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屠格涅夫的作品一向以语言优美、情意悱恻著称。他不仅在小说方面成绩卓越,而且在诗歌、散文方面也很有影响。在这里我们选了他的散文《我将想些什么呢 ?  当我临死的时候,如果那时我还能够思想,我将想些什么呢 ?  我是否会想到,我一生过得不好,昏昏沉沉地度过了,不善于享受生活的赠予 ?  “怎么 ?这就要死啦 ?这么快 ?不可能 !要知道,我还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完……我刚刚打算去做呢 ?”   我是否会回忆往事,回想起我度过的那不多的,明媚的时光,回想起我亲近的人物和面影 ?  我是否会想起我干的蠢事——我的灵魂是否会因…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什么     
“我不幸福。”我的小儿子这样说。一个夏日的黄昏,我们刚刚参加完一个生日聚会,我的小儿子赖在一家冰淇淋店门口不肯走了。“你觉得一个冰淇淋蛋筒就会让你幸福吗?”我问他,想让他明白刚刚吃完生日蛋糕,不能再吃冰淇淋了。儿子两眼望着前方,肯定地说:“是的,如果给我吃冰淇淋蛋筒,我就会很幸福。”看着他固执的傻样,闻着他皮肤上可爱的味道,在黄昏温柔的余辉下,我不由得笑了。“这不是幸福。”我说。“那什么是幸福呢?”他问道。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只好像往常一样搪塞他,“好吧,这、这就是幸福。”到底什么是幸福呢?几…  相似文献   

3.
在幼儿园里,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话——“我看看谁还在那儿说呢”,“我看看谁还不着急呢”。老师之昕以“正话反说”无外乎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使幼儿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那么,“正话反说”究竟会有怎样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4.
让学生找回失落的问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师,‘咱’是什么意思?”———“老师,‘歌’是唱的,诗中为什么说是装满一箩又一箩呢?”———“老师,新生活是过的,怎么说是唱的呢?”。这是南京市特级教师刘军在教学《水乡歌》时学生的提问。“什么”、“为什么”是两个充满孩子头脑的具有魔力的词。每个孩子来到这世界,学会说话后,就常睁着好奇的、困惑的眼光,刨根问底地追究这世界的奥秘:“妈妈,那是什么?”“爸爸,天为什么是蓝的?”“蝴蝶为什么会飞?”“我有翅膀,我也会飞吗?”“爷爷,镜子里的小朋友是谁?他为什么长得和我一样?”……为了寻求满意的…  相似文献   

5.
在我上《远行靠什么》一课时,照例让学生自读质疑,当问题解决接近尾声时,忽然有个孩子对我说:。老师,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你,为什么飞机叫飞机呢?”啊?他把我问愣了。这也算个问题?那只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我随口说道:“可能是因为它会飞吧。”他跟着就问:“小鸟也会飞,为什么不叫飞机?”“问得好!”  相似文献   

6.
《母婴世界》2013,(10):10-10
中秋节过后,很快便是重阳节。很多人会问,重阳节与育儿、孩子有什么关系呢?深思其意,关系莫大。于我看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也是敬老节,启蒙之时,灌输“敬老”观念,对他而言,也是一种爱。“爱护老人、也是爱护将来的自己”,假若他把“敬老”传承下去,爱将延续,他的子孙也将继承传统,善待他,他的晚年将得幸福。  相似文献   

7.
昝莹秋 《中国德育》2007,2(10):54-55
读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我感动于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眷爱。作为母亲,揣着一颗殷切的心,带着对教师无比的信任,而且是“以自己儿女为赌注来信任”的,将她的“欢欣诚实又颖悟的男孩”交给了学校,交给了教育。她直言不讳地追问教师:“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各种方式的知识的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  相似文献   

8.
人出生后刚刚牙牙学语,便会指手画脚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呀?”晚上你牵着他的手在林中散步,孩子便会睁大眼睛:“为什么月亮总跟着我们啊?”“树叶是怎么样变黄的?”“假如我到火星上生活会怎样呢?”“人为什么要死呢?我要是死了,会到天堂吗?那里是一个美丽而幸福的地方吗”……  相似文献   

9.
向孔子请教     
舒兴庆 《中国德育》2007,2(5):52-53
读《论语》,常过夜半而不觉,不仅被夫子温润如美玉、和煦如春风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更赞赏“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中表露出的自信和社会责任感,以及“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和坚毅。我突发奇想:倘夫子跨越时空来到今天的校园、家庭转一转,他会说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0.
我呢,是个“冬眠的小熊”,每天总想睡懒觉,所以总怕上学迟到。我有一个特“烦”的爸爸,每当我做错什么,像什么洗澡把水溅到外面啦,吃饭把米粒掉在桌上啦,把纸扔在垃圾桶边上啦,老爸这张嘴就叽里咕噜说个不停, 甚至我买件新衣服,他也会唠叨半天。这还不算什么,双休日多睡半小时懒觉他也会啰嗦个不停,这最让我头疼了!所以我管他叫“超烦”老爸。  相似文献   

11.
晚上,当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热闹温馨地吃饭时,我家却只有我和妈妈共享“两人世界”。爸爸呢?爸爸正以他那种“忘食”的精神在办公室里孤身一人和电脑作着顽强的斗争。可以想像得出,以他那种精神,就是天塌下来也毫无感觉。这不,门终于吱呀一声开了,爸爸满脸笑容地走进家门,一边盛饭一边对我和妈妈说,今天什么什么程序终于装好了,电脑又升级了;什么什么积了几分,变成几级了。我和妈妈“满脸怒容”,他竟全然不顾,只管自己讲得起劲。爸爸不仅对电脑有“忘食”之精神,更有“废寝”的毅力。有一次,晚上11点多,爸爸开始摆弄电脑,…  相似文献   

12.
儿子两岁多的时候,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一天,他指着鱼缸中的鱼问我:“妈妈,鱼的嘴怎么一张一张的啊?”我说“它在呼吸空气呢。”孩子又问:“什么是空气呀?”我忽然发现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失职,孩子竟然不知道什么是空气。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也难知道,于是我决定马上告诉他。 我对他说:‘妈妈先捏住鼻子,你学妈妈的样子好吗?”孩子点点头。我用一只手捏住了鼻子,孩子的小手也和我一样。我说“咱们一起闭上嘴巴好吗?”孩子学我闭上嘴巴。没多会几孩子就张开嘴笑了。我也放下手,对他说“你每天从鼻子吸进去的就是空…  相似文献   

13.
在绘画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幼儿将整张纸涂得绿绿的,其中什么实物也没有。当你问他画的是什么时,他会说:“这是一片草地,小动物们在玩捉迷藏。”有时还会将小动物们是怎样玩的也说得非常清楚。如果你再问他:“小动物们在哪?我都看不到呀。”他会说:“躲在草里呢,当然看不到啦。”相信这种“说的比画的好”的幼儿每位教师都遇见过。其实这些幼儿是有很强的创作欲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绘画技能,就只能用简单的色块、符号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情感了。是不是就任由这类幼儿“说得越来越好”而“画得越来越差”呢?这样长此…  相似文献   

14.
采访赌徒     
本刊小记者曾小慧报道赌博是犯法的事情,但我发现赌博的人日益增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星期六,为了满足好奇心,我钻到一些赌博的人群里,开始进行采访。首先采访的是一位年轻阿姨:“阿姨,今天运气不错吧?”阿姨说:“赢了三百五,输了二百四。”“你的孩子会不会因为你赌博而学习成绩下降?他会不会也想跟着你一起赌呢?”“赌就赌呗,反正他也不是学习的料,还不如帮我多赢一些钱呢。”她回答。我看到周围其他人也注意到了我,就向他们发问:“你们这样赌博有什么好处呢?”他们回答:“说不出什么好处,就是赌习惯了,想不赌都没办法。”“怎么,赌博…  相似文献   

15.
英国剑桥著名物理学家卢瑟福以最早完成原子核裂变实验而闻名于世。有一天晚上,他走进实验室,看见他的一个学生仍俯在工作台上,便问:“这么晚了,你还在干什么?”学生不无得意地回答说:“老师,我在工作。”老师又问:“那你白天干什么呢?”学生说:“我也工作。”老师又问:“那么早上你也在工作吗?”学生更为得意地说:“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工作。”满以为老师会夸奖他一番,但没想到卢瑟福教授反问:“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  相似文献   

16.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是R射线的发现者。一天深夜,他走进实验室,看见一个学生仍然在做试验,便问:“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那位学生回答道:“我正在工作。”卢瑟福又问:“那你白天做什么呢?”学生说:“我白天也工作。”卢瑟福又问:“早晨你也在工作吗?”学生肯定地回答:“我从早到晚都没有离开实验室。”学生满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谁知,卢瑟福又问:“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反思呢?”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语:   父亲,在我们的心目中代表着什么呢 ?家长的权威,不容抗拒的力量。父亲是曾经的依靠,是人生之初的航标。但总有一天,我们要走出父亲庇护的天空,走上自己的人生轨道,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学会生活,学会独立。   “今天跟儿子打球,我赢了。”一个老朋友对我说。   “太好了!可是怎么一点也看不出你高兴的样子 ?”我问。   “因为我是不高兴!”看我诧异,他又说,“我起先很高兴,但是接着就不高兴了,想想,五十岁的老头打赢十几岁的小伙子,当然高兴。可是再想想,赢了自己的儿子,又有什么好高兴呢 ?尤其看…  相似文献   

18.
向久居纽约的诗人画家严力约稿,他对我说:“美国没有古堡。”我想也是,建国才200多年哪来的什么“古”呢?这个不能承受之轻,使一个移民国家,常常犯上怀旧病——不能老漂洋过海到故地欧洲转悠,倒不如仿造或克隆什么古堡来以假当真地缅怀,在“腊月里还有玫瑰可赏”。但与古老相比,年轻是不是更好呢?没有因袭的重负,目光能朝前看:一切都是开始,一切都是新鲜。你看从美国康科德这样的一个小镇,走出了世界名人爱默生、霍桑、梭罗。  相似文献   

19.
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20.
“我想我一辈子也搞不清楚为什么美国人会这么喜欢我们一家。”菲儿·罗伯特森说.他是如今全美最受欢迎的一档真人秀节目《鸭子王朝》中的一员。那么他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