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描绘景物来抒发情感是诗文中一个普遍的表现手法。诗文中的景是一种带有情感内涵的审美画面。诗文中的情是由景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具体情感过程。在诗文鉴赏中应该注重分析作者在作品中为读者描摹的“景”与作者所希望表达的一隋”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景”的象征性寓意中,去体味作者所寓于此中的“情”。  相似文献   

2.
文学宝库中灿若星河的古诗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情感,把握情感与其附着物——景的关系很重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诗歌中运用的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衷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即诗中的景与情之间存在着和谐与反差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写景作文离不开"景"和"情",要么写景抒情,在一幅幅画卷中舒展情怀;要么融情入景,将情感注入景物中,给景物赋予生命力。而无论哪一种写法,最终都是"情"、"景"两条线贯穿全文,一虚一实,勾勒出唯美的景致,散发出丰富的情感。《济南的冬天》为读者勾勒出与众不同的北方冬日美景,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独特的布局和语言风格,具备了诸多启发借鉴之处。一、由字到画,巧妙布局写景文重要的是谋篇布局,按照顺序描写景物,便于读者发挥想象,融入文中的景物环境中。但中规中矩的描写手法,未免显得死板,缺乏艺术气息,吸引力不足。  相似文献   

4.
现代散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高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必须把握住文本里描述的"景",通过"景"传达给学生一种特别的"情"。学生通过认知不同的"情"来理解文本蕴含的"情",从而产生共振与共鸣。本文以现行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中几篇课文的课堂教学为例,从"细品文本,情感共鸣""情境感染,融情入境"和"以情引情,情感共振"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正>情与景,代表着抒情作品的主客观两个方面。情,指的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属于主体;景,指的是客观的外界景物,属于客体。但是,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情与景、主观与客观都进行了相互的转化。诗人的情感会客观化为具体的物象,而客观的物象又含有主观的情愫。情与景对立而统一,即所谓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诗歌和国画之间有许多技法是相互借鉴的,有所谓"诗画本一律"之说,水墨画中常借墨的浓淡来点染画意,而我国诗人在创作中也有意或无意运用此种手法,可谓异曲同工。"点"就是指出诗词中作者主观的情感感受,开门见山地将诗作中的情感以及寓意表露无遗,使读者可以对诗作有宏观的认知;"染",就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诗作所内含的情感,使读者对诗作的认识和理解更上一层楼。简而言之,"点染"就是一种写情写景的手法,因而凡是"点染"之处,既是"情"和"景"的交汇,又是"虚"与"实"的交融,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对诗词进行赏析。  相似文献   

7.
文学宝库中灿若星河的古诗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情感,把握情感与其附着物——景的关系很重要。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这就是所  相似文献   

8.
意境也称为境界,简称为境。它是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中国古代诗歌以抒情诗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如何创造?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更深的景,一层层更晶莹的景,景中又都是情,情具象为景,诞生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崭新的意境,外化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也为读者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无论作者还是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会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好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动,若惊  相似文献   

9.
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作者“情动而辞发”.而读者需“披文以入情”。作为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读者.还是作者与读者心灵沟通的桥粱.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不仅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披文以入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满含激情地投入到每一篇课文中.认真把握文章的风格和基调,要读出情感.讲出情感.从而使学生感悟文章的真谛,陶冶其情操。  相似文献   

10.
剪纸教学不仅仅是学习剪纸技法,更需要文化上的传播。优秀的美术作品无一不是情与景(意象)的完美统一,意与境总是相融无间,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物我同一。作者的情感意蕴融入作品的意象是一个具体的创作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想象与情感起了内引的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先生是现代文坛的散文大家《,荷塘月色》是他笔下烩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是当之无愧的"美文",文章借助多种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典雅清丽,富有诗意的语言,寓情与景,把情与景的关系处理的"恰是到了好处"。在素淡朦胧,隐曲含蓄的景色描写中,体现了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心境,抒发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以及对现实的苦闷与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12.
开篇导语 对于生活中的人、事、物、景,不管我们是耳闻还是亲历,都会由衷地生发出各种感慨,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写文章时,为了抒发心中的情感,我们既可以直接抒情,将强烈的情感直接泼洒,如滔滔江水一泻万里,扣响读者心弦,也可以把情感蕴藏在记叙和描写中,让情感蕴藉如涓涓流水,滋润读者心田.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将情感巧妙地融合在叙述、描写之中呢?这一期,周老师就跟大家聊一聊“融情于叙,情寓景中”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探讨弗吉尼亚·伍尔夫《到灯塔去》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及其艺术表达效果,从情由景生、情寓于景、景引发思考三个渐进层次指出小说运用情景交融的叙事手法展现了生命与自然合一的主旨,使读者从"情中景、景中情"的交互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和对生命的感悟。  相似文献   

14.
韩艳敏 《考试周刊》2012,(39):11-12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15.
陈文玲 《考试周刊》2011,(23):49-49
在《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游荷塘所见之景都透视、沾染了作者的情感,作者的心情也随所见之景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情与景是交融在一起的,较为突出地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6.
彭玉光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1):63-64,78
心与物,情与景,这是历代文艺评论家所探讨不已的理论课题。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主体的心理情感与客体的自然物象之间.仿佛总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
小说中的景物描写,绝少有原生态的,大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直接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景物描写,一是融入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情感的景物描写.前者借助景物来表现作者情感;而后者,不是直接地展现作者的情感,而是借助景物,来表现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的情感.前者一般不会给读者带来阅读障碍,这里单说后者.此种景物是作品中人物眼中之景,此种景物之“情语”也是作品中人物之情.例如,鲁迅的《社戏》,写小伙伴们划船去听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写景,就是在写人物“心情”.在阅读过程中,如何界定景物描写与人物刻画的对应关系,往往会成为阅读中的难点.下面就以小说《芦花荡》为例,试作说明.  相似文献   

18.
思与境     
<正>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物的统一。 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是情与景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生动表现。 抒情诗必须畅抒胸臆,但主观的情必须借客观的景而展示,才能使读者历历如见,感同身受。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步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它阐明了景生情,情入景的艺术辩证法,揭示了写景就是为了抒情的奥妙。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情随景迁,这就是讲心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彤彤姐姐点评: 小作者笔触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离别总牵着善感的心。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人,那些物,那些事,那些景,那些情……洋溢在字里行间,校园生活涌上心头,纯真情感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20.
<正>"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情"是情感的,主观的;"景"是形象的,客观的。"情景关系"即是情与景的组合手法。从不同角度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因果关系,包括时间上的先后,有时候先景后情,也称之为触景生情、即景生情;有时候先情后景,以情设景,缘情写景。二是手段目的关系,"情为主,景为宾",以言情为目的,绘景为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