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庆华 《兰台世界》2008,(12):11-12
从文件到档案,从对形成机构的证据性价值到对其他利用者的情报性价值,这种价值形态的转换中间涉及到如何对价值进行判断和取舍,也就是如何进行档案鉴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文件到档案,从对形成机构的证据性价值到对其他利用者的情报性价值,这种价值形态的转换中间涉及到如何对价值进行判断和取舍,也就是如何进行档案鉴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你来信对《长城论坛》特别是对“主持人语”给了很高评价,我是很感激的。像你这样的来信我手头就收到不少,这是对《长城论坛》也是对本报其他专栏、专版、专刊的鼓励和鞭策。总政和军报领导历来很关心这个专栏。《长城论坛》2001年被评为全国名专栏.凝聚了许多人的智慧和心血。但我心里很清楚.这个专栏还有不少差距.需要不断改进.以不负广大读者的厚望。  相似文献   

4.
仇壮丽 《兰台世界》2006,(4S):12-14
档案与文物虽然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又有一定的联系。档案不仅仅有“文”(信息),“文”(信息)与承载它的载体(“物”)是密不可分的。文物也不仅仅是物,只有包含“文”的特点的“物”才是文物。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闻周刊》2010,(48):30-33
没有人能真正为365天作结。即便是年底例行的盘点新闻事件、关键词、大人物……在这个个人价值和权利彰显的时代,没有人可以替代你,圈点和思考自己的2010。  相似文献   

6.
阅文琐议     
郁青 《图书馆界》2001,(4):29-32
在对某一事物进行论述时,道德要对它有一正确的认识。对所论述的事物认识不正确的现象,在我国图书馆事业研究等方面普遍存在。力避浮于表面的面面俱到,应着力选取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去深入。  相似文献   

7.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报道,是主观反映客观的产物。新闻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客观存在和大脑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过程。新闻中的“物”是客观事实,是记者的采访对象或观察对象。它是新闻的本源,也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物”是新闻具有说服力的最重要因素。任何新闻都是对客观存在即“物”的报道。从客观事实到新闻,要经历一个中间环节———作者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就是新闻写作的“意”。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不是机械、直观的反映,而是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它是…  相似文献   

8.
档案与文物虽然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又有一定的联系。档案不仅仅有“文”(信息)“,文”(信息)与承载它的载体“(物”)是密不可分的。文物也不仅仅是物,只有包含“文”的特点的“物”才是文物。  相似文献   

9.
谈新闻写作中的『物』『意』『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报道,是主观反映客观的产物。新闻写作作为写作的一种形式,它是客观存在和大脑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物”到“意”再到“文”的过程。新闻中的“物”是客观事实,是记者的采访对象或观察对象。它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之一。从客观事实到新闻,要经历一个中间环节──作者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工。这一过程就是新闻写作的“意”。人脑反映客观事物,不是机械、直观的反映,而是自觉的、能动的反映,它是指作者从客观世界中得到各种材料后,经过大脑的思考,形成某种思想认识,这是新闻“意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有文方有名     
书写作,有所属,署名本不该成为问题。可是,时下因署名导致的产权纠葛、利益纠纷,常常纠缠不清。在一些小报小刊,署名随意性大,几成泛滥之势。不少有识之士呼吁:署名打假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有一句美学名言,许多人都熟知:“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形容我们的新闻工作,可以说是:新闻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新闻,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怎样发现新闻呢? 经济日报记者许宝健写的通讯《从孟楼到孟楼》至少可以给我们这样一点启示:在对比中可以发观新闻,可以鉴别新闻的价值,还可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俗话说:有比较才能鉴别。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可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不都是火山爆发、飞机失事、火车相撞、油轮沉海那种地动山摇、振聋发聩的事实。有些事实不过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浅草才能没马蹄”;有些则属于“风起于青萍之末”,尚未形成狂飙之  相似文献   

12.
2004年第4期《档案管理》在理论探讨栏目中刊登了王秋平同志的《也谈对档案凭证价值的认识》一文(以下简称王文)。该文通过两个实例对2004年第1期《档案管理》刊登的刘东斌同志所撰《档案利用和档案价值的反思》一文(以下简称刘文)中有关“档案凭证价值的认识”,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3.
争取照片有更多的见报机会张雅心首都各报每天都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少照片,有的报社一天要收到六七十张,但被采用的却是极少数。如何争取照片有更多的见报机会?这里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认识拍摄对象的新闻价值。新闻事实是新闻价值存在的前提。有些摄影记者或通...  相似文献   

1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广东《韶关日报》刊登的《刘治中为国家创汇20万》这条消息之所以受到新华社的“厚爱”,向全国播发,就因为小山有“仙”。消息连标点只有311字,在写作上也没有出奇之处,但内涵丰富、深刻,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它宣扬了农村个体户的先进典型;用事实说明了国家的政策是富民政策;向一些“亏损企业”提出了问题,用个体  相似文献   

15.
常常看到在不少报纸寸土寸金的版面上,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照片占据了重要位置.在强调照片作用的前提下,对图片可读性必须有客观的认识,只有价值判断准确,新闻照片才能真正起到传播信息、提高可读性和实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套用刘禺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句,是否可说“新闻不在小,有味则灵”。谓予不信,试举一、二例见之。比如,光明日报5月31日二版配合六一儿童节宣传,抓到一则很有味的小新闻,题  相似文献   

17.
文件与档案有本质区别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档案学何嘉荪教授在《从世界范围研究件与档案的本质区别》一中认为,“书处理完毕”、“历史性”、“原始性”、“具有保存价值”、“发挥作用是否相同”等都不是件与档案的本质区别,只有“档案是人们按一定规律特地保存起来的件”才是两之间的本质区别,笔认为,件与档案有本质区别的认识是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标准像”是美国著名画家斯图亚特早年画的,它几乎张挂于美国的千家万户。斯图亚特一生中画过许多华盛顿的肖像,其中他最满意的一幅是在一块画布上只画了华盛顿的一个头的作品。有人挑剔地指出为什么不画全衣服,斯图亚特回答道“:人的价值不在衣着上。”人的价值不在衣着上  相似文献   

19.
根据"物-意-文"双重转化理论,新闻采写的真实性是对客观事实认识正确性与认知结果表述准确性的统一.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把握就是化解"物-意-文"双重转换中的认知矛盾与表达矛盾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科技档案价值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琦 《四川档案》2002,(2):16-18
该主要就当前人们对科技档案价值的几种认识误区进行了辨析,并对科学地认识科技档案的价值进行了阐述,旨在更好地开发科技档案,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