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所以将郭沫若的屈原研究与他历史剧中的屈原形象放在一起研究,重点仍在史剧而不在历史.我们以这样提出问题,是因为历史与历史剧的关系、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长期争论不休.而争论的重要原因是争论双方的角度不同.作为史学家多重视历史史实而忽视史剧的艺术特点;作为史剧家只侧重考虑艺术特点而有时候忽略了必要的史实. 郭沫若既是卓越的史学家,又是杰出的史剧家,他最有资格将二者结合起来.因此,以《屈原》为对象,探讨一下郭沫若是如何站在史学家的立场研究屈原,又如何站在史剧家的立场创造屈原艺术形象,这里面有些什么宝贵经验可供吸取,以利于社会主义史剧的发展,就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
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失事求似”史剧创作精神的典范之作.本文将以叙述学理论来解构《屈原》艺术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3.
我国杰出的诗人和优秀的史剧家郭沫若在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三年之间,以他那卓越的艺术才能、渊博的历史知识和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一共写了五个历史剧:《屈原》、《高渐离》、《虎符》,《孔雀胆》和《南冠草》。这些历史剧是“献给现实的蟠桃”。(郭沫若:《谈戏剧创作》)它不但真实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们伟大民族的光荣传统,而且紧密地配合了我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借用“史事”讽谕“今事”,在中外文坛上“引起了热烈的回响,在当时起了显著的政治作用。”(茅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屈原》是郭沫若的历史剧中写得最为成功、又最能体现作者历史剧创作的特点的代表作,它给我国的戏剧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异彩。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在经过《屈原》、《棠棣之花》和《虎符》等一系列史剧创作的实践之后,为了回答对他的史剧创作历史真实的非难,也是对史剧创作的回顾和总结,他曾写了《历史·史剧·现实》一文,其中有几段这样精辟的论述: 说得滑稽一点的话,历史研究是“实事求是”,史剧创作是“失事求似”。 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 史学家是凸面镜,汇集无数的光线,凝结起来,制造一个实的焦点。史剧家是凹面镜,汇集无数的光线,扩展出去,制造一个虚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说:“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的精神。”这句很平常的话却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它是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一个总原则。它是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态度、动机的表白,说明他高度重视历史剧的社会作用和剧作家的使命感、责任感。它规定或制约着史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方法。这一史剧创作的总原则贯穿于郭沫若史剧创作的全过程,是郭沫若史剧创作的深切体验和创作经验的高度概括,并获得重大成就的一个重要原因。郭沫若的这一概括也是我们学习、理解、研究郭沫若史剧的一把钥匙,对我们今天的史剧创作仍有着借鉴和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为史剧创作了开辟了一条新路。他的史剧创作理论是与其史剧创作实践相伴而生的。他的史剧创作理论的特征有:1.借古鉴今,反映反封建的主题;2.把握历史可能性,追求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高度统一;3.升华人物性格,深化史剧主题。  相似文献   

7.
一郭沫若是杰出的诗人,又是卓著的史剧家。在1941年至1943年间,他连续编写了六个大型历史剧。他的史剧同他的诗作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艺术珍宝,而《屈原》尤其著称于世,是他史剧创作方面的最优秀的代表作。《屈原》写于1942年1月,同年4月首次在重庆公演,博得群众的热烈欢迎。《屈原》的创作和演出,是非常符合时代斗争的需要的。当时,全世界人民都正进行着一场  相似文献   

8.
在《屈原》中,郭沫若复活了屈原,改写了从死亡中寻找永恒的历史史实。同时,他将自己的满腔热情注入了此剧,展现了在生存中体验希望的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战斗观和人生观。《屈原》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是屈原与郭沫若的结合,是极为艺术的,是充满希望的,因而,也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08,(11)
在郭沫若所有的历史剧中,《屈原》所享有的声誉最高,成就最大。如果说他的诗集《女神》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座丰碑,那么,《屈原》便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史剧创作的扛鼎之作。窥探作家的创作意图、观察作家的艺术构思,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戏剧的意义所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郭沫若又是如何创作《屈原》这出戏剧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读郭沫若的历史剧后说:“……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 全文载于《人民日报》1979年1月1日周思来同志与历史剧《屈原》①"一九四二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同时也是卓有成就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他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系列研究是其运用唯物史观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郭沫若站在平民的视角上探求屈原的历史真实与屈原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是其屈原研究的显著特色,其次其屈原研究在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张力的同时,由唯物史观所呈现出的跨学科取向,对于当今文史研究也不无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同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史剧作家。他曾多次说过:“我是很喜欢把历史人物作为题材而从事创作的,或者写成剧本,或者写成小说”。又说他有好些历史研究“是为创作的准备而出发的”①。郭沫若同志一生所创作的历史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都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在敬爱的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写于抗战时期的五幕历史剧《屈原》,是一部在郭沫若创作道路上具有里程碑  相似文献   

13.
《屈原》与抗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与抗战邹水旺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是抗日战争的产物,它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对于既成事实加以新的解释,新的阐发,而具体地把真实的古代精神翻译到现代"①,通过反映和发展历史的精神来为现实斗争服务。它的创作和演出曾经轰动重庆山城和全国,在抗...  相似文献   

14.
田本相、杨景辉同志在新著《郭沫若史剧论》中提出:《历史·史剧·现实》是郭沫若“史剧理论的精华。这是一篇纲要式的文章,其他的文章可以作为它的补充、演绎和说明。如果把他的史剧理论加以概括,我们以为可以用他说过的‘失事求似’来命名。‘失事求似’反映出他的史剧理论的精神实质,体现着他的史剧理论的特点。”我同意在评价这个论点时必须找到它在郭沫若整个史剧理论中的位置,却不同意把它作为他的史剧理论的概括、精神实质的体现,也并不认为“失事求似”就是衡量历史剧成败得失的准绳。按照我的理解,“失事求似”在郭沫若剧论中只是一个仿造的词语,还不能说是科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同志的很多历史剧达到了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的和谐统一,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风貌。无庸讳言,他也有些历史剧对历史生活的反映是不够真实的。他的历史剧的成就和不足,都和如何对待历史的事实,能否把握历史的精神有关。本文拟就郭沫若历史剧的历史真实性谈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历史剧的研究与探讨,成绩斐然,但大多数仍局限于旧历史主义的观点之内。从新历史主义的立场来看待这些争论很久的问题,沿着历史的文本性的思路重新审视历史剧的创作,用新历史主义的史剧观来分析历史与历史剧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剧与历史是一种文述与演述、本事与新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历史上有无数光彩照人的人物,可歌可泣的壮举,治国富民的经验,为今天的史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以艺术形象去再现历史的真实?怎样使无产阶级的史剧文学繁荣起来?郭沫若以大无畏的精神在史剧创作和理论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并成为中国现代史剧文学的巨匠.本文拟结合郭沫若的创作实践,对其史剧观作初步探讨.郭沫若的史剧理论,大体上围绕着史剧、历史、现实三者关系这个问题展开论述的,这也可以说是史剧理论与创作的中心问题,我们探讨他的史剧观也就从这里开始.  相似文献   

18.
论郭沫若的屈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郭沫若以其深邃的学识和杰出的才华,对屈原及其楚辞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他是我国率先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从时代和社会的广阔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文化(包括哲学、宗教、史学和民俗等)的关系全面系统研究屈原及其楚辞的开拓者,是古诗今译的倡导者。同时,还是史学研究和史剧创作相结合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创作了历史题材的诗剧、话剧、电影文学剧本共20个,是我国现代史剧艺术的开拓者,1936年即被鲁迅划入我国现代1在优秀的诗人”。“剧作家”之列,其史剧艺术很值得研究.早就听说湘潭大学何益明繁接同印沫若史剧艺术专后选修课很受求知被旺盛的葬事学于欢迎.最近读其根据讲稿整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专著《郭沫若的史剧艺术》(以下简称《艺术》),确感很有值得欢迎的份量。此书创造性地全面而深入发掘和论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奖学价值,在新的层面上弥补了以往对郭沫若史剧艺术研究的不尽.笔者读之,如人一个异彩纷…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雷电颂”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屈原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完成了屈原形象的最后一次冲刺。其艺术特点突出,极具浪漫主义的特征,同时又有表现主义的成份,结合两者分析。才更接近作者的抒情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