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因房屋拆迁引发了大量的争议纠纷,而立法上对城市房屋拆迁的性质、合法性条件以及城市房屋拆迁的补偿问题尚无明确或具体的规定,因此,理论上对房屋拆迁行为问题的探讨很有必要。笔者认为,城市房屋拆迁行为从总体上说应是一种公用征收行为,拆迁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公共利益是拆迁行为合法性的基本标准,被拆迁人因为房屋拆迁所受到的财产损失应当得到完全和充分补偿以体现公用征收制度对私有财产的尊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2.
房屋拆迁单位在房屋征收和拆迁中充当主力军的角色,他们的工作成效直接关系到拆迁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房屋征收和拆迁工作的进度。厦门市积极探索房屋拆迁单位管理新思路,建立了房屋拆迁单位资格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引入竞争机制,通过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房屋拆迁实施单位,对房屋拆迁单位和拆迁从业人员进行动态管理,实行年检和年审制度,形成了一条"市场准入→拆迁业务招投标竞争上岗→动态考核"的管理路子。  相似文献   

3.
城市房屋拆迁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化运动中一项重要活动,然而由于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法律制度违背宪法与法律,物权保护制度缺位、不同性质拆迁项目混同、房屋补偿标准不明、补偿原则欠公平是导致拆迁纠纷不断产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房屋拆迁是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也是城市建设中很棘手的一项任务。随着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青岛城市房屋“拆迁难”问题越来越凸现出来。造成青岛城市房屋拆迁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就是拆迁补偿与拆迁安置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在对青岛城市房屋“拆迁难”成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房屋拆迁行为本质上应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但是,现行法律对拆迁行为性质认识的错位,行政权力的不当介入和拆迁补偿的不到位是当前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民私权屡受侵犯的根源所在。所以,应对现行拆迁制度进行调整,将拆迁当事人已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作为拆迁许可的法定条件,废除行政裁决制度和强制拆迁制度。同时,真正实现拆迁房屋的市场化定价,并将对拆迁房屋的补偿范围扩大到包括对相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损失,实现对被拆迁人公平合理的补偿。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土地物权制度的特殊结构决定了我国城市房屋拆迁模式必然异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我国立法可以采取的三种城市房屋拆迁模式中,包含有四层复杂法律关系的政府主导型拆迁模式最适合我国国情。因此,我国未来城市房屋拆迁立法应以政府主导型拆迁模式为基础,并以协商型拆迁与折衷型拆迁模式为补充。  相似文献   

7.
房屋拆迁档案是城市建设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城市的旧貌和新颖,反映了城市发展的变迁,是城市建设和管理和珍贵资料。将旧城改造过程中形成大量的拆迁工程档案资料整理归档,已成为目前刻不容缓的重任。房屋拆迁工作涉及的部门多,任务重,工期长,情况复杂,且档案资料收集范围广泛,即有依据性材料,动迁材料,还有模底测算,公证材料等。做好拆迁档案收集管理工作,除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将档案收集列入部门职责与经济效益挂钩外,还必须建立通畅的收集渠道,对难以收集的材料分阶段定向,定内容进行跟踪收集,同时注意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实例,促进档案收集工作。  相似文献   

8.
城市房屋拆迁以城市建设为其实施的前提条件。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征收、征用制度实施的法定前提条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因“城市建设”的内涵远比“公共利益的需要”宽泛,致使拆迁制度与宪法相抵触,成为一个违宪的制度。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它面临改变与撤销这两种可能的归属。事实上,拆迁制度将不能合流的不同法律关系强行撮合在一起,这就决定了拆迁制度的归属只能是撤销,而不能是改变。相应的法律变革思路应当是,遵循不同性质法律关系的指引,以建立相应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9.
论城市房屋拆迁的法律性质及私权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房屋拆迁行为本质上应属于民事法律行为。但是,现行法律对拆迁行为性质认识的错位,行政权力的不当介入和拆迁补偿的不到位是当前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民私权屡受侵犯的根源所在。所以,应对现行拆迁制度进行调整,将拆迁当事人已达成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作为拆迁许可的法定条件,废除行政裁决制度和强制拆迁制度。同时,真正实现拆迁房屋的市场化定价,并将对拆迁房屋的补偿范围扩大到包括对相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损失,实现对被拆迁人公平合理的补偿。  相似文献   

10.
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角色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改造和扩张发展,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出现了拆迁难的局面。对房屋拆迁法律关系的剖析,政府主体的角色定位和有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是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孙凤阳 《华章》2007,(9):62-62
城市房屋拆迁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拆迁应符合公共利益也已为我国法律所确立.本文对公共利益进行了一般解析,从我国现行城市房屋拆迁中公共利益的立法现状与问题入手,对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公共利益进行了考量,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房屋拆迁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但是,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近年来由拆迁所引发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使我国的房屋拆迁制度更加完善,如何使被拆迁人得到公正、合理的补偿,是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由于我国法律缺乏对商业性城市房屋拆迁的相关规定,使得商业性城市房屋拆迁引发的矛盾频频发生。文章从“马鞍山市商业性城市房屋强制拆迁闹剧”引发的三失问题入手,深入分析商业性城市房屋拆迁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商业性城市房屋拆迁法律问题的解决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是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前提条件,但公共利益概念的不明确成为政府和民众纠纷的一个根源,所以对公共利益内涵的界定成为了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房屋拆迁成为广大民众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存在某些缺失,本文主要针对宪法及《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房屋拆迁补偿制度的缺失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虹 《华章》2011,(30)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2011年1月21日正式公布并实施.根据这部行政法规的规定,一改之前法律法规中关于政府和人民法院均享有城市房屋强制拆迁权的规定,由人民法院独享房屋强制拆迁权.此条例公布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城市房屋强制拆迁事件中,出动公安、防暴警察、房管、工商等部门几十、几百甚至上千人到拆迁现场予以强制拆迁,房屋的顺利拆迁完全是在政府的高压下完成的,不仅侵犯了被拆迁人包括房屋所有权在内的财产权,还侵犯了被拆迁人的人身自由权以及住宅权,并引发了极端恶性的社会事件.强制拆迁纠纷解决的关键在于政府和人民法院角色的定位,由人民法院享有城市房屋强制拆迁权,取消行政强拆将有效控制政府在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权力夸张,为被拆迁人的合法权利设置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7.
《物权法》实施后,在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征收法出台之前,城市房屋拆迁工作处于法律适用的空白时期。这一时期,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合法性问题应当紧紧围绕《物权法》中对非国有财产征收的规定具体展开。实际操作上应建立起正当程序、程序公开、公众参与和公平补偿理念,平衡拆迁所涉及的各方利益。  相似文献   

18.
高盼 《华章》2013,(31)
《征收补偿条例》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删去了旧有条例中令人敏感的“拆迁”,代之以“征收”,“拆迁”二字彻底摒弃。该条例不仅是对《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简单修改,更是我国立法工作者和学者们对国家征收制度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同时也体现了立法理念和设计模式的嬗变。  相似文献   

19.
熊娜 《培训与研究》2006,23(5):87-88,94
2004年《宪法》修正案的出台,加强了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为我们检视和解决房屋拆迁中存在的问题带来良机。本文从行政法学的角度,分析了城市房屋拆迁中法律缺失,寻求规范房屋拆迁的有益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张璐璐 《考试周刊》2013,(21):195-196
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城市及小城镇发展迅速,因此城镇形象急需改变,而旧城改造工程又导致城市拆迁量日益增多。虽然城市拆迁的目的是完善老城市物质生活及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等条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及人民权益的保障。本文通过对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出现的制度及程序缺陷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和程序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