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提起“死记硬背” ,人们大多都会持不以为然的否定态度 ,认为它已不合时代潮流 ,但一味地放弃“死记硬背”的做法 ,也正是当今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失误。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黄玉峰老师一针见血的指出 :“‘死记硬背’有什么不好 ?在记忆力特别旺盛的青年时代 ,就是要死死地记一些 ,硬硬的背一些。这就是语文基础 ,这就是本钱。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多的‘架空分析’,是在浪费学生的大好时光 ,是不符合读书规律的。”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证明 :强化“死记硬背”的训练 ,是语文教学走向成功的先决条件。有人曾做过一则有趣的统计 :古代科举…  相似文献   

2.
"‘我没了想法’——这就是中国许多学生十几年呕心沥血‘被教育’的结果。我们唯一会做的就是在‘说说你的想法’的题下默写出‘标准答案’,然后在‘姓名’栏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是‘我的想法’,然后屁颠儿屁颠儿地交卷子等着发回好成绩。""老师对上课的理解从来就是‘我  相似文献   

3.
《教育》2012,(7):16
袁新文在2012年3月2日《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我没了想法’——这就是中国许多学生十几年呕心沥血‘被教育’的结果。我们唯一会做的就是在‘说说你的想法’的题下默写出‘标准答案’,然后在‘姓名’栏大笔一挥签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这是‘我的想法’,然后屁颠儿屁颠儿地交卷子等着发回好成绩。""老师对上课的理解从来就是‘我把我的想法’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又讨论开了。今天的讨论是聪聪出的问题,他说:"常听见电视广告里说‘发型秀’,其中的‘秀’和‘秀发’中的‘秀’意思一样吗?""应该是一样的吧。"芳芳马上接嘴道,"‘秀发’就是美丽、漂亮的头发,‘发型秀’就是美丽、漂亮的发型。我这样理解,对不对?"  相似文献   

5.
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我们批评过去的应试教育有很多问题,‘知识一大堆,文本不着边’,这是一种遮蔽。而我们现在有另一种形态的遮蔽,我们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说难听点,就是各种各样的‘表演’。恰好这种‘表演’使学生不能直面文本。  相似文献   

6.
习作教学要"童化",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同意识,也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行动共识。在"童化"过程中,大家似乎都有着这样的理解:"提倡‘儿童作文’就是要反传统的、成人化的‘小学生作文’;提倡‘儿童作文’,就是要让作文回归儿童,成为儿童表情达意,抒写真‘我’、爱不释手的  相似文献   

7.
郭宗明 《科技文萃》2001,1(6):107-109
从时代背景到段落大意到主题思想到写作方法到语法、修辞、逻辑阅读成了训练,训练就是做题,读书的乐趣、美感被扫荡殆尽,令人不禁发问绝不应该把王富仁先生发表于2001年2月1日《中国教育报》上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一文,看作是一篇无足轻重的泛泛之论。这篇文章,对我国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对所谓的阅读教学进行了有力的针砭,对现行的主流式教学方式,提出了极有价值的反叛式见解。譬如“好的书,是‘读’过就‘懂’持,‘读’同‘解’(理解)是同时完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读’就是‘解’,‘解’就是‘读’。  相似文献   

8.
[训练文题]温家宝曾说:我们讲‘真’,就是要反映真实、表现真情,追求真理;就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世界发展的规律。我们讲‘善’,就是要在为了中国光明未来而追求真理的进程中,与人为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我们讲‘美’,就是要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相似文献   

9.
钱理群教授曾说过:“我们批评过去的应试教育有很多问题,‘知识一大堆,文本不着边’,这是一种遮蔽。而我们现在有另一种形态的遮蔽,我们有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形式主义的东西,说难听点,就是各种各样的‘表演’。恰好这种‘表演’使学生不能直面文本。……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生命,把人的内在的一些美好的东西,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发掘出来,提升起来,就是善于直而自我、直面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翻开由‘上海音乐出版社,最新编写的‘全国中师音乐统编教材’一、二、三册,人们会发现在视唱练耳部分一个突发奇想的新鲜编写方案,那就是大胆地吸收、借鉴西欧和日本的‘do音流动’快速视唱法,这一举措,开始时会使很多师生‘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可是,当一旦摸懂了它的规律,便真的会‘豁然开朗’起来,对于各种升降记号的调号首调唱名法,确实会真正地‘化难为易,的通行无阻了。即便对于大多数来自乡村中学的中师入学学生来说,也能够毫无畏难情绪地攻下一连道难关了。按照历来各种视唱教本的编写思路和方法,总是首先把调号中‘升降记号’的渐增规律,逐个地教给学生,视唱时也是从:‘无升无降 C 大调,一个升号 G 大调,两个升号 D 大调三个升号 A 大调……’依次‘死记硬背’地教学生练唱。这样,由于主音  相似文献   

11.
2005年第十期《咬文嚼字》刊登过卢进峰先生的《何谓“金秋”》一文。卢文提出:“古代阴阳家还用五行中的木、火、金、水主管四季中的一季,四方中的一方。木主管东方和春季,火主管南方和夏季,金主管西方和秋季,水主管北方和冬季。土主管中央,并且扶助木、火、金、水。可见‘金’即秋季,‘金秋’是一个表并列关系的联合词组,意思就是‘秋天’。同理,‘金风送爽’中的‘金风’就是‘秋风’,如果硬要把‘金’理解为‘金(黄)色’,那‘金(黄)色的风’岂不成了无稽之谈!不知‘鞠萍姐姐’以为然否。”  相似文献   

12.
我认为古诗鉴赏的关键就是要学会体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体悟语言古典诗歌的语言注重凝炼、含蓄。古人做诗特别讲究“炼字”“炼意”。佳句、警句如石中之玉、水中之珠,自有其特殊的作用。学生平时的学习,往往停留在翻译古代汉语的字词之上,或仅仅死记硬背下来,不能真正体会字词句的意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可见人们对诗歌中“字”的品味、感悟十分重要。体悟语言应分两步:首先初步体味,认识作品描绘的形象。“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相似文献   

13.
“死记硬背”,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几十年来一直被我们当作“注入式”而否定了,认为它是与我们所提倡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相违背的。我们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而反对机械记忆。记得20世纪50年代末,有一幅宣传画,上面画有鲁迅先生的头像和一条语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就是反对陈腐僵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范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地描写了当年儿童读书的情况:“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缺齿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  相似文献   

14.
美的感受能力 人们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成表象,我们读人家的作品,能理解它的内容,并不一定能体会它所具备的内涵美。对作品的理解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上,而对作品的美感则更多地表现在情感和想象上。这就是说,美感是理解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们在钻研教材时,要使自己从作品所表现的‘境’中看到‘形’,从‘形’中感到‘美’。比如阅读朱自清的《春》,就要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这篇作品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美好的景物,我们就要从这些美好的景物中看到那一幅幅春光明媚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就是‘形’,从‘形’中使自己感受到自然美,艺术美;再从‘美’中产生出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热爱生活的‘情’。任何  相似文献   

15.
早在2002年,吴忠豪先生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一文中指出:“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用’的跨越,  相似文献   

16.
何谓文思?有人说"文思是难以理解的概念,谁说得清?"有人说"中学语文教学还是不讲‘难以理解的东西’。"文思是不是难以理解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说"文思就是‘文章的思路’。"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所以,文章的见解就是作者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清人章学诚语:“《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①既然,《诗品》为论诗之“初祖”,那么它用什么标准来衡量诗之工拙与优劣呢?有的学者认为“钟嵘以‘滋味’为诗歌批评的最高标尺”,②“显然,这‘味之无极’的滋味,就是钟嵘衡量诗歌作品艺术水平高低的最高标尺。事实上,钟嵘在诗歌批评实践  相似文献   

18.
李海林先生认为“学生阅读教材里的这些文章的目的本质上不在于获得它们所传达的信息本身.而是这些文章在传达信息的时候所产生的‘如何传达信息’的信息.这种‘如何传达信息的信息’就是‘言语智慧’”。我们知道.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是理解和运用言语的能力.而精妙的言语表达形式.正是文本作者高品位的理解和运用言语的语感物化。  相似文献   

19.
2014年5月15日晴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李镇西,针对观众朋友什么是素质教育的提问,简洁地回答说:"素质教育就是教育!"他接着解释说:"我曾经把这个问题抛到我的博客上让大家讨论,结果网友们纷纷从不同角度给素质教育下定义或谈自己的理解,‘以人为本’呀,‘因材施教’呀,‘做人第一’呀,‘身心两健’呀,‘提升生命’呀,‘激发创造’呀,等等。  相似文献   

20.
早在2002年,吴忠豪先生在《促进消极语言向积极语言的转化》一文中指出:"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能‘理解的’语言和‘会运用的’语言,是个体学习语言过程中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只能理解、不会运用的语言称为‘消极语言’,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语言称为‘积极语言’。""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理解’到会‘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