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家庭电影》以作者柳美里为原型,讲述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在分离20年后,重新聚在一起拍摄一部所谓的"新概念电影"。然而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家庭矛盾不可调和,最终电影不了了之,家庭也面临彻底解体。而主人公在一个素昧平生的老艺术家那里找到了"家"的感觉。这部作品中,柳美里的家庭观经历了一个从基于血缘关系的原始家庭观到基于精神上相亲相爱的新型家庭观的转变。本文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对柳美里家庭观的形成和转变进行剖析,发现柳美里原始家庭观的形成与父母病态的夫妻关系、日本社会的排外性、韩裔日本人的身份危机有关。新型家庭观的形成与柳美里对新型家庭积极探索、日本社会制度的完善、女性自我和独立意识的觉醒有关。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家庭工作,把家庭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围绕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家庭观的形成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不仅是党和政府对新时代家庭发展重大问题的客观把握和科学应对,也全面预示了中国家庭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未来前景。本文对新时代家庭观形成的背景、理论内涵、实践策略进行阐释,以期为新时代构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社会文明新风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工业化的影响下,19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妇女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嬗变。工业化的初期,初掌政权的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法律上强化了男子在家庭中的绝对权威,妇女则完全被囿于家庭之中,在“家庭天使”的光环下,资产阶级妇女成为丈夫的附属物,既无政治权利,也无经济地位。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妇女的女权意识觉醒,19世纪后半期她们开始了争取自身解放的努力。但是由于法国的文化传统,直到一战前她们所取得的权利仍然相当有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峨边彝族自然村落未婚女性婚恋家庭观的四个特点,指出一个传统的延续是需要一些稳定的、几乎被奉为信仰的传递规则。由于彝族家支是集体记忆中的代际规则和伦理规则,彝族家支的结构性影响垄断了妇女的婚育观。同时,由于家支对家庭伦理的影响,巩固了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女性婚恋家庭观。  相似文献   

5.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小单元,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的树立对于个人的幸福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导致他们对恋爱、婚姻、家庭等方面的认识会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正确引导有利于他们理性地处理恋爱关系、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最终享有幸福的家庭生活。  相似文献   

6.
1927年创办的《大公报》副刊《妇女与家庭》记录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在内容上提倡新的健康生活理念、新的婚恋家庭观、积极探寻妇女解放的途径;在办刊特点上体现着传统与新潮思想并存、注重妇女的自我批判、注重内容的实际化充实化等;对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由于家庭、学校及社会对大学生的家庭观教育一直不够重视,近年来大学生家庭观淡化倾向较为严重。因此,为了实现整个国家与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我们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加强大学生家庭观教育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美国与中国家庭观的差异体现在很多领域,比如,美国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强调家庭集体荣誉感;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不尽相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很多,包括不同的文化习惯,不同的社会背景等等。这些不同也反过来从多方面影响着社会,诸如对社会结构、个人发展和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试论家庭教育的内涵、特点和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家庭教育的内涵家庭教育是历史的产物。它与其它教育形态一样,受着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及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但它更受着家长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制约。家庭教育比之其它教育形态更具相对独立性和封闭性,家长可以比较自由随意地进行教育。家庭教育总是有意无意受到家长的家庭观和子女观的左右和影响。家庭观是人们关于家庭构成、家庭生活、家庭成员的行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的看法。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曾出现过三种不同的家庭观:(1)扩大家庭主义的家庭观念,这种家庭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个性形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个性形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人们婚姻观、家庭观的发展变化,单亲家庭日趋增多,单亲家庭的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伏尔泰与孟德斯鸠中国观的主要分歧在于:中国是开明君主制国家还是专制国家;中国的伦理道德是理想社会的基础还是专制暴政的纠偏器;中国人的品行是诚实有礼的还是狡诈的。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问题的不同看法,是由他们各自的政治观点和学术立场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90后”大学生正成为当前高校最主要的就业群体。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90后”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出喜忧并存的鲜明特点。家庭、学校、社会等应共同努力、协同做好大学生择业观的教育工作。尤其是高校要通过合理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相似文献   

13.
当代散文观念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一是 6 0年代初 ,确立了“形散神不散”的一元论散文观 ;二是 80年代初 ,主要是对一元论的解构 ;三是 90年代开始 ,散文观念也进入了多元建构的时代。透过当代散文观的嬗变可以看出 ,我国的文艺研究从单一的集体思维向多元的个体思维转变 ,这是我国文艺得以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现实、总结过去、面向未来,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是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的提出有着现赛的、历史的、理论的、时代的多重依据。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关系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莎士比亚的第一时期创作的剧作中,女性都是高举反封建专制的大旗,追求自由、平等的男士。这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是进步的。而在他第二时期剧作中,他却把女性都描写成“祸水女人”或弱女子,这是传统的妇女观,是与他第一时期创作中所体现的妇女观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16.
由于汉民族性格中重功利的倾向和以政治为中心的思想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古代正统的文学观是和“文化”内涵相近的、广义的大文学观。这种观念最早是由作为汉民族早期文化重要代表的先秦儒家确立的。在这种观念的确立过程中,孔子和苟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易学是司马迁史学的哲学基础,是《史记》思想的核心。清人最早注意到《史记》与《周易》的关系。近代学者刘师培是这一研究问题的发端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史记》与《周易》的关系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出现了一些论文,论文从易学的角度,对司马迁的历史观、世界观、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司马迁通《周易》、《史记》论《周易》和《周易》对《史记》的影响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课程论的重要基础,一定的哲学思想必然会投射到课程论的各种主张当中,形成自己的课程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有着自己科学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反射到课程论中,就形成了科学发展课程观.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科学观大致可分为解构型后现代科学观和建构型后现代科学观.作为对现代科学观的颠覆和超越,解构型后现代科学观消解科学的客观性和经验基础,告别理性,解构宏大叙事;建构型后现代科学观重构科学客观性,拓展经验内涵,重构理性以及科学的文化典范.后现代科学观凸显了科学的人文性,但蕴含的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又危及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发展.当代科学观的重建,应批判性地汲取后现代科学观的合理思想,而不应盲目追随其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梁漱溟提出了他的早期文化观 ,其核心是文化三路向说和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有学者出于误读而认为这两个观点是互相矛盾的 ;实际上它们是统一的 ,是从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不同角度对文化本质的揭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