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惠娟 《文化学刊》2010,(5):131-135
仪式研究是人类学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丧葬仪式是人生重要的过渡仪式。本文以胶东S村的丧葬仪式为例,从仪式过程的细节着眼,分析其中的象征意义和象征功能。从丧葬仪式传统的延续和变体中,也可以看到当地社会、文化变迁的痕迹以及当地人观念变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2.
丧葬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四大仪礼中最重要的仪式。本文以鲁西南地区村落丧葬礼仪为例,重点分析大南湖村传统丧葬礼仪过程,并探讨现代社会对传统丧葬仪式的影响,以推动丧葬礼仪的当代变迁,科学传承与发展丧葬礼仪。  相似文献   

3.
南边道场丧葬仪式主要流传于湖南岳阳湘阴地区,其法事活动用独特的丧葬仪式和音乐祭奠死者的亡魂,为死者举行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当下受到了一定冲击,正逐渐衰退,我们应采取必要措施对其实施保护。本文对逐渐衰退的丧葬仪式及其音乐进行考察研究,以期能有助于传统民间音乐形式的保留和传承。  相似文献   

4.
在中古时期的丧葬仪式中,出丧时有魂衣置于魂车之上,以代表亡者的灵魂所在。代表死者亡魂的衣服即魂衣,魂车即是运载亡魂的车舆。与代表大凶的柩车不同,魂车代表的是吉祥之车的观念,这与古人对于魂魄的性质区分有关。相对于亡者的遗体和棺柩来说,亡者之魂具有吉的属性,引导魂车的是一系列的吉卤簿,为吉驾、吉仗。吉驾具有鲜明的宇宙象征的特征,魂车即其所围绕的核心。本文将中古时期丧葬礼中的魂衣以及其所凭附、搭载的魂车联系起来,考察其在礼经中的记载以及在汉唐时期的流变,以审视中古时期丧葬礼仪中的亡魂观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历来有慎终追远的传统,丧葬仪礼集中体现了传统的民俗文化意识。由于历史的演进,各地区各民族的丧葬习俗都在发生着变化,从民俗学角度对丧葬习俗的研究与分析,可以探究其中的深层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开封尉氏丧葬礼俗中的犯七习俗与"浇旗"仪式,婴儿祈福"结疙渣"习俗与"卸枷"仪式这两个习俗的由来,论证"浇旗仪式"是"交七"的谐音联想,"卸枷仪式"是"卸痂"的谐音联想,揭示民俗语词理据探求在考证仪式由来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丧葬礼仪是人生中的重要礼仪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域的经济状况、风俗习惯等。本文以甘肃陇中地区村落丧葬礼仪为例,详细阐述金峡村传统丧葬礼仪过程,同时分析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以及现代社会对传统丧葬礼仪的影响,旨在促进丧葬礼仪的当代变迁,传承丧葬礼仪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8.
受佛教影响,兰纳人的丧葬方式主要采用火葬。兰纳人根据死亡的原因把丧葬分为"正常死亡"(指因年老而死)的葬礼和"非正常死亡"(指因意外而死)的葬礼;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把丧葬分为王室的葬礼、僧人的葬礼、普通老百姓的葬礼。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过去"正常死亡"的兰纳普通老百姓的丧葬,以了解过去兰纳人不一样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期,表现在社会习俗之丧葬方面,即新式丧礼、葬俗出现,丧葬中的传统色彩逐渐淡化。然而,在河南地区,传统丧葬仍据主位,陋俗颇多,以崇尚厚葬、迷信风水、延佛道等为甚。这些陋俗不仅耗财伤民,还加剧了当时河南社会的迷信之风,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究其原因,与该地区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浓厚的封建文化氛围、深处腹地的地理位置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蔡光 《文化学刊》2008,(3):34-39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源起于初民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某些词语,如山顶、山腰、山脚、桌腿、门鼻、锁眼等等,已经固化为词语,不经分析,我们已经意识不到它们是古人隐喻思维的结果。而隐喻与民俗语言的结合尤为紧密,举凡丧葬  相似文献   

11.
清朝前期各地大规模出现停柩不葬、丧葬奢靡等现象,"俗"与"礼"的矛盾开始突出。朱轼作为清前期重要的名儒、名臣,历仕康、雍、乾三朝,博学多才,将古代传统礼制与当时的社会现状相结合,提出了重视丧葬、反对停柩不葬、提倡俭葬的丧葬思想。其"俗"与"礼"相融的丧葬思想,对我们解决创建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赵晓歌 《文化学刊》2009,(3):136-139
《金翼》是一部浩瀚于世的文化人类学巨著,它展示给世人的中国乡土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蕴。通过对《金翼》中丧葬礼俗所体现的人生情结和人类观念意识进行社会学考察,并透过文化人类学中的习俗关切,进一步揭示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和人类观念被习俗化的演革过程。  相似文献   

13.
以像人、替人为意涵的人俑不仅在早期中国已有制作,并作为其时丧葬礼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独特的丧葬文化,而且在其他民族也有类似的现象,例如埃及的夏娃勃梯俑和日本的人形埴轮。当然三者之间也有一些差异,如造型、流行时间和制作目的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山东章丘的丧葬风俗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并对其中与先秦三礼相关的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章丘丧葬风俗的主要特点。最后比较山东章丘、费县以及陕西岸底的丧葬风俗的异同,指出三地的相同之处一定程度上源于先秦丧礼对后世的影响,而不同之处则体现了各地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关中地区的葬俗较多地继承了传统的丧葬文化,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葬俗的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但在这种历史的变化中,人们形成了一整套严密而繁复的礼仪。看似简单的丧葬习俗,其实体现了生者对于死亡的认识和追求、串联了生者间的人际互动和社群关系的整合。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丧葬习俗遭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冲击使关中地区的丧葬习俗呈现出明显的量变态势,这种文化因素的变与不变,正是生产方式多元化和定居式农业瓦解的最直观的体现,也让人们对死后世界的态度由向往变为对现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国家仪式是由国家正式主导或派员参加,出于某种原因周期性或指向性进行的程式化活动。有的学者将其分为:社会仪式、文化仪式、政治仪式、美学仪式等。而国家仪式传播则是以国家为主体,以各类仪式为载体,以大众传媒为中介,以国内外公众为对象的一种传播活动。近年来,国家仪式传播越来越成为我国开展政治传播的重要方式,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保留民间风俗仪式,并不是不分良莠,什么东西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过分强调"原汁原味"并不是科学的态度,客观上也办不到。比如口承文学的各种样式和一些形态类文化事象(如民间舞蹈),原先大部分体现在祭祀仪式之中。而这些祭祀仪式又往往是娱神祭神、祛邪禳鬼活动,其舞蹈和巫术也是围绕着这些内容而展开。时代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仪式应该是以娱人为主,祭祀娱神只是让人获得精神安慰,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途径。因此,就不能老强调"原汁原味"而把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意识传给广大受众。  相似文献   

18.
畲民喜爱山歌,以歌代言,沟通感情;以歌论事,扬善惩恶;以歌传知,比睿斗智。不仅婚嫁喜庆和逢年过节唱,且在生产劳动、招待客人、闲暇休息、谈情说爱时唱,甚至在丧葬  相似文献   

19.
二次葬作为一种独特的丧葬文化,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生命力持久,至今在壮族地区仍然延续着。本文通过对广西中部壮族二次葬丧葬程序的研究,发现二次葬习俗至今仍在壮族地区留存,是受到儒家孝道、宗教信仰及近祖崇拜等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向晓静 《职业圈》2014,(25):80-81
近日,由北京市永源公益基金会主办、北京四中学生志愿者担纲筹划的2014年“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开班仪式,在北京四中大礼堂拉开大幕,162位乡村教师将在北京开启为期10天的旨在“提高自我学习意识和能力”的体验式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