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界对儿童电视的争论一向不曾平息过,西方有不少学者认为电视消解了“童年”的概念,甚至由此而诞生了“成人儿童”这一术语。学界与业界也一直在思考电视节目的导向和儿童教育这两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看怎样的电视节目呢?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博物馆已进入对公民进行普遍教育的阶段,不少具备前瞻眼光的博物馆开始积极探索观众的分众化教育。而重视儿童群体,改善其服务方式、拓展其服务领域,是博物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不可推卸之责任。儿童群体教育的实践和研究亦因之浮出水面。但此类教育往往无的放矢,并无严谨的学理支撑,教育策划和实施趋同于成人。本文以学科交叉为视角,首先借由对博物馆儿童教育中现存问题的分析,窥寻影响儿童教育效益之症结——儿童教育心理学缺失,接着通过对现代儿童教育观和教育心理学的深入分析,尝试建立博物馆儿童教育观,以期能有助于博物馆形成儿童群体的基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媒介使用与青少年闲暇生活--"离网离视"活动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代初,美国佩恩基金会开始着手于媒介与青少年研究。在讨论媒介究竟向青少年提供了什么样的内容,以及其对青少年社会态度、情绪、道德行为和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时,青少年的媒介使用是一个重要的考量。施拉姆提出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集中探寻了年龄、家庭关系、社会规范和青少年娱乐与社交需要等对其电视收视行为的影响。"!在众多西方学者的研究当中,尼尔·波兹曼将童年这个概念与大众媒介更为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印刷媒介有效地隔离开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让儿童得以享有身心健康的童年,而电视则模糊了成人与儿童世界,导致童年消逝。"…  相似文献   

4.
电视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信息传播媒介之一,在儿童的成长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儿童教育电视节目是对儿童颇有影响的社会教育信息系统,如何科学合理地满足儿童的认知需求是儿童教育电视节目需要思考的问题.日本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媒介的教育功能尤其重视,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专业的教育频道——NHK教育频道,主要面向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啊!设计》节目是由NHK频道播出的,针对7—11岁学龄儿童开设的以传达设计乐趣和培养设计观点为目的的儿童教育电视节目.该节目自2011年开播至今,深受观众喜爱,获得了慕尼黑国际青少年电视节主题节目大奖.《啊!设计》节目表现出的重视思维教育、准确的儿童视角以及鲜明的特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龙丹青 《新闻窗》2006,(6):53-54
随着电视机的大量普及,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一电视文化巳悄然形成。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影响着处于其文化氛围中的每一位社会成员。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电视文化对儿童的影响尤为显著,因为儿童对文化,特别是对电视文化普遍缺乏鉴赏和判断,同时他们正处于身、心、智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千千万万的少年儿童在强大的电视攻势面前,不可避免地成为电视的“俘虏”,所以,探时电视文化对儿童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6.
曾若平 《大观周刊》2011,(28):220-220
在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出,由此衍生出特殊的少年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以及家庭结构,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低,安全无保障。心理健康程度低,等等问题愈来愈凸显,逐渐引发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尤其在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西部。本文拟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原因、现状及对策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希望能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社会,电视对于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在电视开始出现不久就逐渐为社会研究学者注意.特别是电视暴力引发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例如:少年儿童对电视节目中暴力行为的模仿、社会不安全感的产生、犯罪率的升高等等.越来越成为社会研究和媒介研究的一个热点。几十年来。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媒介暴力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政策制定者、大众传媒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其他杜会各界解决因媒介暴力而产生的社会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美国传播学界对于电视暴力的一项大型研究——“国家电视暴力研究”(National Television Violence Study)为近年来各界广为引用的权威证据来源。  相似文献   

8.
王圆圆  刘纯明 《新闻界》2004,(5):51-52,50
“知识沟”理论(KnowledgegapTheory)是由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提出的概念,他在调查了美国儿童启蒙教育片《芝麻街》(又名《塞萨米大街》)的播放及反馈情况后得出: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视媒介来缓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这一意图在实际播放后其结果是失败的,尽管它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好的教育效果,但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富裕儿童,《芝麻街》的播放加剧了原本存在的接触和利用媒介机会上的不平等现象。“知识沟”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方面要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享有更大优越性。  相似文献   

9.
罗丹权 《新闻窗》2006,(3):63-63
儿童电视是指以儿童为收视对象和表现主体,内容和形式都具有鲜明儿童特色的电视节目或频道,是当今为数不多几类专以目标受众未定位的节目或频道之一。2003年中央电视台为表率在全国掀起一阵儿童电视风潮,至今儿童电视频道一下多达20多个。儿童电视的大量出现,对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儿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肩负着重要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电视作为现代化传播媒体,对少年儿童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儿童心智的启蒙、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塑造、社会的了解等诸多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电视节目要发挥对儿童的积极作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积极影响1.电视是儿童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窗口。每天的《新闻联播》以及从早到晚各档新闻类节目,早已成为广大少年儿  相似文献   

11.
“芝麻街”节目是美国公共广播系统播放的内容健康的儿童教育节目。它创办于1969年,每周播出五次,每次一小时。节目对象为3—6岁儿童。内容有教数学、学字母、学技能、讲卫生和注意营养等,常以深受小观众欢迎的木偶形象出现。到1989年该节目,走过了20个年头,风靡儿童电视世界,经久不衰。它获得了美国所有主要的儿童电视节目奖。现摘译介绍该节目的一些情况,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解毒媒体 解读媒体——台湾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媒介素养教育在台湾被称为媒体素养教育或媒体识读教育。相比亚洲其它地区媒体教育,台湾的媒介教育无论在学术理论的建立、本土的教学经验、民间力量的整合、对国际媒介教育的促进等方面,都有着自身的特色与成就。台湾媒介素养教育自1990年开始萌芽,是为避免社会大众、特别是儿童受电视负面影响而发起的。台湾的学者认为大量的媒介化资讯已成为儿童青少年族群与一般民众资讯来源最重要的通道,但对于每天接触媒体资讯和流行文化,尤其是媒体中日益泛滥的暴力色情对整体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尚缺乏一套养成教育来培育公民的媒介素养与能力。在此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开始进入台湾公众的视野,民间团体、政府开始积极倡导媒介素养教育。“进入数字资讯时代的当务之急就是培养每个公民成为耳聪目明的收讯者,能对媒体深入了解,更积极‘解毒’与‘解读’媒体、‘接近使用’媒体,借由‘媒体素养教育’的‘新素养’培育过程,成为主动的媒体公民——有能力加入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为了更好地展开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有必要建立留守儿童数据库并对其进行统一、实时、科学、有效的管理,特为此开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帮扶系统。该系统采用Web相关技术,主要包括用户注册与登录、留守儿童信息管理、教育帮扶信息管理和留言区管理四大功能,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字化管理与教育帮扶。  相似文献   

14.
王媛 《大观周刊》2011,(47):204-204
近年来,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广受关注,农民工子弟学校对于解决城市中的流动儿童入学问题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本研究从宏观角度,就教育政策、农民工子弟学校两方面,对以往的文献梳理进行了总结和深入的思考.认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应成为“两为主”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全面实季包过程中的“缓冲地带”,社会各方面力量应该共同努力推进“两为主”政策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儿童文学在1949年以后,确实涌现出一些好作品,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但是,我们更应该想一想,我们的儿童教育以及儿童文学领域是否存在问题。在文化大革命中,那些充满仇恨的红卫兵之所以能如此猖狂,形成一股破坏的力量,与我们的儿童教育是否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儿童文学、儿童教育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视技术和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电视文化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这种影响在少年儿童成长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今天,“电视机前的一代”不再是新鲜的名词,电视已成为“儿童认知、娱乐的首选媒体”。电视媒体作为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之外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第四大重要因素,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重视电视传媒在儿童受知过程中的作用,依靠传媒科技,最大限度降低电视传媒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愈来愈引起电视传媒业界人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方健文先生在1997年第1期《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撰文指出,学者介入电视,改变了电视节目固有的思考与表达方式,传播了较高层次的学术观点与社会思想,也使一些节目显示出关注人生与表现社会的广度与深度.与此同时,作者通过对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和《文化视点》两个节目的分析,提出学者介入电视的关键在于找准文化和电视的契合点.可以说,学者介人电视,构成了对世纪最后十年中国电视的新景观,电视由此被注入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思想内涵.就目前的实际运作来看,学者介入电视基本上是对节目的创意策划、撰稿、编导采访、嘉宾主…  相似文献   

18.
以父职参与为特色的亲子类节目近年来火爆荧屏,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不在于探讨父职参与对儿童教育的积极作用,而在于通过对几档亲子节目的解读,对"儿童"、"成长"、"教育"等既有观念进行教育社会学的反思,分析以如此这般形式呈现的亲子教育,为我们理解教育提供了怎样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博物馆对分众化教育的提倡,学前儿童应受到博物馆的充分重视。然而,由于对这一群体的忽视,我国博物馆学前儿童教育仍处于缺失状态。博物馆教育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并为自身培养未来之观众。史密森早教中心以其丰富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成为博物馆学前儿童教育的典范。本文试探讨博物馆学前儿童教育的意义,并借鉴史密森早教中心的教育理念与实际做法,以期促进我国博物馆学前儿童教育的起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刘毅 《新闻世界》2011,(9):96-97
在电视选秀节目中,一些儿童在表演内容和语言沟通上均体现出的成人化气质,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重的。广大电视节目制作人员应意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要善于调和媒介传播机制同社会文化之间的矛盾,积极鼓励儿童流露真实情感并大胆展示才华,从而巧妙地引导和培养成人受众欣赏儿童世界独有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