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强调三个方面的要求:批评是一种艺术;批评是一种理解;批评是"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这三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共同构成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2.
李健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印象式批评的典型代表。"人性"一词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作品中出现频率甚高,"人性"是李健吾批评的标准和核心。观其著述,往往以人性为支点,以人生为根据。本文试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人性观作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健吾的早期文学评论,以印象主义批评和散文鉴赏式批评话语独树一帜,在主流的现实主义社会人生批评话语语境之外,获得了独特的存在。一方面,李健吾早期文学批评坚持人性批评,着重于作家创作主体论,坚持批评的独立性,从而力求批评的公正,同时,李健吾较多地采用比较的方法,构筑自己的批评世界。另一方面,他以左翼作家、革命色彩作品为批评对象,关注社会责任、时代历史,表明了作者文学批评开始转型,而这种转型也是值得思考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4.
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观深受法国印象主义批评和西方科学实证思想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健吾在批评中以作者中心论为基础来分析作者与作品、作者与时代关系等方式是源于中国古代诗学中"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批评传统。正是受益于中国古代传统文论的滋养,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才形成其独特的型态。  相似文献   

5.
印象主义批评代表李健吾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在中国传统批评和自身京派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世界。本文对他的批评理论渊源及其批评文章展开分析,认为"奇遇"、"表现"、"相对"正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精神、目的和追求。  相似文献   

6.
李健吾先生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颇有特色的文学批评家,其批评风格卓异,富于才情。时至今日,他的文学批评仍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针对他的文学批评观点,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指出作者在文学批评观上与李健吾先生有异议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常被人归诸印象主义批评。而事实上,印象主义充其量只是其文学批评的表层风貌。就其批评理论渊源而论,李健吾不仅接受了法朗士等人的印象主义批评尊崇批评主体直觉印象的理论主张,同时更吸收了以圣·佩韦为代表队的实证主义批评的科学求实精神。就其批评的特质而言,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既饱含着独特而富有灵性的艺术感悟,也表现着对批评对象准确而独特的理性分析。主体的直觉印象与理性分析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8.
李健吾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因袭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是20世纪30-40年代风格独特、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氛围中,众多批评家纷纷抛弃传统批评,转向精心构筑宏伟的理论大厦,李健吾选择的批评方式却较多地因袭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9.
李健吾和沈从文是现代有影响的文学批评家,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们的文学批评,既有共同的特征,又有各异的风采.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二者在"人性"的旗帜下的对于文学批评有不同的言说:都强调"人性",但内涵不同;表达方式不同;批评原则不同;语言的使用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京派"文学批评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刘迪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18-119,125
李健吾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十分重要的批评家,因标举"印象式"批评而闻名。他的批评一方面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流派影响,独具一格。试从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入手,结合作者所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论述其文学批评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11.
《文艺学中的形式方法》一书清晰体现了巴赫金文艺理论观点与俄国形式主义之间的传承脉络。巴赫金在这部著作中集中批判了俄国形式主义否认文学对现实的评价关系、漠视文学语言的意义的理论偏失。以此为鉴,他强调语言的社会性特征,把“有意义的结构”确定为文艺学的研究对象,着手构架自己的诗学理论框架。就此而言,巴赫金对形式主义的批判主要是立足于继承和改造。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在《序志》、《才略》等十四个篇目中论及了曹魏时期的文学批评,涉及到了三曹、刘祯、应场、应贞等众多文论家及其文论思想。虽然,刘勰对曹魏文学批评的总体状况不很满意,但涉及到具体文论家和文论著作时往往能客观地评价其得失,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文心雕龙》的曹魏文学批评之批评,保存了不少业已散失的曹魏文论资料,为今人提供了一个值得信任的了解曹魏文学批评的窗口。  相似文献   

13.
社会性别与性别诗学--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笔记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它标志着西方女性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作为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被介绍进中国来的。社会性别理论对于开阔中国女性主义批评先在的理论视野,对于20世纪80年代普遍运用的性别本质论限度的认识与反思,尤其对于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学的修辞批评是探讨文学修辞行为和规律、解读各种文学作品的批评样式。近年中国文学批评界引入国外的修辞批评模式 ,却忽略了中国古代的修辞传统。本文试图在梳理中外修辞批评历史的基础上 ,汲取各自的精华 ,演绎出未来中国文学修辞批评的基本样态 :更多地关注作家的修辞目的和策略、作品的修辞环境和技巧、文本的修辞接受与意义 ,从而揭示文学创作语言层面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批评家李健吾的咀华批评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重视,他的独特的"人性观"批评态度正是其被重视的原因.在批评文风日下的今天,李健吾咀华批评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6.
18世纪启蒙运动有两大根本原则:理性批评与自然主义。以施莱格尔为代表的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并非启蒙运动的对立面,相反它继承并发展了启蒙运动的根本原则。浪漫主义哲学的目标之一就在于在坚持批评原则的同时避免怀疑论,以及在坚持自然主义原则的同时避免无神论和宿命论。由于在自然主义与代表自由主权的批评原则之间仍然存在着张力,因而浪漫主义哲学的另一大目标在于平衡这种张力,而这在施莱格尔那里是通过把康德的观念论与斯宾诺莎的实在论结合起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17.
从中西文化竞争对立、互融共构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到以精神强健为目的的人学批评,再到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这就是早期鲁迅的文学批评体系。其特点是开放性中包含着严密性,内部研究联系着外部研究,宏观文学批评中融化着微观文学批评,浑然一体,气息相通。它不是通常所说的浪漫诗学或文化诗学,它浓缩了鲁迅全部的人生追求和文学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18.
试论孙犁小说创作中的童年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犁的小说与“保定作家群”乃至其他当代作家的作品相比,呈现了不同的美学特征,而孙犁的小说创作在前后期也体现出迥异的风格变形,这是作家小说美学机制调整和转型的结果,作为美学机制的一个要素的“童年情结”,对孙犁前后期小说风格的形成和变化起到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今文学批评面临着“西语化”和“商业化”的困境。中国文学批评界至今言必称西方文论,使我们的文学批评失去了自己的言说方式。“有偿批评”的出现则导致批评准则失衡,批评家艺术感、责任感和人文精神的消解。只有倡导建立真正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才能导引当今的文学批评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期的文学批评中,王蒙以其多达二百万字的批评文字构成一个相当显豁的“王蒙现象”。王蒙文学批评是作家的艺术感觉与批评家的理性维度有机结合的产物。首先,王蒙拥有一种以“人学”为核心同时又包容了社会、文化与生命这三个层面的开放性文学观。其次,王蒙的文学批评既表现了一种鲜明的问题意识,也体现出了一种敏锐独特的艺术感受能力。第三,王蒙在长期的文学批评实践过程中,既尝试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文学批评形式,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个性化批评话语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