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声门发声时产生的初始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声音的最终效果。“声门挡气”是指声带发声时与呼出的气流产生的瞬间的力学状态,是喉部机能的一部分。笔者从对美声唱法传统精髓的再认识,对“喉头安放”下的“声门挡气”的机理状态的分析,探讨“声门挡气”技巧与声音审美之间的联系,以及围绕这一技巧展开的训练,从中对“声门挡气”的理解有了新的领悟。  相似文献   

2.
"气"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气"在《诗品》中一共出现11次,意思也不尽相同。有作为自然节气的物色之气,有作为作家气质才性的主体之气,还有是代表作品风格特征的文章之气。"气"也是钟嵘品评诗歌优劣和诗人高下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3.
六气法,是养生技术中重要的行气术,是以炼呼为主,配合默念字音,结合脏腑,保健养生,祛除病邪的一种吐纳法。《养性延命录·服气经》与《养性延命录·明医论》中的"六气"法,言语简明,借由疗疾功效与病症之间的对应,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很有可能《明医论》之"六气"由《服气经》之"六气"发展而来。《养性延命录》《胎息秘要歌诀》《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嵩山太无先生气经》所言"六气法",其主要功能都在于疗病治愈。《四气摄生图》中,"六气法"与四季有着较为明确的对应关系,并将"六气"理法完全确定下来。对"六气法"进行探究,具有文献价值和养生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于鲁迅先生提出的“三国气”和“水浒气”,王学泰先生认为是“游民气”,本文从人物的社会定位入手,认为《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是英雄,《水浒传》人物是豪侠,二者有相同之处,但是不可一概而论。所谓的“三国气”和“水浒气”.实质上是“英雄气”和“豪侠气”。  相似文献   

5.
"气"从最初的具体的客观之物,经先秦先哲们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气是宇宙的本体,是生成万物的原初物质。气一元论思想被《黄帝内经》引入医学领域后得到了充分发展,成为古代医家认识天地自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治病养生的思想武器。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还首次从医学角度阐述了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气化"理论,以"气化"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疾病的诊治和预防原则,认为"气化"对生命本质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气"在朗诵艺术当中的整体作用,将朗诵当中的"气"分为"气力之气"、"气氛之气"、"气韵之气"、"气势之气",并从概念、特征、运用等角度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7.
《集宁师专学报》2018,(1):20-23
"气"的本义是指天地间的一种具体物质,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上升至哲学高度。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气"更像是"道"的一种具象化存在,准确地说,"气"是将"道"与万物联系起来的一种介质。正是因为"气"具有"有形而无形"的双重特征,使得它能够起到"上通于道"、"下达于物"的枢纽作用。同时,《老子》的"水"是可以与《庄子》的"气"并举的一个意象,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分别看作是老、庄"以象征道"的典型,而"水"、"气"两种意象的不同似乎也可从侧面看出老、庄对"道"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包括神学化的天人感应思想和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两大类。先秦道家所持的主要还是一种自然化的天人感应思想。老子、列子的思想中多少有些神学的天人感应观念,文子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是自然化的气感应,很少神学的成分,但他的感应之气既包括物质性的阴阳之气,又包括非物质的精诚之气,加上他偶尔也有"天与之,地助之,鬼神辅之"这一类神学性质的天人感应思想,这就使得他的感应说多少带有一些神秘性。先秦道家一直到庄子才基本抛弃了神学的天人感应思想,而从自然的角度来谈天人感应。  相似文献   

9.
曹丕不仅提出了"文气"说,促成了"气"由哲学范畴向文论范畴的转化,使文论"气"范畴得以确立,更开历史之先河,创造性地提出了"体气"、"齐气"、"逸气",构建了一系列的气范畴群落,为后世文论"气"范畴的全面泛化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丕文论"气"范畴的泛化具有重大理论意义,提供了一条构建中国古代文论范畴体系的全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气"是宇宙、人生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艺术表现了"气",也就是表现宇宙、人生的真谛,即表现了美.根据"气"的运动、变化、性质的特点,艺术采用"虚实相生"、"动静相衔"、"刚柔相济"等方式来表现美.艺术因其所表现的仁义道德与"气"相融合而具有价值.艺术欣赏就是感知"气",并让生命与"气"交融而体验生命的自由.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气论思想博大精深,其内容见之于物理、哲学、生理、心理和伦理等五个层面。"气"概念含义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加大了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难度,且现有的对"气"概念的翻译存在"西为中用"和"以偏概全"之欠妥。通过对"气"概念的内容及其现有翻译进行分析,认为采取音译加注法对"气"概念进行翻译最为妥当,这不仅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使西方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气"概念丰富的文化含义,且更有利于中华文化以更加独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2.
此书是司马迁"仗气"之作.作者忧思悲愤郁积于内,愀怆之气舒泄于外,一种深蓄的奇伟磊落之气穿透痛苦人生,不仅显示了人生的悲剧性体验,而且表现了强烈的生命力和生命的价值.这"气",富有多层次的文化内涵,一是与"神"相通,反映了作者因负重而忍辱、因正气而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状态;再是作为一种情感状态,表现了作者勇猛果决、犷放雄健的人格力量和生命气质;三是与"想象力"合辙,通古达今,慷慨任气,长歌骋情,跌宕不群,极具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3.
儒家哲学中,"气"是一不可轻忽之元素。以当代新儒家而言,牟宗三先生的哲学思维是道德实践源自本心自立道德法则,这样的思维必然肯定有一超越气、不受气影响且能妙运气之本体,此本体与气构成形而上与形而下两层关系。唐君毅先生则不然。固然他对于心性论十分熟稔,但他也关注"气"之本质特性,因此其论点与他人大异其趣。唐先生在诠释张载的气论时,视气为形上之第一原理;但他在诠释程朱之理学时,气又成了必以理为主导的形而下之气。看似相反的两种见解,实则暗藏一致性的条理:事相之互为隐显即是气之流行之道。这实际是唐先生以通融的姿态解释张、朱二人之学,使这两种体系的理学圆转自如。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从道家文化背景和早期文本《庄子》入手探讨"虚静"这一美学概念的文化背景,指出虚静和养生、调气的关系。这一背景最终为"养气说"提供了生理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理、法、辞、气"作为科举八股文的写作要素,与古文之要素不同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理"是孔孟之道、程朱之学;"法"为规定的各类技法、笔法,"法"在文先,和古文的"文成法立"有很大的区别;"辞"要简约、古雅;"气"为文章之气势,但受语言体式所限制,呈现出矫揉造作之气,与古文的合乎自然之气不同.  相似文献   

16.
高校中国画教学离不开对"气"的运用,对"气"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三坊七巷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都福州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三坊七巷是其最具代表的一个缩影.三坊七巷奇特的建筑"精"髓、浓烈的闽都"气"息及深厚的文化"神"韵,揭示了三坊七巷不仅是空间建筑的存在和一些名人足迹的存在,更是历史的存在形式,是阑都古城福州千百年来"精·气·神"的一种特别的呈现方式.从它身上折射出福州独具特色的"天·地·人"和谐融合、钟灵毓秀的城市特征和文化性格.通过对三坊七巷"精·气·神"的诠释、宣传、推介,唤醒人们对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意识与价值认同,激发榕域儿女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与动力.  相似文献   

18.
受《周易》神秘文化影响,在中国哲学与诗学中,处处体现着"阴阳"交感生成思想。"阴阳"之气的氤氲化生被用以说明文学创作的生命意识、心物感应构成和以"气"为主的诗性思维特征。"气"可以说是古代诗学诗性感知的生命基础,从"气"这一概念入手研究中国诗学之生命意识与心物感应构成思想,对准确把握中国诗学核心内涵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苏轼散文有一个鲜明的审美特色,这就是"以气御文"。其审美蕴涵极其丰富多元,不拘常式,形象生动。产生和形成苏轼这种审美方式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然主要是中国传统"气论"文化影响,特定时代文学风气转型,苏轼儒、释、道三者皆通独特知识结构,以及他旷放秉性、气质,等等。此外,苏轼"以气御文"审美还对今日人们仍有诸多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高二化学新教材中介绍了"测定乙醇跟钠反应放出氢气体积的装置",通常我们把这种定量测定气体体积的装置称为量气装置.量气装置是中学化学实验中的一个重要装置,也是高考命题的热点. 提高读数精度,设计和制作一种读数处管径小的专用仪器,是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经过多次实验研究,设计了一种专用仪器能达到上述目的.这种专用仪器我们取名为量气器.该量气器有一段精确读数管,具有测大体积气体体积和读数准确等特点.根据需要可设计各种规格的量气器.下面以500mL量气器为例,将这种新型量气器的设计图和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