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迪 《鸡西大学学报》2014,(3):118-119,125
李健吾是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十分重要的批评家,因标举"印象式"批评而闻名。他的批评一方面吸收了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受到西方印象主义批评流派影响,独具一格。试从李健吾《咀华集》《咀华二集》入手,结合作者所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论述其文学批评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印象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深受西方印象主义批评特别是法朗士、雷梅托等人批评理论的影响,强调批评的主观印象,重视直觉感悟、主体介入和情感动力。同时,他又在较大程度上自觉地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学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3.
李健吾(刘西渭)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批评家,他将西方印象主义文艺批评方法引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相结合,构建了中国式的印象主义文艺批评,这一批评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印象主义批评代表李健吾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在中国传统批评和自身京派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批评世界。本文对他的批评理论渊源及其批评文章展开分析,认为"奇遇"、"表现"、"相对"正是李健吾文学批评的精神、目的和追求。  相似文献   

5.
王茵 《文教资料》2012,(26):42-44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评论家兼文学家学,他以发现自我、创造自我为理论内涵,以直觉性、情感性为批评形式,以诗意化艺术化的语言格调,建立了一种中国化的印象主义文论。本文旨在结合李健吾的具体批评文本,对从作者独特的话语系统进行分析,从而指出批评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精神的高扬的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6.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常被人归诸印象主义批评。而事实上,印象主义充其量只是其文学批评的表层风貌。就其批评理论渊源而论,李健吾不仅接受了法朗士等人的印象主义批评尊崇批评主体直觉印象的理论主张,同时更吸收了以圣·佩韦为代表队的实证主义批评的科学求实精神。就其批评的特质而言,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既饱含着独特而富有灵性的艺术感悟,也表现着对批评对象准确而独特的理性分析。主体的直觉印象与理性分析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7.
《咀华集》和《咀华二集》的问世使李健吾成了一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容忽视的批评家。他以审美鉴赏的方式品评作品,并把批评作为一种艺术再创造,使印象的表达成为自我表现的手段。因此,他的批评观与印象主义批评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而且李健吾在他的批评中也实践了这些批评主张。  相似文献   

8.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深得法国印象主义的精髓,但仔细梳理的话我们会发现其核心却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成分,即法国的印象主义只是为表,而中国传统文学批评才是里.换句话说,李健吾是想用印象主义的理论来收束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使之更富有操作性,更符合文学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健吾的早期文学评论,以印象主义批评和散文鉴赏式批评话语独树一帜,在主流的现实主义社会人生批评话语语境之外,获得了独特的存在。一方面,李健吾早期文学批评坚持人性批评,着重于作家创作主体论,坚持批评的独立性,从而力求批评的公正,同时,李健吾较多地采用比较的方法,构筑自己的批评世界。另一方面,他以左翼作家、革命色彩作品为批评对象,关注社会责任、时代历史,表明了作者文学批评开始转型,而这种转型也是值得思考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风格卓异的批评家,李健吾因受法朗士等人的印象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在批评实践中注重捕捉批评主体的直觉印象;他同时又受圣@佩韦的实证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在通过直觉印象切入作家作品的内部世界之后,更将其主要精力集中到运用比较、综合等科学方法,从事实材料出发,对批评对象进行缜密的逻辑分析和科学的价值判断,从而避免了印象主义批评的主观主义倾向--正是这里,隐含着李健吾文学批评的操作范式与个性特征直觉印象与理性分析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批评家,他秉承着人本美学观将中西文化完美交融,形成了宽容与平等共存,感性和理性交织的印象主义唯美批评。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实践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面貌,他的批评观念及批评特色为当下文学批评的发展和多元审美的倡导提供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特色已成定论,但对其学批评深层结构的研究正在且有待深入.从诠释学角度可以发现李健吾的学批评具有客观主义和历史主义两种诠释倾向.他的历史主义诠释态度对当代学批评和学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灵魂在杰作间的奇遇--论李健吾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树立了一种不同流俗的文学批评模式。他使中国传统的直觉感悟式批评与西方印象主义批评实现了理论对接。李健吾既强调文学批评的主体独立性,也不忽视文学批评的“公正”性原则,并通过“人性”这一中介达到了对批评个性与批评公正性的追求。同时,他避免了印象式批评的缺陷,创造出一种融合感性与理性.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位颇具特色的批评家,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主要着眼于"人",他从文本分析入手,探寻潜藏在其中的人性人格,并藉此展开对整个人生宇宙的深层看法。本文拟从批评的精神内核、人性审美视角的批评尺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路线三个方面来探讨李健吾"以文论人"的批评模式。"人"的因素是该模式的主线,批评的最终旨归是丰富的人性。但在方法上又并不完全局限于其惯用的印象主义批评,同时还采用实证性的批评方法,二者相互补益。  相似文献   

15.
李健吾对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的因袭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吾是20世纪30-40年代风格独特、卓有成就的文学批评家.在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氛围中,众多批评家纷纷抛弃传统批评,转向精心构筑宏伟的理论大厦,李健吾选择的批评方式却较多地因袭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批评范式.  相似文献   

16.
"意识流"是京派文学的重要成就之一。对西方"意识流"的接受与运用体现了京派与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之间的紧密关系,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通过大量非理性、非逻辑的内心独白,比较成功地写出了人物的潜意识;林徽因的《九十九度中》对空间场景进行了无序而大幅度地调度与切换,有效地运用了"意识流"的主要技巧——时空蒙太奇。两部小说在"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上形成互补,共同代表了京派意识流小说的成就。朱光潜"静穆"观念中对直觉、顿悟等文艺心理因素的强调,李健吾的印象主义批评中对转瞬即逝的感觉、感官综合的重视,彰显了京派文艺审美观念与西方"意识流"理论的相通性,并推动了"意识流"在中国文坛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健吾先生是中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颇有特色的文学批评家,其批评风格卓异,富于才情。时至今日,他的文学批评仍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针对他的文学批评观点,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同时指出作者在文学批评观上与李健吾先生有异议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李健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印象式批评的典型代表。"人性"一词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作品中出现频率甚高,"人性"是李健吾批评的标准和核心。观其著述,往往以人性为支点,以人生为根据。本文试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人性观作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19.
在李健吾三四十年代的批评文章中,“本色”一词被使用的频率极高。其指称对象包含了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四大文学活动要素,贯穿于整个文学艺术创造和接受的始终。以“本色”为批评内核,观照文学作品并进行批评实践;将“真诚”“性情”“自我”“印象”等中西文论观念巧妙结合,使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特色的批评家。李健吾在承续中国古代传统文艺思想的基础之上,融入了西方文论中对于文学和批评的现代认识,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批评体系。这为当下建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范的文艺理论体系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李健吾的文学批评呈现出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迥异于"自发的批评"和"职业的批评".文章通过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总体考察,从中把握出其独特性,源于他在从事批评时的自由心态与纯正的艺术趣味.在文学批评面临着困境的今天,重新观照李健吾的文学批评,无疑对于当下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理性批评氛围的形成以及批评言说方式的丰富,具有多层面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