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学期,我接了一个新班。为更好地了解学生.第一节课我就要求学生以“的我”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写出自己的特点.顺便把新学年的目标也写进去。我想这样的作文,学生一定会有感而发,有情可抒。没想到事与愿违,学生写出的大多是“平凡的我”。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就连新学期的打算也只是“好好学习。争取不拖班级后腿”之类。  相似文献   

2.
毛红宇 《师道》2005,(4):33-33
作为一位语老师,“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学语得多读、多背、多写”,这样的箴言听得不少。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书上要求背诵的,我要求学生背诵;书上没作要求的,只我认为有必要,依然要求学生背诵。有老师知晓后,惊呼:学生不唱反调呀?我笑眯眯地说:  相似文献   

3.
在美国密歇根州一所山村小学里,一天,唐娜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把“我不能……”写出来,比如“我不能做三位数以上的除法”“我不能聚精会神地听课”……她也跟学生一样写。  相似文献   

4.
周武 《江苏教育》2010,(6):33-33
一天,德育处席主任送来了一份《淮安市北京路小学学生一日常规要求》的草稿,内容涉及学生安全、健康、卫生和学习等各个方面。“不错,面面俱到。”这是我看完后的第一感觉。我拿起笔,在眉头上写下“请德育处转发班主任讨论”。几天过去,席主任向我汇报的结果是“班主任觉得很好,可以让学生遵照执行。”  相似文献   

5.
虽然我已经教了十几年中学语文,但为了了解学生对自己的教学看法,新学期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写“一周语文总结”,并在班上表示“特别欢迎同学们提出有助于我改进语文教学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思考“备课怎么备”、“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写教案如何写”之类的问题。在大学读书时,教《教育学》的老师在讲到“如何备课”这一节时,苦口婆心地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以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情”作为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的依据。记得期末考试时出的考题就是“怎样备课”。自己做了教师之后,我一直按“备教材”和“备学生”这两个要求来设计我的教学。后来我发现,“备教材”与“备学生”其实是合而为一的事情而并非分开的两个要求或两个程序。我将它理解为“根据学生的学情梳理教材的知识结…  相似文献   

7.
李国珍 《小学生》2010,(9):47-48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宋代朱熹的两句诗对我很有启示。过去有一种说法,教师如果“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要我看来,现在“桶水”概念已经远远落伍了。我认为现代教师必须是“活水”,要源源不断的给学生提供活水,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无疑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做到这点,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丰富的语言积累,能使学生在写作时信手拈来,笔下生花。教学时,我非常重视学生对经典语言的诵读、积累,要求学生每周至少积累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一段美文。可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并不高涨,总是等到我检查的时候才临阵磨枪,甚至有时抽查也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背诵下来。我陷入了深深的苦恼:怎样变“让我背”为“我要背”呢?  相似文献   

9.
走进安远县九龙小学,那整洁美观的校园环境令人耳目一新;而更荡涤心襟的,却是学校涌动着的一股和谐的内在活力:教师倾情工作,学生潜心求学,家长多方配合……“不批评”周,让学生信心倍增“这个星期老师没有批评我,同学们也不再笑我笨,我的一幅画还在学校得了奖。从今以后,我一定会认真学习,争做一个好学生。”这是九龙小学实行“不批评”周以来,五年级一位学生写的一篇周记。九龙小学“不批评”周活动要求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共同约定每月的第一周为“不批评”周。在这一周内,学生在不违反法规和学校纪律的前提下,即使有些…  相似文献   

10.
程艳 《山东教育》2002,(16):43-44
一、放手教学,鼓励创新在教学中,我们重视“学”、“思”、“乐”、“创”的结合,重点突出“学”,实现“学”的三个转变,即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把教师的“教案”转变为“学案”,突现一个“创”字,把教室变为学生创新的场地,让教室的墙壁成为学生创新成果的展示墙。如在教学《月亮湾》这篇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盖上书中的图,自己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画。学生根据“村子的前面有一条月牙一样的小河”这句话,在本上画了一个小村子,村子的前面画了一条小河。在学生画时,教师要求学生专心、认真…  相似文献   

11.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与创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半学期来,在具有独创特色的“一四五”(即一班规四要求五细则)班级管理模式的全面管理下,我班纪律、劳动、卫生等方面表现突出;学习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培养出了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一、全面贯彻“一班规四要求”,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班规”是一个班级管理的“宪法”,是一部大法,是纲。“四要求”是它的具体补充。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深刻理解“一班规四要求”,变随意行动为自觉行动,使他们能够做到自我管理。半学期来,我班涌现…  相似文献   

12.
以“写”促“读”读书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话说得真好。它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关系及其重要性。读得多就会写得好,要想写得好就必须读得多。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呢?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百字的读书笔记。可以是“优美词句汇集”、可以是“谜语收藏”、也可以是“名段欣赏”。为了检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效果,每星期出一期黑板报,内容是挑选学生读书笔记上的“精粹”。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都争着为黑板添“材”加“料”,每期内容丰富多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通有无。记得有一次我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一、创设情境,巧补“留白”《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讲完后,我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自备道具,在台上自由发挥,那一颦一蹙的表演大大丰富了课本的内容。触手可及的“于勒”“菲律普”“克拉丽丝”“若瑟夫”活灵活现,真实可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接着,我要求学生动笔补写发财的于勒变成穷光蛋的内容。许多学生受课本剧表演的启发,饶有兴趣地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许多学生能或叙或议,或抒情说明,并把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作细致描写,有的学生用了新鲜贴切的词语,如:满面春风、张…  相似文献   

14.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从心理教育入手,靠情感管理支撑,用服务育人践行”的班级管理工作途径。多年来,我把“让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使全体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作为育人目标,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从“心理教育、情感管理、服务育人”三个维度出发来积极开展工作。一、心理教育,曲径通幽启心扉自当班主任以来,我就布置学生每周上交一次周记,要求学生把心中的不快、抑郁、苦痛和酸楚等心理问题尽情倾诉其中。和学生坚持笔谈,我便很快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知道了学生在想啥、想干啥…  相似文献   

15.
李本英 《云南教育》2004,(35):11-12
一次劳动课上,班上的“活跃分子”孙小明学着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样子,“批评”起一个偷懒的学生来,引得周围的同学捧腹大笑。瞧他那神气劲,还真像一位“班主任”呢!事后我想:何不利用同学们这种爱模仿的心理和要求独立的“成人”意识,让他们学当“小班主任”,尝尝管“学生”的滋味呢?  相似文献   

16.
所谓英语“门诊”课,其实就是“适当集中”、“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表现手法。它要求学生按单元或系统,查漏补缺,而教师坐等答题。开英语“门诊”课应注意以下几点:   抛砖引玉。上“门诊”课时,教师不能消极地等待学生来问,因为有些学生仅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碰到具体问题不善于质疑。这时,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抛砖引玉,设问引疑,帮助学生开拓思路,搞活教学。我在教“现在完成时”一课时,让学生将其与已学的“一般过去时”进行比较。同时,我一再向学生征求疑难问题,但始终不见动静,我便提出三个思考题:试比较两种时态…  相似文献   

17.
那是一节心理活动课。我让大家做一个“百人拐杖”游戏,要求是一个人做盲人。用布蒙着眼睛,一个人做“拐杖”。带领盲人走路,但“拐杖”不能讲话。我先组织几个学生在操场上用粉笔画了一些象征性的障碍物,如“高山”“壕沟”“大河”“栅栏”“铁索桥”等等,要求“拐杖”照顾盲人越过障碍顺利到达终点,一轮游戏完了之后,再进行角色互换……  相似文献   

18.
胡玉兰 《新作文》2004,(2):29-29
新课标对学生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对照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一份“个性化”作实施方案,用以指导学生作训练.收效颇大。具体操作如下。  相似文献   

19.
星期五下午,正在备课的时候,“门长”晓康和办黑板报的几位学生焦急地来到我的办公室,说他们进不了教室。原来“门长”晓康的钥匙给了班上成绩很差又不喜欢做作业的晓龙代管一周,晓龙家离学校较远,钥匙一时拿不回。我一听非常恼火,朝“门长”吼道:“你这门长是咋当的?怎么把钥匙交给别的同学?”一向尽职尽责的“门长”脸涨得通红,小声嗫嚅着:“他找我很多次,要求把钥匙给他保管一周,想尝尝当‘门长’的滋味,可又不敢向老师要求,我见他可怜就……”听了这些,我没有再批评晓康,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只怨我平时疏忽了学生的心理…  相似文献   

20.
一次班集体活动时,在学生的再三要求下我试着唱了一首郑智化的《星星点灯》,节拍整齐且热烈的掌声让我体会了当“腕儿”的感觉。后来,在学习英语必修第四册第三模块“音乐家”时,一个学生用英语说:“老师,那天您的歌唱得真好,做歌星收入高又风光,您应该做歌星!您是不是没有办法才当老师的?”当时学生们都静静地看着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