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2,(5):168-172
民俗语言学的兴起表明了其研究应用的传统。自1990年后的二十多年,民俗语言学的应用研究进入一个相对活跃的阶段。在应用研究方面,还表现出发展不平衡和诸多领域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文化学刊》2011,(5):193-F0003
本书综合运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描述手法,对民俗语言学开创至今的研究成果加以系统化地梳理和阐释。内容除了论述民俗语言学研究理论和方法之外,更突出了对民俗语言学开创之发展历程的叙写,以历时的研究者、  相似文献   

3.
民俗语言学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在自身发展和社会变革中也遇到了各种难以避免的困惑和研究的瓶颈,如何从理论的高度上反思自我、廓清思路、摆脱困惑、冲破瓶颈、继续推进学科的发展是当前民俗语言学需要解决的重要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4.
吴世旭 《文化学刊》2011,(6):184-185
民俗语言学在中国的生成与发展,颇为耐人寻味,如何从学术史的角度对之加以重构与反思,是一件十分令人期待的事情。李阳、董丽娟二君所著《民俗语言学研究史纲》的出版使这种期待成为现实。作为首部民俗语言学学术史专著,  相似文献   

5.
民俗语言学研究现状和趋势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门新兴的人文学科,这20年来,是中国民俗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期:基础理论研究空前发展,专题研究深入展开,应用研究广泛开展。民俗语言学既拥有着向纵深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展望未来,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6.
《文化学刊》2008,(3):4-4
民俗语言学是综合运用语言学、民俗学及其他相关科学方法、材料,对语言、言语与社会习俗惯制等民间文化现象相互密切联系的形态(即民俗语言文化形态)、性质、规律、机制、源流等,进行双向、多方位考察研究,从而给予科学解释并指导应用的人文科学。  相似文献   

7.
刘家佶 《文化学刊》2008,(4):103-108
《目前集》是明代名人笔记,该书收录670余个条目,具有珍贵的民俗语言学研究价值。笔者对其进行民俗语言学研究,稽考民俗语汇的百科性及修辞心理的运用。《目前集》的存在为研究明代以及明代以前的历史和民众日常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虽然《目前集》是名人笔记体的准辞书,并且体例结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对于同时代的辞书编纂,尤其是对后代辞书的编纂体例及词源考辨上都有内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殿典 《文化学刊》2008,(5):166-173
《里语征实》是一部流行于民间的以俗语为辑录对象的准辞书,它为我们今天的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线索。以《里语征实》所收录的民俗语汇为语料,运用民俗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将其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研究本书语汇与民俗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有利于从多个角度对本书的民俗语汇进行分析,展示本书民俗语汇的独特风貌及其与民俗文化的血肉联系,且对发掘隐藏在民俗语汇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地方文化心理等方面的要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董丽娟 《文化学刊》2011,(5):107-112
文章简要回顾了民俗语汇研究的历史和传统,包括语言学界、民俗学界及民俗语言学界国内外的学者对民俗语汇的研究,提出“大力加强民俗语汇的基础理论研究势在必行”。文章还试图对民俗语汇研究过程中关于“民俗语汇”的概念界定与定位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并对近年来民俗语汇研究的一些新的进展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
王焯 《文化学刊》2009,(5):38-40
近日,“语言民俗、民俗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的传承和变异”专题会议作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的专题之一成功举办,成为由中国学者创立的民俗语言学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专题会议围绕民俗语言与社会生活、跨文化交流中的民俗语言问题、民间隐语行话研究和其他有关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四个议题展开探讨,与会专家发言精彩,会议成果丰硕。此次专题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表明民俗语言学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世界人文科学领域的普遍认可,而且在民俗语言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涛 《文化学刊》2008,(3):10-15
"民间语言"又称"民俗语言"、"语言民俗"。从民俗学的学科属性和学术史上的研究实践来看,民间语言主要指那些有着鲜明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话套语。常引起民俗学者注意的语言现象可归纳为以下两  相似文献   

12.
王妍 《文化学刊》2011,(2):133-137
我国对俗语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作为清代笔记类俗语杂书,《言鲭》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收录词条280个。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并没有任何论述从民俗语言学角度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语言研究。基于此,本文以《言鲭》中所收词汇为研究对象,主要对其中蕴涵的大量民俗语汇从民俗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来探讨《言鲭》的意义、价值。  相似文献   

13.
叶春生 《文化学刊》2013,(4):135-138
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许多民俗文人事象,正是通过这些地域民俗语言的言传身教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本文以深圳地区的本土民居(含广府、客家两民系)所操的待业粤方言和客家方言为研究对象,指出人群混杂、言言交错的现象普遍存在,语汇、语态、语音都折射出这一地域民俗的特异涵义,要仔细体味领略,充分利用这些语言资源,进行立体研究,使民俗语言这一学科确立起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4.
在语言民俗研究中,要注重民族语言的民俗表达与民族认同。民族语言民俗的表达,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王端 《文化学刊》2008,(3):117-121
民俗语言又叫"民间语言",是指广大民众口头传承的,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语和套话。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既是一种民俗事象,同时又是其他民俗事象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语言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解说是帮助留学生跨越交际障碍,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民俗解说要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不同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民俗解说还要从当代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出发,兼顾历史变迁和地域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饱满的热情、开放的胸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民俗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代是古今中西交汇的时代,它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明清民俗既传承了古老的生活传统,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民俗内涵。明清民俗史大约经历了三个段落:明初至弘治时期,明朝正德年间至明朝末年,清朝时期。明清民俗总体特征是世俗化,人们对世俗生活空前重视,无论是庄严的祭典,还是寻常的儿童娱乐,人们都以世俗的需要为基本前提。具体说来明清民俗有如下三大特点:一、民俗仪式与民俗象征的扩大与丰富;二、民俗信仰与民众生活结合紧密;三、城市民俗生活娱乐性特征突出。  相似文献   

17.
匡丽娜 《文化学刊》2010,(4):140-144
桂馥60岁时到云南去做官,在途中写下了《札朴》,到云南后"续以滇事",这一段时间,可谓是桂馥厚积薄发的时候,所以这部《札朴》虽杂,但是考证十分精详,虽不是桂馥一生心血所在,但却能体现桂馥多方面的成就,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小百科全书。本文从方言研究价值、辞书编纂的价值和云南风物的介绍三个方面入手,以期能够使这部清人学术笔记进入大家的视线。  相似文献   

18.
民俗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物质生产民俗、民俗饮食、民俗节日、婚丧民俗、民俗艺术五个方面论述了民俗对经济的积极作用。但民俗对经济有时也会产生副作用。前者对后者之间还存在无所谓有利还是不利的关系。在当代,民俗对国民经济的助力作用日益加深。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3,(1):83-83
陈秋、苏日娜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女性民俗研究首先要关注的是民俗社会中与女性俗民有关的民俗事象,在此基础上思考民俗社会中女性(社会)性别规范的养成,女性和男性在民俗生活的互动中如何扮演其角色,进而考察“民俗社会”如何建构规范“民俗之民”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20.
刘介民 《文化学刊》2009,(5):103-107
凸显民族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俗”,即民间习俗;一是“民艺”,即民间艺术。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就是把民俗和民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岭南民俗艺术的基本特征、独特风采、文化内涵等。虽然,民俗与民艺作为两个不同的学科,各有各的目的和要求以及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但两者同出于民间,又互相重叠、互为交叉、互为作用,甚至是不可分的”。所以有必要放在一起研究。“民俗艺术”这个概念更好地反映了作为文化形态、艺术形态以及生活形态的民间艺术的形态样式。岭南民俗艺术的精神传承,是考察风俗习惯如何与艺术结合,如何利用艺术的形式以成风俗;从民俗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和从民间艺术中探讨其精神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