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距离包括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间的空间距离,视觉距离和审美主体的心理距离.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之间是审美关系,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直接关系着能否准确传达原作的艺术美.在分析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的基础上,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翻译中如何把握翻译距离,建构审美空间作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译者审美心理的再现方法.  相似文献   

2.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从事艺术活动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创造的。富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根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创作主体应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发现评价审美对象,形成审美意象;激起强烈的创作冲动,创作主体进行审美创造,使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艺术的审美价值由其社会效果来决定,只有为人民大众的艺术才最富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网络文学在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同时,也有着不可回避的创作审美缺陷。创作主体的创作动机多为缺失性创作动机;创作主体的创作审美心理多带有媚俗取宠的心态;创作主体的创作审美取向的主流是低迷颓伤。  相似文献   

4.
美术的审美属性是其本质属性,美术的审美关系是实现其目的、功能和作用的重要途径,当前的绘画创作中,审美性也同样制约并影响着美术的形式、形态的发展与创新。怎样来评鉴美术的美和审美,怎样建立美术正确的审美观和创作观,在当代建构和谐社会的宏观的审美进程里,值得重新审视、思考。  相似文献   

5.
艺术观察是创作过程中的一种对现实生活充满艺术情感的有独创性的审美认识,也是产生创作动机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审美客体刺激了主体,并被主体所吸纳、接受,并转化为主体的审美需求和心理动力时,才能产生创作动机。  相似文献   

6.
传统诗学研究的起点是作品,从而学理就是以客体为对象来揭示其包含的美学属性,而不是主体审美活动,诗歌的研究对象“实体化”了,即使关涉作者,那也仅仅是作为作品结构中的要素,存在“主体缺失”,进而不是审美主体实践的“辩证关系”研究,使语言在诗歌审美活动中的中介性未能彰显,不能从中剥离出来和独立分析其在诗歌审美建构的规则并上升为方法.笔者企图克服传统诗学这一不足的前提下,基于诗歌语言规范的语义形态特征化,试图从诗歌的审美建构与语言表达的中介关系来探索诗歌审美的语义逻辑规范的基本原理以及诗歌鉴赏、创作的理论方法等,以期拓展诗学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气象     
“气象”论涉及了文学作品由创作到欣赏这一动力过程的若干要素,内涵深广——“气象”是作者气质才性的自然流露,由此亦形成作品的高格调,涉及创作主体性问题;“气象”是作者观物取象,情思物化而成的艺术形象,涉及艺术思维问题;‘气象’是由审美主体最终完成的某一艺术境界,又是审美主体对作品创作风貌的辨识标准,涉及鉴赏美学问题。气象论又从多方面提出其对诗歌创作的审美理想——篇法讲建构完整,具有浑成美;情理要含蓄蕴藉,具有沉厚美;意象须博大壮观,具有宏阔美。  相似文献   

8.
现实中大学生道德教育忽视主体自身道德建构的倾向,使道德教育演变为主体被动或被迫接受外在道德灌输与规范训导的毫无生趣的过程,导致教育成效的低迷。道德审美理念强调主体的道德内省与审美性建构,旨在启发和促进大学生主体审美人格的健康发展与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艺美学研究从何开始,即研究的出发点或逻辑起点问题,是当前文艺美学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问题。从美学史看,传统的文艺美学研究偏向于从艺术的审美本质出发建构体系,近代以后的文艺美学研究偏向于从具体的审美事实出发建构体系。实际上,艺术的审美经验就是艺术审美活动中最基本的审美事实,文艺美学的理论建构若能建立在这一最基本的审美事实之上,就能获得一个更为牢靠稳固的基础,从而有效地避免本质主义的抽象性而达到更高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品格。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审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中介,它既是多维互动的过程性中介,又是情景交融的载体性中介,还是自我塑造的结构性中介。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中介在其运作过程中具有对话性、存在形式上具有体验性、价值指向上具有超越性。美的创作主体、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审美间体四要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中介的复杂系统,在“美的创作主体—审美主体”的关系间,内含着“美的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审美对象—审美主体”这两对审美范畴的中介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中介以审美对象引力、审美主体趋力、审美间体融力为生成动力,其构建须以情境渲染为手段、着力提高审美对象引力,以审美素养为依托、着力提升审美主体趋力,以共通感培育为核心、着力呈现审美间体融力。  相似文献   

12.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任何思维活动又都离不开人的记忆。记忆这一心理元素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创造过程大致可分为准备阶段和创作阶段。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包括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的建构,创作个性、艺术才能的形成,独特的创作领域的开拓等,艺术的创作阶段又可分为创作动机的萌动、艺术灵感的突发,艺术构思的运转等。 首先我们看记忆在艺术创造准备阶段的作用。 艺术创造,从审美心理角度看可以说是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外化。而人的审美心理是一个不断与审美对象同化、顺应的双向运动建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始终与人的记忆中信息贮存丰啬有关。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对象同化,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主体记忆中贮存了相当量的与该审美对象结构  相似文献   

13.
自然审美     
美的形态是在审美关系中形成的。从宏观上看,审美关系的建构经历了古代和现代两大历史阶段。古代审美关系的重心着落在客体,进入现代后则向主体推移,这个重大的变化导致了古代美的消亡和现代美的生成。现代审美活动所面临的美,是正在生成的美;现代人所欣赏的自然美,也不同于古代人所欣赏的自然美。在这个有着巨大历史差异的审美活动中,现代人的情感体验、理想追求和人生境界得到了充分的抒发、寄托和展现。在这里,是否自觉地意识到美的形态的历史转换具有关键的意义,否则,自然审美将会笼罩在浓重的古典主义阴霾中。  相似文献   

14.
吉普赛女性形象作为"自由"的象征,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美学追求。而吉普赛女性形象与吉普赛女子的真实情况迥然相异。究其原因,创作主体因审美感知而形成审美表象,主体在审美情感的驱动下,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诸多吉普赛女性形象,是创作主体借助审美想象的"完形"手法,亦真亦幻地塑造出来以表达其内在精神的追求。具体表象中渗入了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后,作为审美意象的吉普赛女性形象随之而生。  相似文献   

15.
李琳 《华章》2012,(13)
生活与艺术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审美关系.艺术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观察和审美体验的结果的表现性形式,也是创作主体对生活独特的审美发现和对生命特殊的体会感悟的物态化结果.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创作者要想创造出形神兼备、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境深意远的艺术作品,培养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丰富独特的审美体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指艺术语言向发话主体和受话主体生成和显现美感的过程。它往往指向非实体性。艺术语言的审美发现不同于科学发现。它是某一存在物的意义向审美主体生存和显现的过程,是审美主体在自身感性生命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的建构。这样,决定了艺术语言的独创性和自然性,体现了发话主体审美理想,从而唤起受话主体心理意象的涌现,追求非实证物象的丰富神致和情致,使艺术语言意象生发出气韵的生动和艺术的变异。  相似文献   

17.
审美直觉是创作主体通过直观和客观的感性形式对艺术创作的表现性内涵加以直接把握的艺术思维洞察能力。美术教师可通过对身边具体事例的调查研究,帮助儿童深入了解审美直觉的内涵和价值并运用审美直觉引导儿童进行民间美术创作。在审美创作思维方式转变的前提下运用审美直觉探寻儿童民间美术创作的审美和创新路径,能够引领儿童进入形象而又具有创造性的思维阶段。  相似文献   

18.
多媒体画面艺术使得审美认知、科学认知和道德认知一起共同建构着人的健全的认知心理结构,使得多媒体教学开展完美的认知活动。其中的审美认知从多媒体画面的美感经验开始,美感经验是认知主体在认知活动中对认知对象和认知活动本身的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这种心理体验往往包容着形象的直觉、心理的距离、自然的联想和情感的宣泄与净化等。  相似文献   

19.
文学创作中审美超越的实现,其创作主体个人因素的作用十分重要;且有它足以体现主体个人能动性与创造性等本质力量的、自由自觉而又合乎规律的作用特征和运动程序;因而要正确把握和充分发挥其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20.
文艺创作是一种审美价值的创造活动 ,它是为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产生的。创作主体通过发现、体验现实美 ,进而进行典型化、情感化、理想化 ,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本。艺术形象是审美价值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