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建立区域碳交易市场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掌握国际环境谈判主动权的有效途径和当务之急。本研究在分析国际国内碳交易市场的基础上,认为建立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必须先建立区域性碳市场;借鉴重庆市"地票"模式的成功案例,创新性地提出了"碳票"为主的碳交易模式;通过碳汇、碳源评价,摸清市场基础,创新设计重庆碳交易机制和管理监督机制;在政策的规范指导下,推行区域碳票示范交易试点,逐步推向规范化的市场交易,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推广;最后基于市场设计,提出针对性的配套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碳交易是为凝聚气候治理集体行动的经济机制。《巴黎协定》创建了新碳交易机制,但减缓成果内涵不清,转让条件不明,国际转让机制与新核证机制关系暧昧,且核证机制的基线模式因缔约方争议而悬置,新碳交易机制形态与结构不确定性诸多。但从《巴黎协定》规范与缔约方争议中亦可推知新碳交易机制的新趋向。国际排放权的法律基础不存、减缓成果多元化与生成的去中心化,决定了国际排放交易机制的消亡。"部门核证机制"备受缔约方推崇,核证机制初显模式异变。新趋向下,中国肩负争取碳交易经济利益的压力,面临着碳市场连接的风险与机遇,以及部门核证机制的制度挑战。中国应在稳健有序的碳交易秩序建设中,逐步摸索碳市场连接。  相似文献   

3.
碳交易如何影响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指标的绿色低碳发展,需进行实证检验。基于2005—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评估碳交易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碳交易促进了试点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在经过安慰剂、PSM-DID、剔除用能权交易试点样本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碳交易实施对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具有正向影响,绿色能源消费占比增加、高技术产业结构提升与技术进步是碳交易提高试点地区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主要机制。构建连续DID模型,研究碳交易规模对绿色低碳发展的影响,发现碳交易规模扩大对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具有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碳交易助力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区域碳市场及全国统一碳市场的进一步扩容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张晗  孟佶贤 《资源科学》2022,44(9):1759-177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经济手段。为系统性探究碳市场的碳减排机制,本文聚焦于“两省五市”试点碳市场的政策差异性,利用2014—2020年市级数据,分别从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视角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①就碳市场的激励机制而言,碳定价水平是影响碳市场碳减排效应的核心要素,碳市场的交易活动总体而言则没有显著影响;②然而,碳市场的交易活动对碳减排具有碳价格的门槛效应,当碳价达到一定水平后,碳价才会通过碳交易对碳减排发挥显著作用;③就碳市场的约束机制而言,约束性政策主要集中在碳市场的非交易环节,其中配额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显著,而监督、报告、核查政策(MRV)和惩罚政策尚未显现出对于碳减排的约束力。因此,为充分发挥碳市场的碳减排效应,建议引导碳市场形成能够反应碳减排成本的碳定价水平、尽快建立碳市场的最低限价制度、采取相对严格的碳配额核定方法等约束性政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约束,探讨不同碳交易政策工具对减污降碳效果的影响,为实现区域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2003—2021年30个省份的数据,以CO2和SO2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采用双向固定效应的双重差分模型,分析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碳市场政策工具的减污降碳作用。【结果】(1)碳交易政策能够显著地降低碳污排放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产生减污降碳效果,并且逐渐趋向于“高水平耦合与优质协调”的协同关系。(2)异质性的结果表明碳交易政策对北京、上海、广东的碳污排放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影响大于天津、湖北、重庆、福建,并且对碳排放相对较低地区碳污耦合度、协调度的影响更显著,同时碳交易政策的“降碳”效果相对高于“减污”效果。(3)碳交易政策的减污降碳效应主要由碳价格、碳市场活跃度、碳市场规模、惩罚工具通过产业结构效应、能源结构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实现,各项政策工具也具有优化产业结构水平,降低产业间差异的作用,但现阶段无法显著改善能源结构清洁化水平和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结论】因此,应进一步建立...  相似文献   

6.
如何利用市场机制有效减少碳排放,对传统的环境经济学框架带来新的挑战。现有的国外碳交易市场和国内的碳交易试点,都存在各种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为此,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在中科院举办“碳排放交易的理论前沿和实证经验”国际研讨会上,从碳交易市场规则、交易机制效果评估、减排成本、国际碳市场经验总结等多个方面对碳排放交易理论和交易实践进行了专门深入的研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文章对此进行综述,并提出碳排放交易理论方法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碳资产成为继现金资产、实物资产、无形资产之后第四类新型资产,碳资产管理是伴随碳交易发展起来的新型学科。企业是碳排放交易的主体,重点分析了企业碳资产管理中的七个关键因素,提出中国企业现阶段应引入碳资产管理,推行低碳战略,加快低碳产业战略布局,打造企业未来"碳资产管理"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区域碳市场多样性的特点及区域试点碳交易市场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文通过基于Swarm平台的碳交易市场仿真系统,模拟几种初始分配方式下具有不同行业分布特征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从流动性、波动性和有效性三个方面衡量碳市场运行效率。考察碳配额初始分配方式对具有不同行业分布特征的区域碳市场运行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低能耗行业聚集区域采用祖父制分配方式时,流动性较高,波动性稳定,且碳市场达到了弱式有效,为最优的分配方式。在高低能耗行业散布型区域及高能耗行业密集型区域中混合分配方式虽然提升了流动性,但碳市场均未达到弱式有效,则配额分配应考虑向拍卖方式转移,既能推动企业形成高效的生产模式,也有利于形成透明的碳配额市场交易价格,以达到最优的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9.
我国海洋蓝碳交易机制及其制度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  胡锋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3):187-193
通过对蓝碳相关理论一手文献的分析,明确蓝碳交易的研究进展。基于国际国内双重视角,运用归纳分析及学科交叉等方法,研究梳理国际蓝碳议题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蓝碳建设的实践历程,发现既有制度存在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制度推进缓慢、交易各环节的市场监管及环境监管机制尚不健全等现实困境。研究结果表明,建立以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蓝碳交易市场,应当以自然科学原理、陆海统筹等理论为指引,科学控制蓝碳交易配额总量并进行初始化分配,在中央与地方蓝碳专门保护立法统筹推进保障下,通过设立专门的蓝碳基金及保险制度,引入综合性海洋蓝碳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补偿等制度配套,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蓝碳交易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碳交易市场前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通过介绍中国在建立碳交易市场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优势及遇到的问题,探析了中国政府和企业怎样利用CDM机制将中国的环保义务转化为融资和交易产品,特别是通过碳融资探索帮助西部地区脱贫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借助于DSR模型,从城市发展的驱动力和发展状态两个维度,选取碳交易市场建立时考虑的8个指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5~2009年统计数据为样本,基于系统聚类分析,对中国碳交易市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应首先构建跨省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碳交易市场的构建应分层逐步推进,建立代表性省份对应的碳交易先行区;火力发电应作为中国碳交易的先行行业。  相似文献   

12.
    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目前关于碳交易机制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的分析缺乏微观企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2009—2016年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专利数据,以2013年末在7个省市开展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三重差分的估计方法,通过对比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前后、试点省市相对于非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相对于低污染行业的企业绿色专利申请占比的变化情况,探究碳交易机制政策对企业绿色创新活动的影响,并进行了一系列异质性讨论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相对于非试点省市和试点省市的低污染行业,碳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提高试点省市高污染行业的企业的绿色专利申请比例。(2)相比于发明类绿色专利,该政策对绿色专利中的非发明类专利的促进作用更强。(3)相对于国有企业,该政策对试点省市上市公司中非国有企业的绿色创新的激励作用更加显著。此外,本文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增加高污染行业企业的科研人才引进和提高科技研发支出、提高企业资产净利润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企业绿色创新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中国实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提供一定经验支持;为如何实现提质增效、更好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碳市场建立的背景、社会经济影响及其有效运行条件,文章系统分析了与中国碳市场顶层设计密切相关的重大议题,包括中长期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及经济结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能源市场化改革、与其他能源环境政策之间的协同互补等。根据中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及未来改革发展方向,对未来全国碳市场顶层设计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李涛  李昂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3):211-222
以2013年实施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对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实施对企业短期价值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抑制了长期价值;宏观层面上,随着碳市场流动性的提升,该机制的实施对企业短期价值的促进作用增强,对长期价值的消极影响也得到缓解;微观层面上,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对企业短期、长期价值在风险承受能力高的企业中均体现出更加显著的积极影响.研究为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给企业绿色价值提升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碳排放权交易已在多个试点地区实施多年,利用建模分析方法,探讨碳排放权交易对地区工业碳锁定程度的影响。采集中国30个省区市2010—2016年面板数据,计算工业碳锁定系数,依此测算工业碳锁定程度,并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和空间计量-双重差分法(SDID)加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有效减轻本地区工业碳锁定程度,且我国工业碳锁定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碳排放权交易在某一地区的实施,同样可减轻其相邻地区工业碳锁定程度。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内外海洋碳汇交易快速发展,但缺乏对全球多元化的海洋碳汇交易机制全面剖析以及对海洋碳汇交易核心市场要素、运行逻辑、关键环节的研究。为此,在梳理海洋碳汇交易有关概念和理论依据的基础上,立足国内外有关最新进展和经验,探讨我国海洋碳汇交易机制构建思路和对策,试图为我国构建实现“双碳”目标的相关政策体系提供决策参考和智力支持。研究指出海洋碳汇交易市场要素包括政府部门、供给和需求方、交易和信息登记机构、科研单位、第三方认证机构以及利益相关者,推动海洋碳汇交易发展需要将政府和市场的力量结合,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考虑多重效益,畅通“科学研究-方法学研发-项目开发-审定核证-交易结算”的发展路径,构建完备的项目认证机制及多元化交易机制。基于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针对我国海洋碳汇交易目前存在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支撑体系有待健全、财政金融支持和法律保障有待提升、助力减排面临多重争议和风险等主要方面问题,给出建立行动计划、完善法律保障,研究科学方法,加强技术支撑,强化财政支持、创新金融服务等三方面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王勇  王丁玉  陈彦汝 《资源科学》2021,43(12):2503-2513
碳市场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降低碳排放量的有效方式,不同配额分配方式对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影响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中国碳交易市场为例,选取北京、天津、广东、上海、福建和深圳6个碳交易试点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动性比率指标、对数收益率指标、随机游走过程以及双重差分模型,对不同配额分配方式下中国碳交易市场运行的流动性、波动性、有效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论显示:①历史法下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好于基准线法,提高拍卖法在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中的占比也能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②基准线法、历史法和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下碳交易市场的波动性均较小,提高拍卖法在混合配额分配方式中的占比会稍许增大碳交易市场的波动幅度。③混合配额分配方式比单一配额分配方式更有利于提高碳交易市场的信息有效性。④基准线法下的碳交易市场减排效果较好。本文研究结论揭示了不同配额分配方式对碳交易市场运行的影响,对制定更加科学的碳配额分配方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