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以弘扬贤达孝义、劝贤劝孝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贤孝剧中,元剧作家对“孝”、~睇”这两种传统伦理美德和伦理规范作了新的阐述,指出“孝”、“悌”强调的不仅是下辈对上辈的恭敬和义务,同时还包含下辈对上辈的恭敬和义务的履行与否,这与上辈对下辈的态度、行为、品德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并强调了“孝”、“悌”在传统男权社会中对于家庭的稳定乃至一国稳定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家庭伦理的核心。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面临诸多困境,但发展“孝伦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前提。适时地对传统孝伦理的局限进行必要的批判,建立平等、民主、博爱、广敬、普世、科学的现代孝伦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传统家族组织中的伦理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时代的家族伦理精神可以归结为“仁”与“孝”。值得注意的是,明清家族虽然也倡导“仁”与“孝”,但重心发生转移,对“孝”的强调更甚于重“仁”。为了维护家族的稳定与和睦,历代士大夫们还建立与家族伦理相匹配的制度保障。它包括血缘凝聚制度、道德规范制度、生活保障制度等三个方面。传统的家族伦理精神既有符合人性的相互关爱和对长辈的尊敬,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也有为了适应专制政体而制定的违背人类本性的各种道德规范,如等级森严的“三纲六纪”,这些需要我们加以批判地吸收。  相似文献   

4.
基于家庭教育的伦理规范,《弟子规》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教育思想:"入则孝"的感恩父母观,"出则悌"的恭敬兄长观,"谨而信"的社会交往观以及"泛爱众"的普世仁和观等。实践是这些思想形成的总体基础,即以个人的本体性实践作为出发点,倡导在反躬自省中调适自我身心,在洒扫应对中体验家庭和睦,在人际交往中促进社会和谐。这种由内而外,由个体向他人、社会的教育思想扩展过程,其根本目的旨在建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大家庭。  相似文献   

5.
古代教育中,礼(德育)是“六艺”之首。大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说明实行“孝”“悌”等道德修养应先于“学文”。资本主义教育也毫不例外,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曾强调,在培养绅士的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然而,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人们更多地提倡个性和自由,有几千年传统的“忠孝”被认为是封建腐朽的东西而逐渐被人们摈弃。更可怕的是抛弃了传统的“忠孝”思想,毁坏了人们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6.
“孝”是中国伦理史上的重要范畴, 具有多层次的内容。批判地继承“孝”这个道德遗产, 大力提倡养亲敬老, 不仅有利于稳定家庭, 且有利于稳定国家和社会, 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孝具有文化、伦理、教育、政治等多重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结构。其基本意义在于孝顺父母尊敬亲长,这构成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要求。对父母“孝”的情感的扩充和延展,形成儒家传统中的祭祀祖先的“家-国”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中国文化中,孝文化是儒家仁爱伦理的底线;孝伦理是东方人伦所止的身份规范;孝心理是由家及国的人伦扩展;孝政治是君子齐家治国的基本前提。反思现代文化的西式建构模式,我们应对中国“孝文化”结构的发生、发展与中国先秦社会家庭组织的类型结构、地位形态加以认真审理,重建现代人类社会的精神支撑,才能对孝文化对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意义有正确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伦理文化或称伦理道德,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伦理文化以人为本,以孝为中心,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以家庭为单位,强调家庭内部关系和谐。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本保证,故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伦理文化,以期稳定、巩固其统治。对老百姓来说,在伦理道德的规范下,也可以享受到某种天伦之乐。但伦理文化也有糟粕,只有剔除“重人治轻法治”、“愚忠愚孝”、“歧视妇女”、“重义轻利”等糟粕,才能使伦理文化发扬光大,才能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特有的作用,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论春秋之“孝”非尊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春秋之“孝”直接源于西周之孝观念,仍是国家礼制的基本纲领,是君宗和嫡长子的权力与责任,主要内容为“尊祖敬宗”、“保族宜家”(“家”指宗旅共同体),凡君宗惠于族人和下辈的行为,皆可赅之以孝。以父为对象的孝只限于君宗的范围,是调节君宗与储君嗣宗关系的重要政治准则,并不是维护一般父子关系的伦理准则。这种孝观念在处理父子矛盾时排斥伦常,一断于义,未见尊亲的内容,与后来孔孟儒家倡导的“善父母为孝”、“孝莫大于严父”之“孝”有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0.
《论语》以“孝”为人的道德情感的出发点,使之层次化、系统化、普遍化。孝不但要养亲,还要敬亲安亲,愉色而养,真正成为人的道德情感需要;其次,还把“孝”、“悌”相连,由家庭推向社会,把家庭内部之爱普遍化;最后,还赋予孝以政治内涵,由“孝”而“忠”。深入理解领悟《论语》中的孝道观,对于我们今天更好重倡新时期的孝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1.
元代包公戏中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各具特色,她们或爱憎分明,或善良柔弱,或霸道狠毒,或放荡淫乱,剧作者通过这二十几位女性形象向我们展示了元代社会特殊的经济、政治及文化风貌,并通过剧中爱夫爱子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他们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12.
“哲学”一词的词源为希腊文philosophia,意即“爱智慧”。汉语“哲学”同样也有爱智慧的意思。中西方古典哲学的精髓都是理性主义,从中西方古代哲人对女性的态度就可看出“爱智慧”的哲学有点远离生活。其实,“爱”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从英文Philosophy的词义就能发现哲学与生活有颇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哲学应该要回归生活世界,哲学与生活世界相关联应该成为当代哲学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兄弟姐妹关系是中国家庭伦理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诗经》中有25篇涉及这一关系的诗篇,其中大部分为兄友弟恭的和睦关系,只有"国风"中少数婚恋诗描写薄情寡义的兄弟形象。两类截然不同的同辈血亲关系之形成皆与当时宗法制度和礼教制度相关:一方面,周代早期家族笼罩下的家庭模式和宗法政治体制需要和睦的兄弟关系来巩固贵族统治;另一方面,周代后期男性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逐步巩固,男尊女卑的礼教制度使兄妹关系走向冷漠无情。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不但影响着中国社会,而且已经走出国门影响着世界。但是,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开创者,其爱民治国思想却鲜为人知。用现代领导学的观点考察和审视《道德经》,可以发现老子爱民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以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5.
在对生命意识进一步觉醒的基础上,屈原的生命价值主要表现在他的思想主张上,即忠君爱国、关注民生和重视修身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慈善事业是以爱人为基础,在自愿之下,向社会的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无偿的物质和精神援助,而使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爱人和富民的行为。《论语》中的"爱人"思想具有爱每一个现实中的人的博爱精神,且"爱人"的实现具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实践意识,更具有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欲己欲人的社会道德责任;其"富人"的思想具有"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要少收赋税的内容。它们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大力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的今天,可以汲取它们的精华,以便更好的发展现代慈善事业,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爱人”思想包括了“泛爱众”。关心人、同情人以及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等基本内容。受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孔子的“爱人”思想又有着宗法等级性和不承认人的主体性和互为主体性的统一的缺点.因此。现代道德关怀应吸取孔子“爱人”思想的积极因素,培养。仁爱人”,“泛爱众”的道德关怀精神,确立双向互动的道德关怀模式,并将道德关怀侧重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营造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氛围。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及现象透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好恋爱问题,是关系到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19.
陈寿的《三国志》关于诸葛玄的记载太简略了,袁晔的《献帝春秋》中关于诸葛玄的记载不但与《三国志》不矛盾,而且还能对其进行一些细节上的补充.诸葛玄任豫章太守确实是袁术所任命的,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诸葛玄在背弃袁术归依刘表后,派人护送诸葛亮等侄子侄女到达荆州,而自己仍留在西城.  相似文献   

20.
一男多女的描写,在明清通俗小说中比比皆是,其反映了城市民间风习和道德观.在清代通俗小说创作中,更出现不少此类母题互相抄袭的小说史现象.仅从个人的私生活--性爱方式角度来评价一个民族的道德优劣、是不科学的.从文化相对论来看,不少异族风情仍在保留,也无所谓此是彼非、厚此薄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