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看《淮南子·人间训》中的一则寓言:秦牛缺径于山中而遇盗,夺之车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盗还反顾之,无惧色忧志,欢然有以自得也。盗遂问之曰:“吾夺子财货,劫子以刀,而志不动,何也?”秦牛缺曰:“车马所以载身也,衣服所以掩形也,圣人不以所养害其养。”盗相视而笑曰:“夫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形者,世之圣人也。以此而见王者,必且以我为事也。”还反杀之。  相似文献   

2.
《岳阳楼记》最能体现范仲淹宏大抱负的一段文字是“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优。然则何时而乐耶7其必日,‘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解释这段文字的关键所在是“古仁人之心”。“古仁人”是指谁呢?历来注家没有提及,《范文正公集》(《正谊堂全书》作《范文正公集》,《四部丛刊》作《范文正公集》)中也没有明确记载。当今注家往往就“古仁人”的字面含义,加以解释。例  相似文献   

3.
中学课本中的《殽之战》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其中有一句话:“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注解中对“不以累臣衅鼓”的解释为:“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累,绳索,这里指俘虏。衅鼓,杀人把血涂在鼓上。”对其中“累”字的解释,笔者不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4.
文辞谈泊是指作者能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再现或表现审美对象的丰富内涵,给人以“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苏轼《评韩柳诗》的感受。陶渊明诗文的文辞以淡泊的特点赢得百口交赞。它只求“辞达”,不以浮艳掩空虚,不以艰深文浅陋。方孝孺对“辞达”曾怍过精彩而又确当的描述:“夫所谓达者,如决江河而注之海,不劳余力。顺流直趋,终焉万里;势之所触,裂山转石。襄陵汤壑,鼓之如雷霆。蒸之如烟云,登之如太空。攒之如绮毂。回旋曲折,抑扬喷伏,而不见艰难辛苦之态,必至于极而后止。此真所以为达也,而岂易哉。”(《逊志斋集》卷十一《与舒君书》)所谓“不劳余力”,“不见艰难辛苦之态”,即不见安排之迹,无斧凿之痕,一如信口说出,“信笔挥洒,不拘一格,故虽澜翻不穷,而不  相似文献   

5.
戴震以为《诗经》乃圣贤垂教天下的经典,所以他试图通过对字义、名物典制的考证,回归《诗经》时代的语境,揭示出蕴含于其中的微言大义。戴震深明人之认知的渐进性特征,说寻求所获,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寻求十分之见必须本末兼察、空所依傍。所以他研究《诗经》三易其稿,力求不以己自蔽;对于前人的争讼,戴震空所依傍,力求不以人蔽己;是正文字,力求还原经典原貌。戴震的《诗经》研究是在其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体现了他求真务实的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刘静 《语文学习》2021,(3):17-19
师:我们从三个篇章大量使用的排比入手,去体会《孟子》的滔滔雄辩。同学们先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始,勾画出其中的排比句。PPT: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相似文献   

7.
苏秦刺股     
<正>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据《战国策·秦策》改写)  相似文献   

8.
《中学语文教学》八五年十一期发表了萧寿海同志的《文言难句辨析》一文,其中说,“《马说》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前面的‘策之’、‘食之’都是动宾结构,而‘鸣之’则明显地不能理解为动宾结构”,并赞同王泗原先生的说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个之字误衍……策之,食之是人驱策马,人饲养马。鸣是马鸣,鸣下不可用之……鸣字下面的而字表明了“鸣’和‘不能通’是两个方面,这也可以看出这个分句与策之、食之两个分句的不同。”对上述意见,笔者不能苟同。首先,从文脉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紧接上面两个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作者从使役(策之)和饲养(食之)两方  相似文献   

9.
《岳阳楼记》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教材为"此乐何极"之"何极"作的注释是:哪有穷尽。本人认为,如此注释"何极"不妥,理由有四。首先,不符合作者表现创作意图的需要。读过的人都知道,范仲淹作《岳阳楼记》的目的是以"迁客骚人"因"淫雨霏霏"……而悲,又因"春和景明"……而乐的"览物之情"来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  相似文献   

10.
布政使陈宏谋檄查义学。保宏谋《查建义学檄》:查各属从前义学,或止为成材而设,而蒙童小子未能广行教读;或止设在城中,便于附近汉人子弟,而乡村夷保,未能多设义师。夫蒙养为圣功之始,则教小子尤急于教成人;兴学为变俗之方,则教夷人尤切于教汉户。今欲使成人、小子、汉人、夷人,不以家贫而废学,不以地僻而无  相似文献   

11.
《论语》作为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历来注解阐发者众多,又因时代和文体的特殊性,歧解也颇多。《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之,主要有四种观点,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本文认为“得”的语义指向为“处”和“去”,即以“不以其道”、“得之”各为一读,句意便通晓达畅。  相似文献   

12.
庄子《逍遥游》中的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沮”.很容易令人想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话来。在世俗的世界里.这应该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是很多人难以达到的境界。“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他对功名、利禄、成败等等从未汲汲追求.这样的“方外”高人活得多么了无挂碍、优游自在.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而基础教育的重点在农村,农村教育的难点在村小。如果实施素质教育不以农村为重点,不以村小建设为突破口,不从农村娃娃抓起,就会背离教育改革“提高全民族素质”之目的,实施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14.
在范仲淹的情感世界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忧"字。他在《岳阳楼记》中写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一连六个"忧",借楼抒怀,道出了自己那鲜明的忧  相似文献   

15.
在《庄子》一书中,不少篇章都涉及到理想人格问题,象《大宗师》中对“真人”的描述:“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应帝王》又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而不份。”《逍遥游》所论述的也是同样的意思,但由于作者采用寓言的形式,故而形象性、通俗性以及可读性都更强一些。庄子认为,修养至高的人是不受任何限制和摆脱了一切束缚的人,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只有精神得到彻底的逍遥,也就是达到绝对的自由,才是人格的最高境界。《逍遥游》就是庄子这种理想人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岳阳楼记》中典型的互文见义句。笔者以为,以此作为解读全文的切入点、突破口方能够省时省事,事半功倍,其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17.
七、分号应改为句号的:2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相似文献   

18.
后汉的大科学家张衡,在科学上有杰出的成就。他在《应闲》一文中说明他的抱负:“君子不患位之不薄,而患得之不崇;(君子不愁地位不高,而愁道德不高尚);不耻禄之不伙,而耻知之不博。(不以薪俸不多为可耻,而以知识不多为可耻。)  相似文献   

19.
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节选了《刺客列传》,其中有一句“夫樊将军穷困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以迫于强秦而弃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时也.”对于“是固丹命卒之时”,与课本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上是这样翻译的:这本是我需人做事的时候啊.江苏省重点名校特高级教师联合编写的《精讲精练·高中文言文》(主编杨志芳、宗瑞冰,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6年9月版)也是这样翻译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外物》篇的创作,着重探索《庄子》寓言的特点:(一)寓言十九,籍外论之;(二)以天合天,不以觭见之;(三)意之所随,不可以言传;(四)其辞参差,諔诡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