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新设了一个栏目“阅读链接”。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中年级教材为例,分别从阅读链接,链接“习作指导”;阅读链接,链接“实践活动”;阅读链接,链接“思维提升”;阅读链接,链接“单元要素”等四个角度实施阅读链接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
“阅读链接”作为统编教材新增的一个版块,均出现在每篇课文后,处于并不显眼的从属地位。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有深入理解编者介入阅读链接的意图,没有理清阅读链接与课文的关系,从而未能充分发挥阅读链接的实效性,难以实现从“教课文”到落实语文素养的转变。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链接为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搭建起了一座稳稳的桥梁,将学习引向深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理解性学习落地,让学生“学会学习”。[1]合理利用阅读链接,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如:前置,激发阅读期待;揉合,助力文本理解;迁移,落实语言实践;比较,提升阅读思维;延伸,拓展阅读边界。使用时教者要分析其教学价值,发挥其有效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习向深度进发。  相似文献   

3.
吴英姣 《小学生》2024,(1):121-123
小学语文“教学工具箱”主要由教材中“阅读链接”“交流平台”“课后习题”等内容组成。此类内容可在巩固学生知识点的基础上,实现其语文学习能力与思维的拓展。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本文从搭建小学语文“教学工具箱”的角度,围绕“阅读链接”“交流平台”“课后习题”三个板块内容设计教育三部曲,对三个不同的教学计划进行了探究,以期能够为小学语文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4.
“阅读链接”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助学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围绕单元人文主题编排,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延展。文章以五年级教材中的“阅读链接”为例,以“助在课前”“助在课中”“助在课后”为阶梯,从多个维度探析教学路径,建构多元化且有探究性、思辨性、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言语思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吴长虹 《小学生》2023,(5):22-24
“阅读链接”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这一板块的内容和结构,发现其具有人文性、科学性、完整性等编排特点。将“阅读链接”板块作为补充教学的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展开深入探究和学习,对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和促进学生学习产生积极作用。对此,本文简述了小学语文“阅读链接”板块的编排特点,并围绕阅读目标、阅读内容、阅读策略、阅读活动等多方面展开研究,以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阅读链接”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拓展延伸的阅读材料,还是一种学习理念的提示,是学习方法的引导。“阅读链接”的有效运用能助力语文要素的落实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值得教师们不断探索。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阅读链接”,“阅读链接”内的文本体裁丰富多样、篇幅长短不一、出现的频次疏密不等、阅读要求有详有略,对于“阅读链接”的教学,教师们有的深读细研,学深悟透;有的轻描淡写,一带而过;  相似文献   

7.
教材是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重要载体。统编语文教材中设置的“阅读链接”板块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认知资源,是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托,更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推手。教师应积极探索“阅读链接”的使用策略,充分利用“阅读链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化学生的阅读认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和语文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应突破教材的局限、课堂的局限,通过课内外链接让学生站在宏观角度进行主体建构、自主探究。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增设的“阅读链接”是很好的语料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部分课文练习之后设置"阅读链接"。"阅读链接"对前面课文的阅读理解起到补充、诠释、融合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结合"阅读链接"进行情感体验、体会表达方法、拓展阅读视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容,获得语文阅读能力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阅读链接"在阅读教学中的多种功用。  相似文献   

10.
统编语文教材在部分课文后面设置了“阅读链接”板块,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一课,教师要深入解读文本,理解编者设置“阅读链接”板块的意图。课堂上,教师可采取概括内容、联系背景、对照课文等策略,引导学生借助“阅读链接”深度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这样教学,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1.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链接”是连接课内外阅读的重要通道,是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语言储备、开启学生阅读世界的重要工具。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将“阅读链接”融入具体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立足语文教材,借助“阅读链接”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整合阅读资源,深挖阅读素材,让教师看到阅读的深度,体会到文字中的情感,在对文章的总结与升华中,实现学生审美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阅读链接”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置于课文之后的一个阅读补充板块,将学习引向了深度。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资料”在与教学活动和学习互动的交轨上常常存在“断裂”现象,难以实现从“教课文”到免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转变。合理利用阅读链接,以课标和学情为教学立足点,将“结合资料”的教学策略合理链接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节点”,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发挥“阅读链接”的有效作用,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习走向深度。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安排的一个阅读链接,意在通过此阅读链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进行语文综合活动的范例、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阅读链接"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特有的学习栏目,它以教材中的某篇课文为出发点进行辐射,引导学生阅读课外材料中相关联的语段或语篇,挖掘其他文本中与课文的相似点,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连接起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链接"栏目的出现,成为学生开展广泛课外阅读的一座桥梁.课堂上学习"阅读链接"栏目时,通过拓展阅读、比较阅读、检索阅读等有效策略,可以开阔阅读视野、汲取丰富营养、积累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15.
熊紫娟 《学苑教育》2023,(24):92-93+96
在低段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使小学生通过阅读体会到乐趣,实现思维的拓展和提升,更要促进他们形成探索发现以及思考的强大动力。通过设计“智慧”导入,唤醒阅读期待;引导独立阅读,提升阅读能力;链接课外资料,拓展阅读空间的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低段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部编版《语文》教材从四年级开始出现了"阅读链接"板块,它主要以课本文章为基础进行拓展,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资源,让"阅读链接"板块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最大程度地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  相似文献   

17.
链接式阅读教学以教材为原点,挖掘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因子的辐射作用.链接相关阅读材料.在“法定”的语文学习时空内弥合“课内”与“课外”的鸿沟,通过实施“开源、立本、节时、共读”四大有效策略,使学生汲取丰富的营养,真正提高阅读效率,构建起学生课内外阅读的良好“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新课标面向语文学科提出了引导学生创造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要求,为契合这一改变,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阅读链接”模块,以便在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对此,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阅读链接”,优化教学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展开群文阅读,深化阅读主题,丰富学生的阅读所得。除此之外,在阅读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以读促写,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阅读,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安排的一个阅读链接,意在通过此阅读链接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学生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进行语文综合活动的范例、方法和途径。本阅读链接介绍的是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王顺友,内容包括:王顺友人物简介、王顺友被评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后的颁奖辞、王顺友典型事迹介绍,还提供了能使学生获取有关王顺友信息的四幅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不要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黑板的方框内和识字课本上,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学生与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隔绝开来。”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要打开课堂的“窗户”,让课外鲜活的“风”吹进来,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的阅读活动向课外延伸、拓展。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不仅从我国丰富的语文传统教学经验中汲取精华,而且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博采众长、富有新意;不仅图文并茂、充满童趣,而且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