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教育   8篇
  2016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1.
虽然我们所处国度不同,教育制度不同,文化有差异,但是我们都是教育工作者,做的都是教育工作,我们的目标都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好公民。  相似文献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的立法宗旨在于,利用利益合同制的作用屐全体消费者与欺诈消费者的不法经营行为作斗争,以期获得根治之效。但从社会生活的实现条件及社会客观效果来看,该立法尚难以实现上述宗旨,尽管每个社会成员概无例外的具有消费者这一特定社会身份。本文对此中原因作了反思,并从法律奖励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新的制度设计的框架性构想。  相似文献   
3.
对德国民法到底应持何种态度,在当代中国学界出现了重大分歧。在此背景下,《德国民法典》的贡献与局限,成为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德国债法现代化改革说明德国社会正在对《德国民法典》的局限进行超越,我国应从《德国民法典》中汲取营养,总结教益。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法律文书主旨包含写作目的与中心思想两方面内容。但写作目的与中心思想的确立是一个前后相继的思想过程,它们的形成源自截然不同的思想活动;而且,写作目的与中心思想对于法律文书写作分别有着相关而又各自独立的意义,因此,应破除主旨的概念,让写作目的与中心思想获得独立的要素地位。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一款对一稿多投行为实质上予以了禁止。由于该条规范属于任意性规范,报社、期刊社在决定审稿期限问题上享有独断的权利。在投稿过程中,这一规定导致著作权人处在与报社、期刊社极不平等的缔约谈判劣势之中,存在著作权的空洞化问题。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国际立法惯例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佳的解答。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法律体系中已经包容了许多崭新的法律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的社会实际效果如何,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实证检验。因此,有必要尝试通过精心设计的社会调查,对制度的社会实效做出具有经验实证价值的结论。鉴于“双倍赔偿”制度的某种典型性,可以对其社会实效进行调查,以期在上述思路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7.
城市房屋拆迁以城市建设为其实施的前提条件。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征收、征用制度实施的法定前提条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因“城市建设”的内涵远比“公共利益的需要”宽泛,致使拆迁制度与宪法相抵触,成为一个违宪的制度。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它面临改变与撤销这两种可能的归属。事实上,拆迁制度将不能合流的不同法律关系强行撮合在一起,这就决定了拆迁制度的归属只能是撤销,而不能是改变。相应的法律变革思路应当是,遵循不同性质法律关系的指引,以建立相应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8.
除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外,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制度在其调控的社会领域内引发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对我国法律体系的内部和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导致了一系列制度间的冲突与混乱。认识这些制度层面的隐性社会代价,有助于我们发现问题的根由,明确制度变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