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爱尼斯指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的判断。应该说怀疑和批判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思维品质,它是创造思维的前奏,是推动未来知识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质疑教材、质疑教师、怀疑权威,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一、鼓励学生质疑教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教材,大胆地质疑教材,甚至为教材找茬或进行个性化改造,让"我的  相似文献   

2.
王平 《当代教育论坛》2007,(19):115-116
一、对写作主体批判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传统大学写作课的教学目标一向简单地锁定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而今提出培养批判思维,即创造条件,让学生掌握理性的批判方法,培养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精神,勤于思考,把自己从僵化的价值观念中解放出来,追求和实现新的价值,并在实践中最终形成批判精神.这种把教学目标与教育的培养目标直接挂钩的方式,是对写作本质、写作教学规律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崔月华 《甘肃教育》2014,(19):99-99
正著名科学家李四光说:"不怀疑就不能发现真理。大家不要被已成的学说压倒。有怀疑就有批判,有批判就易于发现真理。在阅读活动中,没有怀疑和批判,就造就不出创新人才。"批判性阅读是阅读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它表现为在阅读过程中努力辨别真伪、识别优劣、发现偏差,然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步步深化,并做出自己的判断,进而产生批判性思维。只有具备了批判鉴赏能力,才能在阅读中做出正确评价,语文课堂才会充满活力。一、展开思维,走向生活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思维的潜力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教学中缺少研究和探讨、怀疑和批判、求异和创新,新课标下政治课堂教学的思路是:以问题为线索,带动探究性学习;以活跃思维为目的,让作为主体的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乐于探究问题;激活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究问题.  相似文献   

5.
批判思维并不等同于单纯的求异思维或反向思维,要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教师就要善于鼓励学生敢于怀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主干课程.教师除教授语言提高学生英语的运用能力与阅读能力外,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批判性阅读并培养批判性思维也是高级英语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以高级英语课文《走出奥米勒斯城的人》为例,结合教学,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辅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批判意识、帮助学生掌握适合的批判方法三个方面探讨了在高级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课堂是属于学生的,老师要抓住学生思维跳跃的尾巴,让思维能够绽放,为教学课堂展现活力瞬间。然而,特殊孩子——听力障碍儿童,由于缺少沟通交流,不会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没有了互动的舞台,使课堂因为没有灵动的生成而黯然失色。那么,该怎么促进听力障碍儿童课堂中的教学生成呢?  相似文献   

8.
韩浩 《教师》2012,(24):98-99
教师实事求是地秉持"生本意识"准备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教学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启迪学生心智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创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问题意识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趋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思维的动力,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其独立性和创造性。问题意识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却相当薄弱,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缺乏批判、怀疑精神,迷信权威。具有批判、怀疑精神的人敢于对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整合、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改革应本着完整地向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发展过程,让学生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精髓.因此,在课程结构上要进行有机的整合,既要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连续性,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过程,又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性、学术性.在教材建设上,要以"突出问题意识"、"坚持史论结合"、"注重文本论证"、"加强与反对者的思想交锋"、"紧扣时代发展"、"强调以人为本"为基本原则.在教学上要转变传统模式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化"、"科学化"、"教条化"的做法,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性,致力于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怀疑、批判、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1.
问题意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学生如果能够发现问题、敢于发问、敢于怀疑,那就是学习的开始、思考的开始。教师要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问题氛围,触发学生的思维敏感区,让学生"滋生"出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将问题教学和批判思维结合起来,研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进行思维交锋及消解权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而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将问题教学和批判思维结合起来,研究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进行思维交锋及消解权威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外阅读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学习趣味的选择”。因此,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语文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上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保持个性独立与思想的成熟,培养他们不依附、不盲从、不迷信的精神和敢于思考、怀疑、批判的个性思维。  相似文献   

15.
美国小学使用的通用课程标准(Common Core)中,特别提出美国孩子要掌握的三项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问题解决思维(Problem Solving)和分析性思维(Analytical Skills)。排在首位的就是批判性思维,也是美国"天才"儿童教育的标准之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很多人对"批判性思维"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尤其是其中的"批判"二字,又十分敏感,难道批判性思维就是对一切东西持怀疑眼光,进行抨击和批判吗?其实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一味地批判和抨击,而是通过对事实的客观分析之后,形成更好的决策和判断。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下面本文从思维的批判性和思维的发散性两方面来谈这个问题。 一、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有能力评价解题思路选择是否正确,能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怀疑,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思维的批判性,是科学思维素质之一,强调对学生思维批判性的培养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学生有能力持批判  相似文献   

17.
唐黎明 《小学生》2013,(1):54-54
问题意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产生的一种主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思维和认知活动中占重要地位。在课改的今天,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就是要学生大胆地怀疑,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能力,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意识。因此,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动机,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使学生保持探究的心态,把"思"与"练"有机结合,以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8.
批判思维是创新的前奏。在语文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批判思维的时空,让其独立思辨,表达个性观点;要培养学生批判思维的意识,鼓励质疑,勇于挑战权威;搭建学生批判思维的平台,强化交往,创设交流情境;指引学生批判思维的路径,多元迁移,提升语言能力。这样,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就会形成。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批判思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批判思维是对德育主体精神的彰显,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探究工具。基于建构主义思维分析学生批判思维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学生批判思维培养的策略:确定建构主义在批判思维培养中的主体性地位与能动性;强调批判思维建构中的包容性;结合国情改善批判思维的培养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正>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但符合新课程倡导的"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