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笔者将马金莲2018年创作的四个中篇小说和以往的小说比较阅读,发现马金莲最新的小说创作,主题意蕴和叙事维度都发生重大转变。在小说的主题表达方面,由乡土言说和女性话语转向"伤害"文学主题的表达,转向对"人的文学"的写作传统的回应;叙事方式则由底层叙事转向文化现代性反思。这种写作和叙事转向不仅具有社会学价值,而且具有哲学批判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马金莲叙事探索的空间应该是广阔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见证文学是指为历史作见证的文学,当代作家在"文革"后的30多年里,通过小说对"文革"进行了自觉而持续的书写,这类丰富多姿的"文革"叙事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现了"文革"历史对于中国社会和个体造成的创伤和破坏,见证了"极端年代"的社会景观和人性景观,这类小说在理论和实践意义上确实起到了见证历史的作用,开创了见证叙事的历史传统。论文分析了"文革"叙事的见证功能、如何见证历史以及这类文学叙事见证历史的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业余作家都梁用一种带着戏谑调侃又不乏清新浪漫的回忆性叙事,在消费社会里成功实现了<血色浪漫>对"文革"记忆的别样叙事.<血色浪漫>承袭并有机融合了"知青文学"的回忆性叙事和王朔"顽主"系列小说中对"文革"记忆个人化的历史叙事.它在一种多重缝合的叙事样式中,在多元化的当代话语背景下,以个人感性的生命体验来丰富"文革"叙事,在回忆性的个人历史表述中回归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然而又用戏仿的手法,使叙事带有某种暧昧的后现代性,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疏离与反叛,契合了大众对历史的想象.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电影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期内对"文革"作了一次集体的记忆。这批电影也就成了人们了解"文革"的影像作品。在这些电影里,"文革"已变成人们记忆中的一段故事。本文分析这类影片的叙事空间与叙事策略,并探讨其选择这种空间与策略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近三十年文学创作的乡土叙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社会政治化乡土叙事模态到对人本体存在思考的叙事模态,再到城乡二元叙事建构的消解,在全球化文化视野层面去审视乡土生活和城乡关系,建构新的乡土叙事模态,这从一个方面也体现着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于30年间的发展变化,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性的进步。其实,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上的发展进步,亦昭示着中国整个社会改革开放30年的运行轨迹,于文化思想、现实生活上所取得的发展变化与进步。  相似文献   

6.
"文革叙事"是"归来作家"最主要的创作内容.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相比,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的书写发生了重大转型.本课题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变迁与文学发展考查他们书写转型的外在原因,以及他们因身份失落而致内在创作机制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小说《启蒙时代》揭示其别样“文革”叙事背后所蕴藉的书写策略及其文化意义。小说中所出现的五种话语形态,无疑是对“文革”时代个体成长可能性的一种艺术探索,它既涉及了成长小说的经典主题,同时也体现了具体时空的特殊经历。小说中话语形象的多元展现与成长主题的修辞塑型,为“文革”叙事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任何小说(文学)叙事都是民族文化心理和文人心态的反映,李渔小说鲜明的叙事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因果叙事"的结构框架,"大团圆"的结构方式,以及强烈的叙事干预和对故事的操纵等叙事策略.李渔的这种叙事模式的成因,大抵有四:首先,是史传文学对李渔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李渔对历史文化的接受表现在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历史文学重大事件真实性的消解,另一方面,是对史传叙事中议论和叙事人称的认同,其小说中大量的议论笔墨显示出史学意识对作家的渗透和影响.其次,李渔的短篇小说多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也和源远流长的史学叙事在总体上所采取的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有着同样的心理认同与主体态势.这种全知的视角,正与以说教为旨归的拟话本小说创作心态相契合,同时也是李渔身上优越的文人地位的潜意识的体现.复次,李渔的小说叙事也深受说话、戏曲、园林等艺术及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表现为李渔叙事模式中那种空间化的叙事结构趋向,使小说的形象构成呈现于共时态的不同空间环境之中,从而使小说的空间布局突破了线性的简单发展脉络,而出现了更为多重的网式结构,这在传统小说的发展史上,是极为重要的理论转向.尤其是在叙述体式上,它的多层次叙事拉开了作家与叙事人的距离,造成叙事角色的变化,对于近现代叙事文学体制生成有着重要的引发与启示意义.仅就这一点而言,李渔在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9.
从电影文体创立至今,"经典叙事"就一直占据着电影创作的主流地位.随着电影实践家对影视语言的不断探索,我们意识到这种封闭式的"经典叙事"在具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文章从电影接受美学、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的观点出发,对经典叙事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经典叙事模式的优点及不足,并结合现代以及后现代叙事方法阐释说明开放式结局对经典叙事模式是相容的并且有利的.  相似文献   

10.
"文革"结束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与政治转型的逐步展开,中国社会处在"后革命氛围"当中.在这一政治文化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革命历史叙事更加鲜明地呈现出多样的景观,在不同精神层面上展开了对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重写,即革命历史再叙事.革命历史再叙事纠结在政治、市场、大众、知识分子等多重关系中.本文归纳、阐述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几种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续写:文化怀旧中的英雄归来与神话再造;补写:历史疑惑中的思想偏转与话语突围;改写:批判视域中的理想解构与神圣祛魅;戏写:娱乐消费中的狂欢谐谑与传奇重构.当然这几种书写也常常相互纠结.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素来以山水居首,“远”是构成山水画有如此显赫地位的重要因素。自六朝以来,“远”的理论的成熟与发展,本身就影响着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北宋的郭熙强调“远”在中国画中的透视;到了韩拙,强调的则是画面的意境的营造;而元代的黄公望更上一层楼,把“远”的理论深化,追求画外之韵,人与物合的境界。本文将从宋元山水画的发展轨迹中探寻“远”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我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重要尝试,但它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围绕三面红旗,毛泽东与彭德怀、刘少奇先后发生了激烈的斗争,而彻底纠正三面红旗错误的是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文化柳州"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构建“文化柳州”的视角,立足于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在具体梳理各种形态的柳州文化的同时,进一步分析其在“文化柳州”构建中的意义及相互影响,通过文化整合,突出柳州文化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后”作家群体的创作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现象。“七十年代后”作家自身以及他们笔下的人物,提供了个体在当下面对开放与制约的多元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女祸"一词是女子亡家祸国的省略,归纳起来有妇言是用、妻妾易位、女乐亡国、美女不祥、女子淫通等五个方面,由此导致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权威观念——女祸论。"女祸"这一文化现象产生于中国古代男外女内的社会结构,无论男女,符合结构的行为是福,违背结构的行为是祸。女祸的反面是贤妻良母,因为后者恪守了女性主内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6.
翁达杰在《英国病人》中通过构建间质空间和凸显的杂混性,试图在多重文化之间达到协商的目的。通过对后殖民文学理论的研究,本文指出,翁达杰的文化协商意在消解多种文化之间差异而采取的叙事策略,其实质在于淡化民族的差异,进一步提出多元文化的共存的理想。  相似文献   

17.
“文革”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一例特殊的“个案”,呈现出一种独特景观,一方面,政治权威话语将民间话语,知识分子话语等大面积覆盖,另一方面,民间与知识分子等形态又以隐形的方式在夹缝中突围。一方面,私人性话语被排挤出生活空间,另一方面它又在地下艰难地生长。因了这种突围与生长,“文革”文学令人在十分遗憾之余又有一丝丝宽慰。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世界,作为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结果的文化产业以不可阻挡的气势迅速崛起,并渐已成为国家、地区的经济支柱和龙头,它的崛起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已进了入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而且还催生了文化经济时代的快速降临。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理论的现代性倚重,进一步探讨文化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发展态势和内在本质,不致因为我们的主观盲从陷落于某些认知上的误区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  相似文献   

19.
学衡派理论虽然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但它所包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文化规律的阐述,使它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内容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奴”字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蕴涵。古人不仅用它来区分人类社会的尊卑贵贱,而且用自己的主奴观念去建构本是平等的自然界。“奴”字也曾被人们寄寓过美好、爱昵的感情色彩,但从古至今,它还是以表达依附、顺从,被奴役、被鄙视等贬义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