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立学生德育素质评价新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今年开始,按照《上海学校德育工作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上海理工大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原有的德育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创造性地推出了学生德育素质评价新体系,即:一套《德育实施计划》,一本《学生综合测评手册》,一份《学生德育综合纪实表》。  相似文献   

2.
自2004年秋季新课程实验工作实施以来,我校在学生评价体系方面积极探索,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学生评价体系。我们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从评价主体入手,建立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体系;一是从评价内容入手,建立学生学业、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现行高职学生评价体系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课程-素质-品德"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体现了评价内容的科学化、评价指标的具体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结果应用化的特点,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4.
2006年,江苏省结合国家教育部教育改革要求,制定出了《江苏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经过多年实践和探索,我校建立了以生为本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评价领导机制的完备下,借助《综合素质月报》和"做一颗发光的星"两个系统,建立起班集体评价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其核心是对学生自身的关注,让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指向作用和促进作用,也让评价落在实处、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5.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人们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有着广泛的共识,但评价方式和评定结果是否科学可靠和准确可信一直争议不断。前期实践表明,价值判断难题是导致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困境的关键要素之一,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体现并落实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性与真实性。凸显证据文化,强调客观纪实而非主观判断成为本轮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逻辑的关键特征。客观纪实有助于增进评价的可行性和易操作性,有助于规避价值多元导致的紧张和冲突,有助于规避因钱权干预导致的诚信危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高等学校提供了按需选才的契机和机遇,一定程度上为高校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应尽力避免以行政力量强制高校对综合素质评价的应用。高校面向市场的改革是解决当前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关系的根源所在,也是当前及今后需关注和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当从培养目标注重"职业性"与"高等性"的有机融合,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制度注重教师与学生利益的统筹兼顾,评价体系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目标寻求完善.  相似文献   

7.
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价是高职院校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应有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一定的作用。文章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理念和原则。  相似文献   

8.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提高的保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应重点解决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合理性和增强性,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要在应用中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于2018年7月联合印发《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该意见充分显示了国家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视,为学校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提出了意见与要求.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介绍该校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归纳总结该校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以期使"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导向性、矫正性等功能,而现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能适应学分制尊重人才培养规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自主权和选择权等特点.高校必须在推进学分制改革的进程中,创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实施中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和值得改进的地方笔者在实施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有几点体会.一、综合素质评价应落实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二、综合素质评价,应"量化"学生素质.三、综合素质的量化和日常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四、综合素质评价方式也有值得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引导学生正确发展的灯塔。目前,部分高职院校仍沿用普通高校的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存在评价主体单一、重过程轻结果等问题,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学校必须重新认识和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规律的科学有效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笔者针对现有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进行了新的认识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外语类课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变革已经成为必然,大学生的外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需要更加多元化。笔者在外语教学课程中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认为关注形成性和终极性评价两种形态能够更好的完成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14.
在"十大育人"理念下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育人体系,着眼于"激励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成人、教育学生成才、帮助学生成功"为出发点与归宿,通过实施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育人体系构建研究,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和推进新时代学校思政工作新局面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时代铸魂育人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学校要构建一套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评价中注重学生"五育"的发展,体现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学校的评价体系应和学校的文化、课程相关联,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彰显学校特色。因此,在学校综合素质评价课题的引领下,学校开发了特色奖励机制——小白果奖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高考改革已经启动,高考和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联动,已经成为高校人才选择和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本体上来讲,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并成为一个必要环节,是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应有之意。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可为"的。同时,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也有"难为"窘境。针对高考改革,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在"可为"和"难为"二维张力中应有所"立场"。这体现在: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素质教育深化发展的历史必然,旗帜必须鲜明;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必然会经历理论和实践上的"冲突",这是发展中的"正常"现象;面对高考改革,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应积极反省,自我调适,不断走向"理性化";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将是一个复杂、逐步融合,且"前途光明"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培养"附着在学生身上带得走的能力与素养",是我校学生培养的核心理念之一。秉承这样的理念和信仰,我校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渐渐形成了富有本校特色的综合素质培养与评价的体系——以人生规划为引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教育评估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实践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是以系统培养、多样成才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直接要求。为有效解决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什么”“怎么评”“评价结果怎么用”等关键问题,上海树立新的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总体评价观,研制了彰显职业教育特点、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构建多主体写实记录评价、纪实报告全面呈现的学生评价模式,建立多部门协调配合、全过程常态实施的区域性学生评价运行机制,开发具有综合功能的中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经多年实践探索,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能力普遍大幅提升;教师潜心育人、因材施教的教学氛围越来越浓厚;职业学校内在发展动力得到提升,有效推动高招制度改革,促进了职业教育和市场供需适配。  相似文献   

19.
在建筑工程招投标模拟综合实训的教学改革中,探索实践了"档案袋"评价体系.通过建立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引进教师、专家、学生三位一体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形成先定量后定性、量化表格与质性评价一致的评价模式.通过统计分析运用该体系评定的学生成绩,表明多元化的"档案袋"评价体系能较好地评定学生的专业能力,可以为职业技术院校类似综合实训的学生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虚化现象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提倡给学生搞综合素质评价,然而在很多学校却存在着"实抓德育"与"虚搞评价"的不合拍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认识上的误区--重视"评价体系"的甄别功能,忽视其导向功能;操作上的误区--学校的德育运行体系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接轨;评价中的误区--学校的评价指标与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不接轨.针对这三方面原因本文分别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