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如今,在实施素质教育之际,仍然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了老师的“忠实听众”。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老师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觉得自己如果讲漏一点、讲少一遍,学生就可能学不会,一定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讲得通透明白。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还存在吗?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了!所以,不少的教育专家提出“精讲多练”。我觉得在练中,一定要突出“多读”。  相似文献   

2.
如今,在实施素质教育之际,仍然有不少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高谈阔论,而学生在课堂上充当了老师的忠实听众。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老师的思想还没有转变过来,觉得自己如果讲漏一点、讲少一遍,学生就可能学不会,一定要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讲得通透明白。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还存在吗?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个性了!所以,不少的教育专家提出精讲多练。我觉得在练中,一定要突出多读。  相似文献   

3.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至于评课老师,  相似文献   

4.
在如今盛行阅读教学和重视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甚至已经到谈“讲”色变的程度。不少语文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突破,一个亮点,甚至是原则。倘若是碰到观摩课、示范课、评比课等。上课的老师更是要做到自己少讲或不讲,多让学生讲,多让学生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讲多了就会有“满堂灌”之嫌,讲多了就是“填鸭式”,讲多了就是“越俎代庖”。  相似文献   

5.
张春风 《考试周刊》2011,(50):76-77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常犯这样的毛病——满堂灌,整堂讲。,他们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担心自己讲得不透。浅的题目要讲给“差”生听.难的题目要讲给优生听。长此以往,学生成了听众,课堂成了讲堂,结果是学生练习机会少了,接触题型少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了。学生觉得课堂上似乎听懂了,课外作业却不会做,成绩自然上不去,能力也提高不了。针对这些情况,我想对“满堂灌”的老师说一句:“还学生思考时间。”  相似文献   

6.
随着语文教改的深入进行,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精讲多练”所代替。我觉得在练中,一定要突出“多读”。诵读对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课堂上的诵读普遍存在以下的一些不当地方:  相似文献   

7.
“碳族元素”一节,课本表述较简练、平淡,不少老师觉得没什么好讲的,只是一带而过.笔者在讲授这一节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  相似文献   

8.
要想在一个学期内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要摸清学生写作水平情况,便于对症下药。还要对学生分类辅导,进行“自信教育”。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多看多练,使学生的写作观念由“老师要我写作文”转变为“我要写作文”。还要通过学生习作展、评、讲方法有步骤的反复进行。这样学困生的作文就慢慢由“不成文”到“成文”,甚至到“能文”,优秀的会更优秀。  相似文献   

9.
王刚 《教书育人》2001,(21):20-20
一、重“少”轻“多”。不少老师在公开课上不敢多说一句话,唯恐陷入应试教育的讲授法中。有时多以录音或学生动口来代替老师讲解,由于缺乏老师用语言开导,单凭学生自主探索实在难以解决很多难题。如此一来,学生动口,动眼、动脑的机会多,动耳听老师讲话则太少了。该误区产生的原因是没有认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实际上前者的“讲”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后者的“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两者区别不在于课堂“讲”的多少,而在于“讲”的目的不同。所以,引导性语言、开启智力和思维的语言、提高能力的语言应该多“讲”,…  相似文献   

10.
我们常常能听到对一些老师的赞扬:“某某老师的课讲得真好!”“某某老师的课讲得很精彩!”这不仅让人想起很多年前听到的一个故事:某学校有两位语文老师,一位口才很好,且非常幽默,一堂课讲下来,常常是笑声不断,学生听得非常过瘾;另一位虽也是语文老师,但口才就差了不少,讲不了多少精彩的东西,学生也就不怎么爱听,索性就干脆少讲。但奇怪的是,第一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就是没有第二位老师所教的学生学得好,一时间曾被传为怪事。这是课程改革前的故事,现在想来当然就不觉得奇怪了。第一位老师“讲”,是在“讲授”,就是把自己所知道、所理解、所感…  相似文献   

11.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归根结底是要使学生学懂学会。常听到学生们说,有些数学教师讲课照本宣科,“书本上我看懂了的老师讲,不懂的老师不讲,结果还是不懂”,“我觉得很容易的老师不厌其烦地讲,我觉得难懂的却一下带过了事”,这种讲课方法就没有为学生着想。比如讲一个...  相似文献   

12.
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后进入高中.学生阅读过的文章已经不少,然而普遍收效不佳。原因在于不少老师为应付高考采用“填鸭式”教法。认为只要讲得多,学生自然会接受掌握。而没怎么考虑学生感受,使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进而对该学科产生厌倦隋绪,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要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必须具备以下意识:  相似文献   

13.
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学习后进入高中.学生阅读过的文章已经不少,然而普遍收效不佳。原因在于不少老师为应付高考采用“填鸭式”教法。认为只要讲得多,学生自然会接受掌握。而没怎么考虑学生感受,使学生被动接受,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进而对该学科产生厌倦隋绪,教学效果自然不佳。要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必须具备以下意识:  相似文献   

14.
那天.我们一行人去听一位老师的课,大概是想让课堂轻松一些。讲课的教师在上课开始时有意给学生讲了两个有趣的笑话。可是第一个笑话讲完后,连听课的老师都笑了.全班同学却没一个笑。学生是这位老师的“原班人马”。老师觉得不对劲,于是自我解嘲了一下.又绘声绘色地讲了第二个笑话.同样十分精彩。这次不少同学笑了.但听起来却非“原汁原味”.叫人感觉特别别扭。  相似文献   

15.
牛颖慧 《考试周刊》2011,(63):215-216
“精讲多练”已成为新课程改革后促进教育质量与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实践操作与评价中,不少教师对“精讲”产生困惑、迷惘或存在认识上的误解:“精讲”就是“少讲”甚至“不讲”。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练习的次数;“精讲”就能“多练”.“一堂课的时间是一定的,讲得少了,当然练得就多了。”。这两种观念很具代表性。影响着广大一线教师正确处理“讲”和“练”之间的关系.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仍是老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老师太辛苦.经常听到语文老师抱怨:语文课难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作文难批,批得头昏眼花,学生对批语懒得看一眼;一学期语文课数量可观,学生能力却长进不大……笔者认为这是老师太“勤快”而使学生太“懒惰”造成的.因此,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偷懒”,要给学生“勤快”的机会,做个“偷懒”的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17.
走进新课程,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可是。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搞千篇一律的程式化分析讲解,串讲串问,讲深讲透,或者在课堂上以做练习册、考试卷为主。不少学生课外不阅读,课内听老师讲习题,学生不仅觉得习以为常,而且还觉得天经地义。  相似文献   

18.
“学生出操,班主任一定要到场!”“体育锻炼,班主任一定要到场!”“打扫卫生,班主任一定要到场!”这样的话语,想必老师们并不陌生,某种程度上讲,已经成为学校的惯用语言了。这样的语气还不仅是学校领导发出,有时其他任课老师也会随声附和着。久而久之,好像班主任在任何场合都要出场已经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老师们也大多习惯了,“去就去吧,否则学生会乱套的。”  相似文献   

19.
贵刊2007年第11期安敏老师的《为什么他们都喜欢铁罐》一文,写的是她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出现的“学生大多数喜欢铁罐”这个意料之外的结果以及后续的“纠偏”。安老师“一定要让学生说真话”的观点让人钦佩,其教学风格也是独特的。但我觉得安老师的困惑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铁罐”的教学效果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一定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不少初学者觉得文言文很枯燥,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是“读”、“译”、“析”几个环节,而其中的“析”也只不过是“结构”、“体裁”、“选材”、“立意”、“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这几乎已成为一种模式,这样的教学法老师讲得多,学生动得少,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自然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