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徵 (5 80 - 6 43年 )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口皆碑的辅弼良臣。唐太宗誉魏徵为 :“人镜”的杰出政治家。他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先成“贞观之治”大业。唐太宗常常当着群臣煊耀说 :“天下安宁皆魏徵之力也。”贞观十七年 ,魏徵病逝 ,太宗亲临凌烟阁纪念堂 ,对魏徵遗像 ,悲痛挽诗曰 :“唯当掩泣云台上 ,空对余形无复人” !魏徵少时孤贫 ,备经丧乱。早年参加隋末瓦岗军起义 ,继又在窦建德起义军任事。及至投奔唐王朝 ,初为李建成太子的东宫府幕僚 ,“玄武门之变”后 ,唐太宗不记旧仇 ,擢而用之 ,升任魏徵官至宰相要职。魏徵在为太宗启用的十七年里 ,…  相似文献   

2.
魏徵是唐太宗统治集团中的主要决策人物之一,其政治活动表明,他既是一个谙于当代政事的史论家,又是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政论家。魏徵之所以被史家誉为"雅有经国之才",同他在这两个方面的修养有密切的关系。魏徵政论的历史底蕴,是他的政治敏感和历史智慧相结合的表现,也是他的诤谏风格的突出特点。史学和政治的关系,在魏徵那里,实际上也就是古今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正月,一代名相魏徵病故。“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於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听断不惑,从善如流”(《旧唐书·太宗本记》)的李世民“亲临恸哭”(《旧唐书·魏徵传》)。为了表彰魏徵等开国勋臣,不久,太宗诏令图画魏徵等二十四名有功之臣於凌烟  相似文献   

4.
《出关》一诗是魏徵诗歌的代表作,但有关研究很少。本文考证其写作时间,解读其内容,探讨其写作背景与影响,认为此诗作于武德元年十一月第一次出使山东时,是魏徵隋末唐初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从诗中可以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信息,据诗可以纠补史籍记载的一些误漏。此诗反映了魏徵反对梁、陈浮艳诗风、主张诗导达心灵,歌咏情志的文学宗旨,在唐代及后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进程中,魏徵秉持"良臣择主而事"和"事天下不事一人"的政治理念,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民族与文化大融合的历史背景,这是唐初能够形成新的文化高度的时代条件。唐朝建立后,魏徵成为帝王的施政之"镜",其谏言集中反映了贞观君臣的政治观、权力观,为一代政治新风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徵是唐初修史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他高扬鉴戒史学的旗帜,修史工作对唐初政治文化的创新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新确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魏徵擅长酿造葡萄酒,其中隐藏着一段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汉代以来,粟特聚落、中亚僧侣将葡萄酒酿造技术第一次传入中原。魏徵是内附高车部落的后裔,高车部落曾在高昌立国,逐渐接触农业生活,吸收了源自索格底亚那的葡萄酒酿造技术。高车王国衰落后,部落离散,人口内附北魏,葡萄酒酿造技术第二次传入中原,其硕果即魏徵造佳酿。唐朝收复西域后,葡萄酒酿造技术第三次传入中原,以后就普及开了。  相似文献   

7.
一、第30页《近体诗六首》课后习题一要求学生“背诵这八首诗”。这显然是编者的一个疏漏。应将“八”改为“六”。二、第72页《漫话清高》一文第三段有这样一句话:“汲黯、苏武、魏徵、颜真卿、史可法等,都以高风亮节著称于史,但也因做官而不被评为清高。”其中“魏徵”的“徵”宇中间少了一横,应为“徵”。  相似文献   

8.
唐太宗是彪炳史册的一代英主,他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开创了“贞观大治”的不朽伟业。其间多得房玄龄、魏徵等大唐名臣的辅佐之力,尤以魏徵居功至伟:他与太宗明君贤相,鱼水相得,联袂治国,遂成千古佳话,名垂青史。不过,在唐初开国元勋中,魏徵的地位有其特殊性: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今河北晋县)人。一开始他处境不妙,因为他“出身”不正,他不像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这一班文武大臣,早年即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且功勋卓著,为嫡系心腹,他是在隋末动乱中作为降将随李密归唐,更加可怕的是,归唐后又被唐高祖李渊“分配”至太子李建成帐下,充…  相似文献   

9.
魏徵是唐太宗时期的一个政治家,也是君主制度下的一位诤臣,他在这方面的业绩和名声,千百年来,传诵不绝,有很大的历史影响。同时,魏徵又是一个被誉为"良史"的史学家,对此,后人论述不多,似乎是他的谏官的光辉"遮盖"了他的"良史"面貌。本文从魏徵精辟的史论撰述、以史资政的丰富经历和深刻的忧患意识等方面,全面揭示这位"良史"的风采,兼以表明"良史"同政治家和诤谏之臣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0.
魏徵,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80年)生,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卒,字玄成,河北巨鹿下曲阳人.贞观年间名相,主持了梁、陈、周、北齐、隋等五代史的修撰.其中,《隋书》由他主编,并亲撰序、论.魏徵作为地主阶级著名的政治家,对初唐社会历史的发展,起过进步作用.作为一代杰出的史官,对我国史学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往的论著,或美其犯颜直谏,辅佐唐太宗的政绩;或称赞《隋书》修撰严谨,推崇十志博洽难得,但几乎没有从历史观方面来研究和评述魏徵的史学和《隋书》的思想,以及它们的历史地位的.本文试从我国封建史学发展的角度,谈一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魏徵的治国理论包括五项基本内容,即“修身”、“行仁义”、“行礼立信”、“任贤勿贰”、“慎罚”。其核心是“积德”。这些都是针对君王而言的,所以也称“君德论”。魏徵的治国理论既是上古治国理论的再生,也是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政治斗争经验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96-99,185-187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  相似文献   

13.
四、楷书名帖选介历代先人留下来的楷书碑帖,多种多样,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作为初学者,不仅要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碑帖,还要对著名的碑帖有所了解和认识,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境界。下面选出一些作一简要介绍。1.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魏徵撰文,欧阳询书。唐贞观六年(652年)四月刻,立于  相似文献   

14.
《谏太宗十思疏》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徵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逐渐骄傲腐化,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并以"百姓无事则易骄,劳役则易使"作为藉口。魏徵对此很为不满,曾四上奏折,劝告唐太宗,此文是其中之一篇。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之叹 唐太宗难过地对长孙皇后说:"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现在魏徵驾鹤西游,我少了一面人镜了.  相似文献   

16.
邛崃白鹤山鹤林寺有邛崃八景之“书台桂影”,此“书台”是常安民“读书之庵”旧迹还是魏了翁“故读书台”之“鹤山书台”,历来争讼不断。遍考文史诸籍,宋代魏了翁在蒲江白鹤山而非邛崃白鹤山营造“鹤山书院”,而明代邛州知州汪中又在邛崃白鹤山幽居寺修建“魏文靖公书台”,《(正德)四川志》误为“蒲江鹤山书台”。杨廷仪曾记载蒲江“鹤山书院”迁址至邛崃威显庙,其后安磐始误幽居寺“魏文靖公书台”为魏了翁亲建之鹤山书院故地,并借用《(正德)四川志》“鹤山书台”之名指称“魏文靖公书台”。王圻又混淆幽居寺“鹤山书台”为魏了翁读书新台,而误白鹤山鹤林寺常安民“读书之庵”为魏了翁“故读书台”。万历《四川总志》承袭王圻之误,影响了明、清各地方志的撰写,沿误至今。实际上,魏了翁《卭州白鹤山营造记》明确记载邛崃白鹤山鹤林寺有常安民“读书之庵”,并非魏了翁讲学旧迹。  相似文献   

17.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91-94,180-182
魏徵,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相似文献   

18.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唐太宗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在这一时期中,唐太宗虽然使社会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他也逐渐骄傲自满、腐化奢侈起来,魏徵很以为忧,几次上疏进谏,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教参”(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对其分析说:“第一段,以‘同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教参”还附余国瑞先生的文章,其云:“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相似文献   

19.
魏徵在文艺思想方面,主张质实求真,反对雕饰浮华,以开放成熟的文化心态整合地域文化,为唐代文学的发展确立正确方向;诗歌创作慷慨大气,带有北方地域特色;散文创作促进了骈文文体文风改革的进程,他的文艺思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前不久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艺术》一书,不由不佩服魏老师那一套独特的教育方法。再怎样调皮捣蛋的学生经魏老师那么一指点都被乖乖收服了,我被深深折服了,魏老师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执着,值得我们去学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