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蓝越 《现代语文》2009,(11):55-57
“喫(吃)”,是继“食”和“饭”之后“食用”类词的又一成员,它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基本活跃于口语之中;五代时在口语中完成了与“食”的义位替换;到了宋朝,“喫(吃)”字大体上确立了在“食用”类词中的统治地位;在现代汉语中它已发展成为“食用”类词的核心。本文拟从词义演变的角度,通过统计的方法观察“吃”在“食用”语义场中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谈“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图通过对以“喫”代“食”和以“吃”代“喫”的分析来理解“吃”表示“把食物放入口中经咀嚼咽下”之义的出现原因和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3.
汉语中常见的数字连接词有"又(有)、单(丹)、零"。"又(有)"主要用于上古汉语中;"单(丹)"最早见于唐代,存在但并未用于专业的数学著作中;"零"最早见于南宋时期的专业数学著作中,在明清时期进入口语,并开始替换"〇",出现在专业的数学著作中,经历了由行业用语到口语,再到书面语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词义演变基本按照扩大、缩小和转移发展。"危"其义项的发展、演变对于古代汉语词义研究与探索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把"危"字词义演变的历时层分为五个时期,运用历时语言学的研究手段,根据各种古代文学史料和古文字考据成果和"危"字词义从先秦至元明清时期在不同史料文献中使用频率来研究"危"字词义在各朝代的演变过程和引申义项。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吃噢二字音义上已无区别且吃代替了喫。但是,“吃”和“喫”语音来源不同,前者在《广韵》是迄韵,居乙切,后者是锡韵,苦擎切;在字义上,“吃”的本义口吃,“喫”的本义吃喝。本文主要论述普通话中“吃”是如何对“喫”进行替换的。  相似文献   

6.
浩瀚的动物世界,真是丰富多彩,无奇不有。它们中间,有的吃肉类,有的食植物;有的居然吃铁,有的采花喝蜜;有的虽小却以巨大的动物为食物,有的虽然凶猛,却只以果实为营养品……动物的五花八门的吃食、形态各异的吃相,叫人眼花缭乱。在新西兰的一个岛上,有一种黄色的小蚂蚁,叫“食蛇蚁”。它们专爱吃腐烂的蛇肉,一旦发现蛇,它们就成群结队地爬到蛇的身上。只要蛇一蠕动,它们就会从嘴里不断吐出黏液,使蛇肉很快腐烂,然后,蚂蚁们就饱餐一顿。最大的动物要数生活在海洋里的蓝鲸了。这个庞然大物在觅食时,就张开大口,吞进大量海…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先秦、两汉至六朝、唐宋至清、民国至现代四个历史时期,对表示腹部义的"腹""肚(~子)"的发展演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先秦腹部义仅用"腹"表示,"肚"产生于西汉时期,元明清时期大量使用,明朝出现"肚子",民国及现代汉语"肚(~子)"完全替换"腹"。  相似文献   

8.
《湘南学院学报》2017,(4):76-80
分析了"憾""恨""怨""悔"在不同时期词义的历时演变,对其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具体考察和分析,发现这四个词在不同时期都有"怨恨"义,并且不同的词在同一义项中其情感色彩强弱、语义指向、语法搭配等都有一定的差异。从先秦到元明清直至现代汉语时期,"憾""恨""怨""悔"的基本义在历时演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换,各个词的基本义逐渐单一化和明确化。  相似文献   

9.
"帽"字始见于东汉。汉末开始,"帽"在口语中开始出现;两晋时期口语中"帽"字开始了对"冠"的替换,南北朝时期,替换进程加快,最终在唐代的口语中完成了"帽"对"冠"的替换。  相似文献   

10.
"造"与"诣"都可做位移动词,其词义特征与句法表现类似,在历时的语义变化中也呈现出相同的轨迹;到明清时期,表位移意义的"造"与"诣"在口语中消失.本文通过语料调查描写了它们的词义演变,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演变轨迹作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汉语中,表"用刀斧砍、砍断"义的"伐""斫""砍"是一组同义词,它们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先秦两汉时期,主要用"伐""斫";魏晋时期,"砍"字出现,"伐""斫""砍"三者并存;明清时期"砍"基本完成了对"伐""斫"的历时替换,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历时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基于CCL语料库,重点考察"脚"和"足"的词义演变过程与动因。发现:第一,"脚"最早出现于篆体字中,历经朝代更迭,词义发生扩大,词义辐射范围扩大,从指称身体部位逐步转移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乃至文学中。"足"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但至今词义变化不大,词义基本局限于身体部位与物体支撑物及物体的基础与下部三方面;第二,二者词义于汉发生重叠,到唐"足"的大部分词义被"脚"覆盖,"脚"基本实现了从"小腿"到"脚掌"的转变;第三,隐喻的象似性在二者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中的"嘴"为借用量词,而林州方言中的量词"嘴",无论从词义、结构还是从使用地域上来看,显然已规约化成典型的量词。从范畴化的历时过程和范畴化的共时表现来看,林州方言量词"嘴"的规约化层级较低,仅限于修饰固体食物。这大概和"嘴"的原指义和"嘴"义泛化后作为"人和动物的饮食器官"这一核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汉语历史语言用来表示"用刀斧等砍断、砍削"义的常用词先后有"斫""砍",它们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组同义词,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先秦两汉主要用"斫";"砍"是后起口语词,魏晋时期才开始出现;宋代"砍"逐渐发展;元代是"斫""砍"两者的使用处于竞争相持的时期;明清时期"砍"基本完成了对"斫"的替换,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5.
汉语是不断发展的,不仅表现在汉语词汇双音节词占优势,词汇量扩大,同时还有词汇意义的发展演变。关于词义的演变,主要包括词义的主要部分即概念义,以及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色彩义。而概念义的变化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古今词义完全不同,词义范围有差异(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本文主要是就当下网络语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进行分析,这里以"奇葩"为例。这个词语,古已有之,但是当下出现在口语及网络语言中时,其概念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也由一个褒义词变为贬义词。本文主要分析其词义演变的过程,并且针对之前的先例,对该词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不成"由词组演变为语气词是汉语词组语法化的一个典型.其在唐代已可用在句末,语法化过程为由偏正词组演变为反诘副词再到语气助词这样两个阶段.其在句中语法位置、结构关系的改变引起其词义虚化,而词义的虚化又导致其词汇语法位置和结构关系的改变."难道……不成"与"难道……么(吗)"的演变与"么(吗)"和"不成"在虚词系统中的互相影响制约有关."不成"的虚化受词义内容支配和语境影响,表现为由行域向知域渐变,即由客观向主观投射,渐变是其虚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杨宝忠《释"(鼠占)■(鼠灵)"》(《中国语文》2013年第4期)征引文献和辞书考查了"(鼠占)■(鼠灵)"的字形字义,以之为"鼠",并引黄树先(《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的观点说"鸟鼠同穴是凉州一带特有现象"。经考证,文献所载之"(鼠占)■(鼠灵)"多指鼠兔,偶指黄鼠、田鼠等,不宜沿袭旧说笼统称为"鼠"。鼠兔"外形略似鼠类,耳短而圆,尾仅留残迹……"、"在青藏高原的草原上常见褐背拟地鸦、雪雀白天进出鼠兔的洞穴……中国古籍对这种生物现象称作鸟鼠同穴"(《中国大百科全书》,1992:1546)。按动物分类标准,鼠兔属兔形目鼠兔科,鼠类属啮齿目  相似文献   

18.
"放荡"一词出现较早,其词义在历史变迁中几经变化,演变过程褒贬相替。本文从分析"放荡"一词的词源入手,运用词汇学的研究方法,借助历时语料库,分析其词义演变的几个阶段,进而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同时也为词典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说“娃”     
主要考察"娃"词义演变的轨迹:"娃"最早为方言词语,本义为美丽,且特指女子貌美。唐以前用例较少,唐代至元代数量增多,但仅出现于诗词、戏曲当中,应用的范围较窄。唐代,"娃"开始了低龄化的倾向,和"小孩"产生了一定联系,虽然开始仅表女性,但是到了元代,"娃"在北方口语当中可表示"小孩",且不论性别。明清之后,表女子的"娃"逐渐消失,而表小孩的"娃"逐渐由北方方言扩展开来,渗透到多个方言区,且词义也有了进一步的引申。  相似文献   

20.
紫霞 《家教世界》2009,(Z1):62-62
一位营养学家曾幽默地告诫朋友,吃"四条腿"(猪、牛、羊)的肉不如吃"两条腿"(鸡、鸭、鹅)的肉,吃"两条腿"的肉,不如吃"一条腿"(香菇、金针菇、蘑菇)的肉。许多小朋友不喜欢吃"单腿"食物,特别不喜欢吃香菇,这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