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注:“[以]以为,认为。”我们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齐桓公出猎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①,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陈之,臣故畜牸字牛~②,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③。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相似文献   

3.
《论语·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其中“武王曰子有乱臣十人”一句,被认为是(《尚书·太誓》中的句子。此处引文,其语境意义是离心离德者必败亡,同心同德者必胜兴;意在说明同心的重要性。孔子的解说与此意义一致。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臣”字其字形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造字之本义,“臣”由“缚”而“牵”,由“牵”而称被牵者为“臣”,很自然地引申出了“奴虏、卧仆”等义;而“臣”象竖目之形则是一种讹传。  相似文献   

5.
《战国策·齐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中文专业的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教科书多把它选作教材。篇中有包含“美我”和“皆以美于徐公”这样两个语言结构的句子:‘请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高中语文第二册(199年10月第1版)注:“美我,以我为美。”“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注:“美我,…  相似文献   

6.
朱丹宁 《文教资料》2013,(29):54-55
秦简《法律答问》中“外臣邦”之意向有争议。工藤元男指秦时外臣邦即汉时南越之属,其特点可由有关南越的记录得知;罗新认为是一切不臣之非夏人政治体。工藤元男之说很有影响,但以漠时情况比拟秦时状况本有其界限.且南越亦恐非典型外臣。罗新之说比较新颖,但是留有一些理论疑点。《法律答问》中“外臣邦”究竟何指,或尚待进一步研究:而汉朝“外臣”的一些性质,或可借史书等推知一二。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出师表》两处用了“感激”一词: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曾说:满洲人在统治中国人政策上大致可分三期:第一期,顺治元年至十年,招纳降臣,“开科取士”.极尽利用之政策。第二期。顺治十一、十二年至康熙十年,为顺治帝亲政。通过糟蹋贰臣和一些下等念书人.兴文字狱摧残真正知识阶级,尽施高压之政策。第三期,康熙十一、十二年以后,变高压为怀柔手段。康熙十二年荐举山林隐士。康熙十七年荐举博学鸿儒,康熙十八年开《明史》馆。  相似文献   

9.
从治理国家来说,胡瑗认为君臣交而天地成,所以治理国家必须注重君与臣的同心、臣与臣的合作,做到上下协力,众贤同力;从事业发展来说,胡瑗认为众人助而事业兴,要想取得事业的成功,必得气类才德相合者的帮助和支持;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来说,胡瑗认为左右师而已得裕,要求人们要有虚心的学习态度,要善纳人言。  相似文献   

10.
不死之药     
《历史学习》2006,(7):96-96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谒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也。[编按]  相似文献   

11.
托孤白帝     
“臣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白帝城托孤,成就诸葛一世贤相之,却也辅佐出了一个“扶不起的阿”。这段历史世人皆谙,几千年后,时空连线”,让刘备、孔明有了再次谈的机缘。“臣愧对主公,托孤之事未竟矣!”“军师何出此言,当年朕三顾茅庐,请君出山,实乃吾生平第一幸事。况世事难料,公竭尽股肱之力,亦实属不易。”“臣憾事有三:一为中原未取,汉室未兴;二为少主年幼,未能教辅;三为主公所言马谡之事未曾铭记。”“有所为,有所不为。公之憾事实属公忽略耳。吾曾语公‘马谡此人,名盛才小,不可重用’。奈何公关注于马谡言谈,忽略于吾之提点,终致街…  相似文献   

12.
刘邦封功臣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张)良表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相似文献   

13.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隙。”  相似文献   

14.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人教版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将其中的“以戏弄臣”译为“以此来戏弄我”,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邵利剑 《文教资料》2013,(35):60-61
古代公文可分朝廷公文和官府公文两大类:前者是帝王与臣属之间使用的公文,后者是官僚或官府之间的来往公文.朝廷公文可分为“诏令”和“奏疏”两类.诏令类公文是帝王告臣属的,属王者之言.奏疏类是臣下对君王敷奏谏说的公文的总称.  相似文献   

16.
1.《史记》记载:“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这反映了孔子A.恪守中庸之道治理朝政B.重视教化使人向善C.强调礼制稳定社会秩序D.推行“仁政”缓和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17.
取与舍     
一 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相似文献   

18.
惊弓之鸟     
异日者,更赢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赢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赢曰:“可。”  相似文献   

19.
君不为诈     
有上书请去佞臣者①,上问:“佞臣为谁?”②对曰:“臣居草泽③,不能的知其人④,愿陛下与群臣言⑤,或阳怒以试之⑥,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⑦;畏威顺旨者⑧,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⑨;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⑩,不可得矣。君自为诈⑾,何以责臣之直乎⑿,朕方以至诚治天下⒀,见前世帝王好以权谲小数接其臣下者⒁,常窃耻之⒂。卿策虽善⒃,朕不取也。”  相似文献   

20.
“赋、比、兴”从诗“六义”中分化出来以后,“兴”之义最难定。难就难在概念归属没有定准。把“兴”释为与“比”同类的修辞概念,亦将导致“兴”的浸微浸灭。笔者认为:从“兴”的生成过程,意与象的关系及在创作中的功能几方面看,应把“兴”界定为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