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金晓梅 《幼儿教育》2000,(11):42-42
性别包括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两方面。人的生理性别一出生就显示出来了,而心理性别则多在3岁左右建立起来,它更多地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一旦孩子在心理上确认了自己的性别,就会以此来要求自己的言行符合心理性别。一般人的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是吻合的,但也有一些人的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发生了偏差,特别是那些被父母易性教养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出于个人的嗜好,或给男孩穿花衣,扎小辫,取女孩名;或给女孩着男装,理平头,取男孩名,这些都会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心理性别自认,容易使孩子产生性心理偏差,长大以后也容易形成性心理变态或性别认同障碍。因此,我们应注意依据孩子的性别给予适宜的教育,使其心理性别与生理性别趋于一致,为他们将来所要承担的社会角色作好准备。其实无论男孩女孩,我们都想将其培养成为正直、善良、博爱、勤劳的人,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但由于男女身心的差异,以及社会风俗和传统的影响,人们对不同性别有不同的角色期待,如男孩应勇敢、坚强、果断,女孩应温柔、文静等。为了孩子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我们就要求孩  相似文献   

2.
不可忽视孩子的性别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性别教育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性别教育遵循着“男孩要有男孩样”“女孩要有女孩样”的原则。那么,男孩是什么样,女孩又是什么样呢?在老师、家长心目中,理想男孩的标准是勇敢的、坚强的、有竞争能力的、果断的、有控制能力的,理想的女孩则是文静的、纯洁的、漂亮的、温柔的、顺从的。其实,每个人除了自身的自然性别之外,还有一个社会性别。自然性别也叫生物学性别,是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生理差异。社会性别则指由于男女的生理差异而形成的对男女两性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一些研究者指出,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3.
男孩≠女孩我们出生时,染色体已决定了我们的性别,根据生殖器官的形态,我们被称为“男孩”或“女孩”。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社会对我们有不同的期望,比如:女孩子要文静、温柔、爱整洁等,男孩子要勇敢、独立、有责任感等。在我们小时候的“过家家”游戏里,女孩子扮演的是母亲的角色,如:做饭、洗衣、“带娃娃”;而男孩子扮演的则是父亲的角色,如:外出上班、干重活等,这也是我们最初的性别角色学习。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我们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性别角色。从儿童直到整个青春期,家庭和社会不断地给我们提供“男孩应该怎么做,女孩应该怎么…  相似文献   

4.
正策划人语:近些年,"男孩危机"被轰轰烈烈地摆上台面热议。当我们看到男孩性别认识的误区时,也不可忽视女孩可能面临的困境。校园里,男孩哭鼻子,女孩挥拳头;男孩说话腼腆、动作扭捏,女孩打扮中性、言行粗犷的现象似乎并不少见。一场"性别危机"正袭来。而危机的根源,是社会各界对性别教育的忽视。先天的生理和心理原因,造成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分工、角色扮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的个性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一、婴幼儿性别的影响婴儿的性别可以决定全家对这个婴儿降临的愉快与否。有的父母可能原指望生个男孩,结果如愿以偿,那自然会欣喜若狂;有的父母可能希望生个女孩,结果生了男孩,因而愁眉不展。同时男孩、女孩在社会作用和个性方面的发展也往往大相径庭。所以婴儿的性别一经确定,那么性别就决定了他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将受到何种待遇和教养了。著名的精神病学者库夫勒曾经说:“从出生那天起,孩子就被划归为这个或那个性别了,社会也就开始在孩子身上培养起适合他或她的性别的动机、兴趣、技能和态度。”社会是这样对  相似文献   

6.
刘佳 《家教世界》2014,(Z2):93-93
<正>人从出生时就有了生物学的性别差异,与此同时,社会对于不同性别的人也有着不同的期待。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儿童从出生后就有着被期待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比如,大多数人眼中,男孩要勇敢、坚强、大方,他们可以捣蛋或不守规矩,穿素色的衣服,打扮要像男子汉一样;女孩要温柔、细心,体贴,她们不能调皮捣蛋,要乖巧听话,但她们可以穿五颜六色的衣服,打扮应该像小公主一样。  相似文献   

7.
性别偏见从孩子出生那刻起便存在——女孩的衣服几乎都是粉红色系的,男孩的几乎都是蓝色系的;男孩的玩具是机器人,车等,女孩的基本都是玩偶;在学校里,从老师的言行到课本的内容都在暗示男孩跟女孩是不一样的。有人会说,男孩跟女孩本来就不一样,区别对待是正常不过的事情。那只是成年人固化的思维,而小孩是没有性别概念的,成年人如果一开始就对他们灌输这种观念,很可能会限制了他们将来的发展。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玩具店,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暗示都会对儿童产生长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父母们可以看到,孩子从2~3岁开始渐渐注意到人类性别上的差异。不过无论男孩或女孩,一般来说,幼儿期的孩子不会对自己的性别表示出多大的关注。况且5~6岁的男孩女孩在体力上和能力上本没有很大的差别。因而,导致男孩和女孩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周围环境、家庭、媒体(书、刊、电视等)的影响,其中又以父母的影响最为直接。这里,我们不妨就父母常见的态度与言行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9.
所谓偏见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及其成员的一种不公正态度 ,它是一种事先或预先就有的判断。性别偏见是社会中普通存在的一种现象 ,从个体成长的角度来看 ,性别偏见主要存在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大众传媒之中。一、家庭教育中的性别偏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家庭对儿童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的一项调查表明 ,父母给孩子买玩具时是男女有别的。 5 7%的父母给女孩买娃娃之类的玩具 ,而给男孩买这类玩具的只占 11% ,5 9%的父母给男孩买刀枪之类的玩具 ,只有 18%的父母给女孩买这…  相似文献   

10.
孩子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性别。我们都知道,答案不外乎两种:男孩或者女孩,也就是我们通过肉眼观察其外生殖器所判断的,这就是男孩与女孩最基本的生物性差异。但是,男孩和女孩除了生物性别的差异外,还有社会性别的差异。训练男女两性习得自己在成年生活中的不同指定角色,是性别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男女两性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然而现实中,有不少男孩喜欢穿女孩的衣服,说话娘娘腔,而有些小女孩又像个假小子。这种  相似文献   

11.
佚名 《快乐阅读》2008,(5):61-63
曾经,有一个哑巴小男孩。他的邻居是一个美丽的女孩,如果要形容她的美丽与温柔,那么或许就是隐起双翼的天使吧!男孩无法自拔地爱上了女孩,但是他也明白自己只是个哑巴,对他来说,女孩就像画像上的维纳斯,可望而不可求。女孩和男孩的家境都不富裕,他们都很认真地学习,希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男孩比女孩大一届。第—年,男孩考上了大学,去了外地。临走前,女孩说:"等我,我会去找你。"男孩点  相似文献   

12.
视点     
男性比女性更易受伤害北京晚报:伦敦一位儿童专家近日宣布,男孩自出生之日起就明显弱于女孩,这种生理上的弱势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整个一生,所以事实上男性其实比女性更容易受到伤害。根据这名儿童专家的理论, 男孩要比女孩更加敏感和脆弱, 甚至在母体中,这种弱势就开始初露端倪。男性胎儿的死亡率和受损伤的机率要比女性胎儿大得多。在成长过程中,男孩会遇到更多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 父母一旦照顾不周,他们就更容  相似文献   

13.
<正>写给你:这是一封没有抬头的信。寄给每个能收到的你。前些时候,网络上掀起女性追求平等的热潮。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法律不是赋予了我们男女平等、人人平等的权利吗,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不平等呢?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了很多的观念:有人认为男孩要勇敢,女孩要淑女;有人认为男孩应该买单,女孩应该学会帮忙做家务……以致男孩长大,却因为从小被教育要勇敢不要哭,遇到问题时却不知如何倾诉进而出  相似文献   

14.
当女孩真好,我喜欢当女孩。一、当女孩可以被人宠着。在学校里,如果男孩与女孩闹别扭了,女孩子一哭,男孩子一般都比较自觉地宣布投降了。即使闹到了老师那儿,老师对女孩子说话,也是比较温柔的,而对男孩子就不同了,会大声地呵斥。在家里,因为  相似文献   

15.
表现1:男孩的一切表现像女孩;女孩的一切表现像男孩问题分析:有的家长或者喜欢女孩,或者看到男婴长得像女孩,就把男孩当女孩来抚养。也有相反的情形,把女孩当男孩抚养的。像这种家长不按儿童的实际性别,而按自己的意愿来抚养孩子,开始还看不出什么问题,有时甚至觉得有趣,然而经过长期的强化,后果就显现出来了,结果造成了孩子的性别认同障碍。性别认同障碍将对儿童的性格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由于他们的行为有异于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往往会受到同伴的歧视嘲笑和周围成年人的压力,从而出现内向、孤独、抑郁等不良性格。一旦这种障碍未能在儿…  相似文献   

16.
董存梅 《幼儿教育》2014,(Z3):79-83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中国和日本的386名幼儿父母作了调查,就幼儿现在以及将来的发展期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对幼儿现在及将来的社会性发展期望方面,日本父母的期望明显高于中国父母的期望,而在对幼儿将来成功的期望方面,中国父母的期望明显高于日本父母的期望。此外在对幼儿的智能发展期望和将来"成为一个有钱人"的期望方面,中日父母对幼儿期望的差异分别受幼儿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另外,不论是中国父母,还是日本父母,对女孩的社会性发展、自理能力发展和将来"成为身心健康的人"的期望均高于对男孩的期望,而对男孩的运动能力发展期望则显示出高于对女孩的期望的倾向。研究者据此提出,中日父母应互相借鉴、互相取长补短,适当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以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父母教育卷入对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研究者的重视,同时,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和机构将提升父母的教育卷入作为教育干预的重要手段,以促进受干预儿童的学业成功和心理发展。识别出可能影响父母教育卷入的因素是有效增强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的关键性环节。本研究探索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男孩和女孩父母教育卷入的相关预测性因素,结果表明,父母受教育水平显著预测男孩和女孩父母的教育卷入水平,女孩父母的工作时间显著负向预测其教育卷入水平。在考虑了独生情况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后,父母心理因素中的父母角色活跃信念、学校效价、感知到的知识技能和感知到的时间精力仍然能够显著预测男孩父母和女孩父母的教育卷入水平。本研究表明,相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心理因素是父母教育卷入更为重要的预测源。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父母的头胎性别、焦虑、孤独心理对其生育二胎意愿的影响,以《二胎意愿调查表》、《UCLA孤独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为调查工具,对分层抽样选取的75名独生子女的父母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在二胎意愿上都稍偏向于不生二胎且头胎性别为男孩时,父母对二胎意愿多持否定态度,而头胎为女孩时,父母多倾向于生二胎。(2)特质焦虑对母亲的二胎意愿有影响,但总的来说,焦虑程度越高,父母对二胎意愿越持否定态度。孤独程度越高,父亲对二胎意愿越持肯定态度。(3)头胎为男孩,父母焦虑程度高,头胎为女孩,父母孤独程度高。(4)父母的状态焦虑分数越高,特质焦虑分数也就越高;母亲的焦虑分数越高,孤独分数也就越高。  相似文献   

19.
鼓励幼儿不分性别去尝试更多的生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性别差异可以分成两个层次。一个是与生俱来的生理性别,是由人的生理结构造成的,无法改变;另一个则是人的社会性别,是由人的后天环境造成的,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而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环境会造成对社会性别的不同理解。长期以来,人们在两性差异的问题上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对不同的性别应扮演的角色也抱有不同的期待。比如认为女孩子要漂亮、温柔、听话、心灵手巧、任劳任怨,是被保护的对象,而男孩子则应当身强体壮、勇敢坚强、有主见、有进攻性等等。这些固定的模式和期待常常在家长  相似文献   

20.
张玲霞 《考试周刊》2010,(32):236-237
性别教育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男孩与女孩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性别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地采用师生交往策略,改革教育模式,实行综合评价。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性别教育.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性别知识,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