

7.
《隋书·经籍志》录有"《婆罗门书》一卷",不明为何书。后人均推断此书为东汉时由西域传入,清人顾櫰三《补后汉书艺文志》归入佛书类,姚振宗《后汉书艺文志》归入小学类。音韵家据《隋志》称此书有"十四字能贯一切音",遂以为反切的开始运用与音义一类书的发生不先不后和梵文字母的传入同在东汉时代,《婆罗门书》成了中国反切起源于西来梵文的铁证。  相似文献   

8.
郑义伯铭文中的一些字,旧没有得到很好的释读。如"余以行以"后面一字,旧或释作"川"、或释作"顺"、或释作"征",本文赞同最后一种意见。"即"前一字,旧或释作"酉",或释作"(郑)",本文赞同前一种意见,认为应读作"酒"。"我酒即"后面一字,旧或误释作"浩",或误释作"造"、或误释作"沽"、或误释作"",本文根据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清"。"孙子"后面之字,或误释作"隹",或误释作"唯",或误释作"为",本文根据相关金文资料指出它应释作"是"。此外,还讨论了与此铭相关的一些铭文内容,如国差""字,研究者或读作"静"、或读作"清",本文认为它与郑义伯铭文中"我酒既清"之"清"表示的应该是同一个词,""宜读作"清"。  相似文献   

9.
何谓南货店 "南货店"一词颇具年代感,对时下的年轻人而言,似乎有点陌生.从字面理解,南货店是主营南货的商铺.有"南货"就有"北货",南北货是指货品的产地——以长江为界的南方或北方,广泛指"全国各地",其可入口的土特产.据记载,"南货"之名始见《北史·魏收传》:"南、北初和……求南货于收."《宋史·卷四十七·叛臣传·李全传》:"时互市始通,北人尤重南货,价增十倍."  相似文献   

10.
近年出土于敦煌一棵树汉晋烽燧遗址的元康三年(293年)符信,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西晋实用符信实物。目前学者对该符信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仍有不少未尽之处。例如封泥的一些细节,反映了下级属吏印章与长吏官印不同的特征。简文中有疑问的"贼"字的释读,其实可以找到明确的字形证据。"靡速"一词较可能读为"飞速",是中古口语词的新见资料。"封表"则应是指封印和书写申明规定的文字这两个制作步骤。如果以这件西晋符信为立足点,联系汉简中已发现的"符"类简牍实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汉晋时期部分符形态和使用方式的变化。早期的竹木符主要以剖分方式作为凭信,此后逐渐发展出较简便的以印为信的"封符"方式。后者的使用范围愈加广泛,体现了社会生活管理手段不断趋于简便的走势。从现有资料看,这种符信制度的演进变化应发生在两汉之际。  相似文献   

11.
关于《左传》地名"夷庚",以往学者多训"夷"为"平",训"庚"为"道",认为夷庚通谓平道。实际上"夷"当读如字,指东夷,"庚"读作"康",为四通八达之大道。联系春秋地理,夷庚当是以宋国彭城为枢纽的交通网络专称。  相似文献   

12.
舆论,是社会生活中一部分群众或一定集团对某种事态发展所持的大体一致的意见,是一种社会思潮,具有支配人们行为道德的一定的权威性和无形的约束力.舆论,中国古代又称"舆诵""舆颂"或"清议".《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使听舆人之诵";《国语·晋语三》:"惠公入,而背外内之赂,舆人颂之"."舆论"一词最早见于《晋书·王沉传》:"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舆人"即众人,"舆人之论",指众人的看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上的内衣外穿现象 所谓内衣外穿,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指将内衣作为外衣穿着,其二指将本不应该外露的内衣外露穿着.内衣,也称"亵衣"、"胁衣"、"小衣",一般指贴身之服,平时不能轻易示人.中国古代男女穿着内衣的历史很早,先秦时期的史籍已有这方面记载.  相似文献   

14.
7月31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右下角,编发了一条据新华社播发的新闻:《国务院批准防城港对外开放》。全文仅68个字,短是够短的了,但我认为它短而不精,因为其中还有防城港“长年不冻”这样的废话。为什么“长年不冻”用在这里成了废话呢?因为,广西地处我国南方,防城港又在广西最南部的北部湾沿岸,属于亚热带的南部,怎能有冻?如果说的是北方某港口“长年不  相似文献   

15.
老子姓“李”,叫李耳,外字聃(外字如同外号,诨名)。何以又叫做“老子”呢?有些学者认为,古代早先只有“老”姓,而无“李”姓。“古韵“”老”属幽部“,李”属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①但《史记》明说老子姓“李”,如果司马迁的记载并没有错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可能是因为李耳长寿,②外字“聃”,所以人们称他为“李聃”。“老”是寿老之称,不是姓氏之称;出于崇敬,后来又在“李聃”称呼的基础上称其外字,而缀以“子”这一尊美之词,所以便有了“老子”之称。老子,字伯阳,楚国苦县(今…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新公布的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M242出土的一件妟鼎进行了讨论。认为从形制等方面来看,其时代可定为康王时,而不会晚至昭穆时期。对铭文中整理者误释的字如"妟"字进行了重新释读;将所谓"择衣"改读作"怿瘁",训"尽瘁",认为与所谓的"丧服礼"无关。又将其与传世两件西周早期的应公鼎铭文进行对读,认为从时代来看,妟鼎铭的"公",可能即应公鼎铭的"应公",亦即第一代应公;疑应公鼎铭的""可能即妟鼎铭的"皇兄",从铭文来看,很可能其时妟之"皇兄"已死,故妟踵其兄之旧职,乃有"弟不敢不殬瘁,夙夜用旨公"等语;应公鼎可能是应公为其长子,即妟的"皇兄"所作的祭器。两件应公鼎的制作年代应较妟鼎略早。  相似文献   

17.
"六艺"是指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教授弟子们的六种教学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称"六艺".孔子创私学办民校,培养"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史记·孔子世家>.礼教,如同现代教育的德育;乐,是审美教育;射和御,如同现代的体育教育;书、数,乃是智育教育.  相似文献   

18.
老向的《抗日三字经》采用的是传统的《三字经》的形式,以家喻户晓的三字韵文的句式,套入了现代的抗战宣传内容。老向称《三字经》为"小纲鉴",认为这是能够"深入民间的一种读物"。  相似文献   

19.
林奇 《新闻知识》2008,(4):70-72
超视听,即"超常的视听",属于一种超常现象。超常现象,英文"anomalous phenomenon",原来是指与科学和常识相互矛盾的现象。一般人认为,因为超常现象无法用已存在的逻辑架构、或普遍被接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图书发行事业起源于古代正式书籍的流传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起源。图书发行事业起源于何处?现有的出版史著作中认为,西汉末期古代书店的出现,是它的起源,图书发行史也以这里为起点。这样一来,西汉末年以前的朝代,就成为图书发行史的空白。我认为这个空白必须填补它。要追溯图书发行事业的起源,必须从我国古代最早的原始书籍来考察。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记录,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青铜器文、石刻文都属于记录档案性质,不以传播知识为目的,史称“原始的书”。在原始书籍之后,产生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