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老庄美学传达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它主要表现在对人生宇宙的深刻反思,对自然生命和人生价值的深切关怀,对自由的深切向往和追求。老庄的生命美学思想强调生命与自然之间本然的、天然的联系,将生命的存在和归宿都归结为自然,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对自然的体认和契合。  相似文献   

2.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都是与其本民族的哲学思想关系密切,绘画艺术也是如此.产生于先秦时期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家学派,提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些对宇宙7y物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规律的深刻而朴素的阐释和理解,都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对中国画艺术的创作思想、审美取向、表现技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使其具有了区别于其它民族绘画艺术的特有的中国民族性面貌.[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家思想;老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朴素  相似文献   

3.
老庄自然生态美思想鲜明而独特,它在更高意义上阐发的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其哲学基础是其以“道”为核心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老庄祟尚自然美,把自然的原生态看成宇宙的完美生命,批判了人对自然生态的破坏。这个思想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4.
查尔斯·奥尔森的《人类宇宙》是一部从哲学层面展开的后现代诗学经典。作者痛感于逻格斯传统带来的文明畸态,主张激活苏美尔、玛雅等远古文化,恢复人类宇宙与自然宇宙的交互关系。具体在诗歌领域,就是要推翻以艾略特为代表的智性写作,拒绝理性与逻辑对艺术创造的侵蚀,凭借即兴的诗歌书写来传递生命感觉、投射宇宙能量。《人类宇宙》为投射诗学的理论建构、黑山诗派的创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石和思想源泉,有力推动了"二战"后美国诗歌向后现代主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非常看重人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是同体同构的,视人与天地自然如一大生命。作为中国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庄美学思想认为作为宇宙自然生命本源的"道",既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活力的源泉,也是美所生成的根本所在。由此出发,老庄美学推崇"与道合一"的审美境域论。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老庄的“天人合一”、“知止”等观念及其辩证法思想有一定合理成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些启示:人与自然是天地宇宙这一整体的一部分,人必须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自然都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人类应遵循适度增长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苏轼以"平淡"为诗歌艺术的最高理想。其"平淡"并不是平易浅俗,而是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内蕴,在老庄辨证思想的基础上把万物的自然之形貌与体气之神理,"平淡"之形式与远韵之内涵结合起来。苏轼以老庄道家清静空明的胸怀观照万物,体现万物,创造出符合老庄道家思想最高艺术理想的"自然平淡"的意境,是"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的"绚烂之极"的"平淡"。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诸子中,老庄对时空问题的言说较为丰赡透彻。老子将“道”推到宇宙本源的高度,将“万物”与“时空”都涵摄于其中,建构了一个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因此,老子的宇宙创生论、道论、德论中都自然涵盖了他的时空观念。在老子的思想中,“道”是恒久无限且往复变动的时间本身,是“宇宙时间”;而“德”则是自然天“道”下落到世间人事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和过程,是“历史时间”。老子以车辐、埏埴、户牖、盅、橐籥等日常器物为空间喻象,阐明了宇宙天地的虚空本质。道既是虚空的,也是广大无限的,这是老子空间观念的重要义项。庄子在老子的宇宙时空、历史时空之外,开启了与人的存在密切相关的“生命时空”,主要体现在其生死观、时命观、心理时空等方面。庄子以大鹏视角为我们敞开了一个阔大、高渺、无限的宇宙时空,是对老子时空观的深化。老庄的时空观对我国后世的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审美体验及思想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瑞 《语文知识》2010,(4):87-88
在宋元易代之际,大量遗民文人不与新朝合作,与蒙元统治者保持着一种疏离甚至是对立的状态。在这一时期的遗民社会中,老庄思想颇为盛行,不仅深刻影响着遗民的人生态度与生存方式的选择,而且对遗民散文的创作也有重要的意义。宋遗民散文推崇老庄思想中的自然观念、隐逸思想,艺术上也多取法老庄之文。这种创作倾向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之巨擘鲁道夫·阿安海姆曾声称,他的《视觉思维》一书,就是为了给中国的道家学派提供科学依据的。《视觉思维》的理论意向,是运用格式塔理论揭示视知觉的理性本质,论证感性与理性、直觉与思维、艺术与科学的潜在统一性。而道家在对宇宙自然的直感观察中,就已经意识到,“感性世界中处处有宇宙中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的侵入。这种宇宙之力既支配着星球和季节的变换,也支配着尘世间各种细小的事物和事件。与之相悖的行为固然会导致混乱和冲突,但人的感官并不是生来与之相悖的,例如,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最接近于‘道’。当然,即使人类的错误中,也同样潜藏着对一切事物之规律的认识”。阿安海姆对老庄美学这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主义文论最大的理论误区在于颠倒了现象同本质的关系,从而抽空和置换了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人性和审美。传统的文学基本命题是“文学即人学”、“艺术即人性”,“艺术即形象思维”。而后现代主义文化的主要命题是:“语言即形象”,“艺术即手法”。形象成为了“各种不同主语的固定谓语的能力”,这样就颠覆了文学的本质。他们从根本上无视文学审美与文学人性等本质性的东西,而专门在现象上大做文章,偷天换日地将文学转换成了冷冰冰的语言学,沉迷于文学语言学的学究式考据,停留于语言学分析的技术操作层,使得文论丧失了对文学指导的前瞻性与批判性。这种“玩文学”的做法竟然把文学理论变成了一场纯粹的语言学游戏,因而值得人们反思。  相似文献   

12.
就其现实性而言,人的生命力量既是生理性的,也是社会性的。情感是生命力量的现实转化产物,艺术情感是生命力量的生理性与社会性的有机融合,它的影响渗透文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文艺创作的真正本体是艺术情感而不是情结。在终极意义上,艺术情感孕育的文学世界是一个鸢飞鱼跃的生命灵境。它一方面指向超越生死的达观,另一方面指向万物其一、接通宇宙的冥合。  相似文献   

13.
蟳埔女不仅以贤惠和勤劳闻名遐迩,更以其独具风采的服饰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鲜艳的"簪花围"、夺目的"丁香坠"、舒适的"大裾衫"、便利的"宽筒裤"都是以适应生活和劳动为基调,并遵循着自身的审美法则,做到了"美用结合"的一体化设计。这是劳动创造出来的最美丽的服饰,也是一种脱颖而出的最朴实的民间艺术。对蟳埔女服饰的符号学理论研究,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唤醒人们对这一传统服饰的传承与保护,并将其与现代时尚创新设计相结合,使中华民族艺术融入时代,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主义是对工业文明的回应与解构,同时它以一种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来观察世界,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推崇生态主义价值观,倡导“绿色”经济发展观,为当前面临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为认为,不应该简单地将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归并为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理论.从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相比较的视角,文章对马克思批判理论方法论的总体性、价值立场的阶级性、理论批判的实践性和批判态度的辩证性几个基本特征进行了阐释,以期在当代的语境中有效地突出马克思批判理论的特殊性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自然是一种法律文化现象,其源于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先秦时期,许多思想家对其进行了阐述。西汉时期,董仲舒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法自然加以综合论证,最终使其由学术理论走向了法律实践。在汉代法自然主要表现为司法上的“秋冬行刑”司法时令说、则“天”理狱及“灾异赦宥”制度等。法自然自汉代形成之后,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法律圭臬而加以继承,一直延用到清末法律现代化之前。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两种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课程理论受到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出现了以车里霍尔姆斯为代表的批判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和以多尔为代表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课程观。两种课程观在哲学思维方式、理论基础、课程研究视角、课程研究过程、课程设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但二者之间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共性,如课程思维方式的转换、课程内容的设计及课程实施等,这些对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艺术思想渊源的角度解读,况周颐的词学思想在继承传统学术哲学的宇宙大化思想中确立了他的词体体性观,从儒道互补和达穷调和的传统艺术人格角度规范了词人之襟抱与性情,以传统诗教、写心及自然等艺术思想丰富了他的词作艺术观。浓厚的传统艺术思想如同一条红线贯穿在况周熙词学思想之中。  相似文献   

19.
阿尔都塞认为“每一种艺作品,都是由一个既是审美的又是意识形态意图产生出来的”。这个观点隐含着二元论的倾向,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是不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美的规律简言之就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最大程度地把握客体对象,同时最大程度地伸张人的主体自由性。因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美的规律的性质必然是统一的,而不是多样的。美的规律不是意识形态,而是实践的指导法则和要求。艺作品里意识形态性的强弱是依照美的规律的需要而增减的,而不能与审美性形成此起彼伏的对立面。阿尔都塞的观点在中国产生的不好影响应该被澄清。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在历史遗传下来的技法样式中如何继承,结合时代的思考,从而才能产生与过去传统艺术相媲美的新艺术形式。在多媒体盛行的时代,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利用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差异原理结合艺术形式,找出一条新的具象创作规律——差异原理形式,以此形式为角度对现代主义艺术经过艺术形式的分析期后过渡到后现代主义艺术,如何作到继承与发展,如何对待历史积淀下来的知识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