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有一句经典的话语:“数学好玩”,而近年网络上也流行这么一句话:“数学虐我千百遍,我待数学如初恋”。细细品味,这两句话中隐含的数学情感是有明显差异的:前者体现出了大师对数学浓厚而痴迷的兴趣,而后者表达了一种坚持学数学的无可奈何。这种无可奈何也从另一个方面暴露出数学教学的不足--缺少趣味性。特别是高三数学教学,课堂缺少对学生好奇心与兴趣的激发,缺少对学生稳定持久的学习热情的促进。究其原因,高三数学课的主要任务是复习,课堂内容往往是梳理知识点、讲解典型例题、讲评试题。千篇一律的课堂模式下,高三课堂自然是枯燥沉闷,“玩”不起来,让人无可奈何。如何走出高三教学的困境呢?不妨以“情”作诱因,以“思”为核心,给高三数学课添些情趣。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堂”应该是什么?“数学课堂”应该千什么?“数学课堂”应该怎么样?……这是每位数学教师必须面对、思考,并且最终必须自己作出回答的问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小学数学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我一直苦苦追寻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数学课堂,努力使学生把数学学得“多滋多味”。现撷取几个课堂教学片断,阐释我对“新课堂”的粗浅感悟,  相似文献   

3.
我很喜欢拎着凳子去教室听课,心里总是满怀期待。有一次,我“斗胆”走进了少科班费仁允大师的数学课堂.课堂上的他唾沫横飞,上串下跳,步步为营、层层剥笋、节节攀高,把抽象数学演绎得生动活泼,出神入化。我居然被神秘的力量牵引着,像少科班的学生一样全部学懂了,课后还能复述。我忽然发现。我这位“差学生”也是有机会被“改造”好的.心中充满着幸福感.从此便走进了一个又一个课堂。受此启发,我想代表“差学生”这个弱势群体,给教师提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数学“求真课堂”的打造要注重学生的真“学”、真“思”、真“感悟”等。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数学知识,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反思感悟等,将教师的真“教”与学生的真“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李辉 《吉林教育》2004,(9):26-26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我校提出的建构“绿色课堂”也旨在实现“为学生而设计教学”。基于此,我大胆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构建“绿色课堂”。力求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感悟、体验、交流的场所,成为学生发现、创造的空间,成为学生探究、创新的天地,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让数学教学因此增添些许绿意而独放异彩。在实践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6.
一提到数学,人们难免会与“枯燥无味”联系在一起。总结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如果能把数学课上成如同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就一定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尽情地邀游在数学的海洋中。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道“美味佳肴”?这是我梦寐以求的目标,也是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几年来一直不断反思和苦苦求索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给我一片蓝天,我愿在数学‘大课堂’中放飞自己的理想;给我一块阵地,我将在实践的沃土中播洒希望的种子;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在创新的世界里收获成功的硕果。”这是栖霞市实验小学数学“大课堂”实验班的学生在新世纪的宣言。为有源头活水来1998年,栖霞市实验小学针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空间窄、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得被动等弊端,借鉴认识论的有序原理、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及弗来登塔尔的“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的数学化过程”理论,构建了小学数学“大课堂”教学体系,开始了对数学实践活动的研究。实践活动的开展,使数学一下…  相似文献   

8.
林花 《江西教育》2003,(18):23-23
从上学期开始,我让学生尝试撰写数学周记。当时的初衷是想让学生增强对数学的直接、感性、真实的认识和体验。一个学期试验下来,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了,思维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数学周记,他让学生从数学学习的“小课堂”走向了社会的“大课堂”,成为课堂教学有效的补充与延伸。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周记将生活与数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使得学生乐于接触数学信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尝试着写数学周记,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记录学习、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或用…  相似文献   

9.
胡育红 《小学生》2010,(5):23-23
在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育可以从知道“对”,反思“错”,也可以从“错”,领悟“对”。错误是个极好的教育时机,它提供了我们辨析是非,纠正错误的好机会。我们的教育恰是要正确地利用“错误”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0.
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绪和反应,灵活、适当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话语,往往能调整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以理性见长的数学课,不妨也在教学中适时地幽上一默,让学生乐上一回,这对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均有好处。最近,有幸走进几位“数学大师”的课堂,在赏析他们教学语言艺术的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收获。  相似文献   

11.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所提倡的最基本的理念。然而,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现以生为本,确是一个令人费思的问题。前不久,本人有幸又当了一回“小学生”,参与了课堂学习。课毕,思绪难以平静,感想颇多。身临其境地再次作为学生,使我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数学课堂究竟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乐意去学数学,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我想其核心就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并以学习结果为诱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体会收获的快乐。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呢?我结合一些课堂实例谈谈我的几点做法,或许能与同行们一起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孙嫣 《甘肃教育》2014,(9):85-85
数学课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主阵地,一节数学课是否具有活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数学课程标准》呼唤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只有充满活力的数学课,才能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么,怎样才能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呢?  相似文献   

14.
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数学课堂的“数学味”,怎样的数学课堂才富有“数学味”。我想,充满“数学味”的课堂应该是既重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又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富有“数学味”的课堂也是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学习的探索过程、思考过程和反思过程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从“再创造”的概念和意义出发,根据课堂实践总结经验。数学“再创造”是一种教学策略,意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追寻探索的内部动力。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让学生更多更好地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培养学生有数学“再创造”的信心,激发学生数学“再创造”的动机,发展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一些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大多数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定势在围绕着课本备教案,机械地按照参考书提供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少想到数学与生活有着“血浓于水”的特殊关系,这个也是产生数学难教、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打破这种定势,我觉得关键还应从课堂入手,让课堂教学贴近于学生的生活,在良好的氛围下讲数学、学数学、用数学,使数学与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数学新课标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理念,但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理想的发展。因此,在这困惑迷茫中,我与同行们一起讨论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在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句话,我有了这样的理解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留心观察。现实世界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设法在现实世界的许多方面寻找到数学概念的“影子”,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伴随着丰富的生活情境走进数学世界。于是,就有了“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  相似文献   

19.
举手的故事     
故事一:数学课堂,老师让学生一起做判断题,老师出示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表态:对的举左手,错的举右手,一学生惶恐.师问其故.生曰:“我不知道哪是左手。哪是右手……”众生大笑:看着孩子一脸的诚实,老师微笑沣说:“噢.这不要紧,你这叫暂时性遗忘。  相似文献   

20.
在我区“高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笔者听了一节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一次函数的图像(第二课时)”的展示课.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分析探究、质疑互动、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生成知识,在互动中彰显智慧,享受着探索的过程与成功的喜悦.现将课堂精彩部分与大家一起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