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论你是在学校读书还是在公司做事,不论你是手握大权的领导还是普通的百姓。甚至不论你是大款还是打工仔。如果你不打算把读书当作一件重要的事对待,本文无话可说;但是,如果你真的愿意读书的话,我认为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认真读一本难书。首先,我们要说说“认真”二字。在这日益繁忙的社会里,认真读书是一件很难的事。谁愿意“认真”呢?学  相似文献   

2.
寂寞读书人     
我以为,人应当活得丰富些,而读书是令人充实并自信地生活的方法之一。钱钟书先生提倡:闭上眼睛,用心而不是用眼睛来审视一下人生。读书就是最重要的审视人生。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的价值显而易见。孟子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的地位可见一斑.古往今来,读书成就了无数名人大家。  相似文献   

3.
读书杂感     
重温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觉得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旁征博引、韦编三绝、挑灯夜读。那辛苦自不待言。而读什么书。用现在的说法。是哪些书“必读”,哪些书“不必读”,做得很好也不容易。  相似文献   

4.
顾颉刚认为,读书常见有两种读法。一是随便翻翻,不高兴看的时候就抛开;二是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他说,两种方法都可行,但始终只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是不行的。“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分别书籍缓急轻重,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  相似文献   

5.
至今,而立之年已过,还时常惦念起一个多年的梦想:开一间小小的书店,坐在窗前斜阳里,煮一盏新茶,读一本旧书,清风袭来,落叶为签……后来,发现许多人都曾经有过同样的梦想,而且,在意的也都是读书的氛围与情趣,流露的也都是与书的缠绵和悱恻,却丝毫不曾细虑卖书挣来的薄银几两能否养家糊口。"书中自有颜如玉,  相似文献   

6.
在今年第十九个"4.23世界读书日"问世的《全民阅读书香文丛》(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版),包括《书声迢递》《书卷温情》《书窗内外》《书斋夜读》《书林信步》《书来话多》六册读书随笔集,知识性、人文性和可读性俱佳。"文丛"为三十二开平装本,封面图案,或为一丛林木,或为一束花草,通过设计,将"书香"的涵义传达给读者。打开书本,则书人书事,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  相似文献   

7.
古今名人大多善于读书,读书讲究方法是他们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本”经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提出:“根据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精读的书,要一本一本的读,在同一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历史学家郑天挺指出:“精读一本最好的书,要一个字,一个词,一个人,一处地,一件事,都要能清楚,  相似文献   

8.
读书之乐     
张雷 《记者摇篮》2005,(12):10-11
中国人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群体,凡事大都强调其功用,这也是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提出来的中国古代技术发达而科学不够昌盛的原因之一。古人对读书也给予了很多功利主义的功能,即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轿”,你看,这金钱、高官、美女竟然都藏在貌似高洁的书籍当中.自然我们也不能说这“金钱、高官、美女”都是俗物。当然,古人也有将读书的功用看得很了不起的,且似乎属于“主旋律”,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功用.或者如宋朝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  相似文献   

9.
正关于读书,古今中外有不少名言警句,任何人都可以举出几条。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等于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等等。但我先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谈谈书籍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说起读书,很容易想起“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两句话,似乎专制时代的读书人,都是为着世俗的功利目的才拿起书本的,十载寒窗,磨穿铁砚,只是为了有朝一日一举成名天下知,从此青云直上,显祖耀宗,封妻荫子。用现在的话来说,读书是手段,是智力投资,甚至是风险很大的赌博,因为读赢了  相似文献   

11.
有史以来,人们常把读书看作是一种特殊活动,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读小学时,因淘气不爱读书,触发老师一番感慨说: 小人不知书中有黄金,若知书中有黄金,点灯费蜡也甘心。”这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论调,不足为训。绝大多数人,读书不一定为钱、为官、为美女、为有惊世之作,惊人之举。古人云:“读书旨在明其道”。读其书,能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就是收获。那么,如何“明其道”?首先必须读好书,不读坏书。记得一位名人说,一部好书,能教给你如何做人。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青年人,世界观尚未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读书,旧社会有这么一句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很显然,说这句话的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得到金钱和美女。这与革命者的读书目的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书能给人以知识和力量;书会开阔你的视野,叫你变得聪明起来,这却是真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早已被扔到爪哇国了。书讯成了书迷们的福音;书刊成了人们劳动工作、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国庆前夕,在这金风飘香的季节我们采访了编  相似文献   

13.
坚守文化使命,源自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关于范用 2013年9月14日是范用先生去世一周年。范先生在世时最爱的是书。人称他为"书痴",他很高兴。他曾说:"我是为了读书才选择了出版这一行的。"他又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关于范先生编辑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以及《读书》和《新华文摘》的故事,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再讲讲其他两本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闲话书话     
关于书话及什么是书话,自唐弢、黄裳、姜德明以来,已经说得很多了,大约不会引起很大的争议。笔者对书话曾有过一番研究,对其起源、发展、演变乃至形成今日之书话,自有一番解说。限于篇幅,今日仅拈出书话与书评及读书随笔一节,聊抒己见。近几年来,由于书话的独特风格和迷人的魅力,一夜之间,似乎风靡了读书界。不仅爱书人读书人喜欢书话,很多像我这样的读者也迷上了文坛上这朵奇花。它那温馨而略带感伤的笔调,把人们带到一个弥漫着书香的文化境界。那些恍如隔世的书人书事,尤其使人不忍释手,令人低回遐想。这是我从唐弢、黄裳、姜德明等人书话中读出来的。香港的董桥说:“书话跟书跋一样难写。写版本、校勘固然枯燥,总要加点买书经过、书林掌  相似文献   

15.
读书随想     
每逢空暇,必去图书馆坐一会。阅览室里静悄悄的,书刊杂志可随意翻阅,赏心悦目。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渐渐地,从书中也悟出一些道理来:书是人类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人间第一本书的诞生是文明与野蛮的界限,是一次历史的飞跃。人在世上来去匆匆,有做不完的事,有追逐不完的利欲功名,还是静下来读点书好,避开尘嚣,撇开浮躁。因为在人的一切行为中,什么最美?读书最美。书展开了,心灵的太阳升起来了,整个灵魂因为渴求知识而变得丰满而光亮。清代有位张心齐先生,他把读书这件事随着人生的进展,分成三个境界:“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  相似文献   

16.
"六押"和"五花判事"是同一制度的不同称呼,"六押"是唐人对中书舍人"参议表章"实施形式上的形象概括;而"五花判事"则是宋人对唐朝中书舍人"参议表章"署名字体上的形象概括。  相似文献   

17.
冬日午后,临窗而坐。一壶茶,一卷书,任氤氲的茶香,温润的书香丝丝缕缕沁入心田,宛如沐浴在冬日的暖阳里,溶解寒冬,温暖心扉。元初学者翁森在《四时读书乐》之"冬读"写道:"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冬日读书的乐趣跃然纸上,让人忍不住捧一卷书围炉夜读。  相似文献   

18.
出版人的“梦”三人出版人有一个梦:让书成为智者的黄金。梦的由来已久:──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几番轮回的兴盛与沉沦。于是,有了下面的梦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百万兵”;──“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管梦境如何,时代竖起了自己的标竿:书是...  相似文献   

19.
丁时照 《青年记者》2010,(11):63-64
潘大临定律 北宋诗僧惠洪在《冷斋夜话》中记载:湖北黄州人潘大临工诗,多佳句,然甚贫。东坡、山谷尤喜之。临川谢无逸致书问:"近新作诗否?"潘答书曰:"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氛所蔽翳。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遂题壁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催租人至,遂败意。只此一句奉寄。"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一句诗"的来历。这次创作有始无终,留下无尽遗憾。历代多有人续足,但感觉都不如这一句妙。  相似文献   

20.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13,(10):38-38
读书,当然要读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岂有此理?有的。比如,有的人喜欢读消遣性的书而不大喜欢读知识性的书,结果书读的不少,却收获甚微,知识水平没有多大长进。因此,从扩大知识面来说,读点自己"不喜欢"的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