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南来诗人”,不是一个流派的概念,通常是指从中国内地到香港的作家。这其中有南来后北返的,有南来后成了当地永久居民的,还有的是从东南亚到内地再到香港的。有的早先在内地成名,有的去港后才成名。这些作家中有左翼与右翼之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别。这里不按“主义”也不按意识形态而以时间段先行论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家。  相似文献   

2.
中间代诗人可以称之为“准文化遗民”。酝酿于1980年代、登台于1990年代的中间代诗人,既以反“革命情结”区别于其前的第三代诗人,又以对历史与当下的担当区别于其后的“70后诗人”熏而成为当下诗坛的中间力量。  相似文献   

3.
对“中间代”或“中生代”的命名现象,其实只是这些诗人们“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对1990年代与1980年代的诗学差异尤为敏感,同时也就有对共同性的忽视,这导致了他们对自我存在的焦虑,并进而试图通过对自我命名的方式“标新立异”。然而“中间代”或“中生代”并不能构成一个独立于“第三代诗人”或“新生代”的“代”,他们应属于“新生代”的一部分或一种写作倾向,或者应称为“新生代后期诗人”。  相似文献   

4.
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的意象派诗歌,曾先后几次反弹回中国,对中国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无论是在新诗的开拓胡适、象征派代表李金发和现代派代表戴望舒、卞之琳的作品中,还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九叶派”诗人和80年代的朦胧诗人的作品中,无不隐约地闪现着意象派的影子,同时,自20世纪初,许多诗人开始译介意象派。自80年代起,我国学还就中国诗歌与意象派的相互影响,借鉴以及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人顾城和法国诗人兰波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是神童诗人,拥有同样的传奇人生,同样的短暂生命。本拟对他们的诗学思想、诗歌语言和风格作一简单的比较,并认为:顾城和兰波都要做一个真正的诗人,他们以与众不同的方式追求诗歌的美,创造新的“宇宙语言”,因此他们都为自己祖国的诗歌革命做出了贡献,都是伟大的诗人。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曾经喧嚣一时的朦胧诗渐渐沉淀。其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逐渐定型。其创作风格如跳跃的结构、新奇的意象及关注现实的精神内核等,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在朦胧诗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开始不满于它的停滞及局限,于是决定自行探索,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他们带有强烈实验味道的诗歌。具有迥异于前辈诗人的特征,于是按照这一群体出现的时间,评论界称他们为“第三代诗人”,以区别于建国后第一代带有强烈政治意识形态意味的诗人,如公刘、白桦;区别于第一二代张扬个性但又关注社会的朦胧诗人,如舒婷、北岛。当然,八十年代中期之后的批评与创作一样是多元化的。对这一诗歌流派的称呼也多种多样,如“后新诗潮”、“先锋派”、“新生代”、“崛起后诗群”、“后朦胧诗”等。  相似文献   

7.
一字牵神韵     
我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有的“新诗改罢自长吟”(杜甫):有的“夜学晓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诩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穷人”(杜苟鹤):有的则感叹“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十分强调炼字,他们认为炼字与炼意、炼句一样重要.都是“锤炼文章”的重要环节,是使文章具有精练美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现代”诗人的纯诗追求,曾刻意尝试了“戏剧化”之路。他们利用事物间存在的“悖反”因素,制造“戏剧化”的表现空间;他们用虚拟的“场景”还原事物的本质特征、构筑诗情;他们借助对话、独白、梦境,形成具有强烈戏剧性的诗意的组织。对中国纯诗而言,“戏剧化”实际上体现为一种间离生命经验的操作策略,这是中国纯诗探索将生命经验转化为诗性经验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郭新民的诗集《花开的姿势》(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02)歌唱了爱情、友谊,探索了人生、自然。这些诗篇,有的感情细腻,有的激情奔放,有的热情如火。诗人直抒胸臆,毫无矫饰。这里有愉悦、有狂欢、有悲愁,也有痛苦。他时常品尝“甜蜜与忧伤”;有时感到“难以言状的悲怆”;他有时会  相似文献   

10.
诗人受自己的时代的影响,诗作是自己情感的流露,这两者之间本来并不冲突。然而有的时候人们对于诗人的要求苛刻了些。诗人写自己最深的关切,因为他们必须成就自己能够成就的最好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南宋遗民词人悲剧性的生命体验使他们更易领会道教的义理,加上地域文化的影响,他们与方外之士结友唱和,广泛交流,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从中对道教义理也有了较多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就使道家思想深刻渗透到了遗民词人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他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并体现在词作的思想意蕴中.  相似文献   

12.
文学的地域性特征作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在清代的泰州地区表现得较为明显。在这一地域性文化现象中,家族化的女性诗人群体更为其重要特征之一。全面分析泰州女性诗人群体的家族化特征,有助于对这一文化现象在清代地方文化史和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在90年代以来诗歌"边缘化"加剧的处境之下,在重庆新诗理论界"新诗二次革命"理念、"三大重建"方向的推动下,重庆新诗在艰难跋涉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一大批60年代出生的诗人如李元胜、冉冉、冉仲景、唐力、王顺彬、李尚朝、冬婴等的诗歌创作,以"写作的自觉"(即诗人在诗歌的美学趣味、语言和文体意识等诸方面的自觉)和"自觉的写作"(即在写作之先即已趋向完成的诗人对自我的精神定位与价值确认的写作)而各具特色、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文学中存在城乡比例失调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市场经济、商业化的操作造成了乡土写作在“80后”文学中受冷落的局面。本文从目前唯一有影响力的“农村80后”作者李傻傻入手,具体分析新生代的乡土文学。  相似文献   

15.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诗坛的诗人群体,其主要阵地是<诗创造>与<中国新诗>.但在两家刊物上发表作品的诗人远远超过九位,而最终进入"九叶诗派"的诗人只有九位.在其他诗人中,有一部分可以看成是该诗派的外围诗人.本文根据当时的历史对"九叶诗派"的外围诗人的确认进行了探讨,并对其中一些诗人的诗歌特色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赣州“苏阳”夜话亭,是邑人为纪念宋代名诗人苏东坡和赣州隐士阳孝本倾心夜话而建的;千百年来,屡圮屡建,邑人对苏、阳这两位古代名士的喜爱和崇敬之情始终淡渝;历代名士高流也多有题咏。  相似文献   

17.
"六家词"因王先谦《诗馀偶钞》而得名,湘中六家词有向花间词风回归的趋势,词风柔婉艳冶;又在创作上与常州词派的理论遥相呼应,反映了一定社会内容。同时,六家词在风格上表现出一定的个体差异:或宗北宋,或宗南宋,或南北皆宗,未尽统一。尽管如此,湘中六家词人以其创作实绩促进晚清湖湘词坛的发展,并基本奠定了晚清湖湘词坛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8.
亭子间文化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带有边缘性、激进性和波希米亚气质的青年亚文化.鲁迅认同左翼青年的基本文化精神而成为亭子间文化人的"浪子之王",却又因其"权威"地位而不能摆脱被"浪子"们反抗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高校职业指导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四化":职业指导制度化、全程化、个性化和职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针对这些问题而构建的"四化"职业指导体系在实践中初显成效:第三方调查公司对毕业生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能够满足企业需求,受到企业高度评价;学生创业团队数量有所增加,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有所增进。  相似文献   

20.
"笔记"作为我国古代众多文体之一,以其内容包罗万象而具有较高的史料及文学价值,为历代学者所重视。然而对于笔记的研究,却存在很多歧义,特别是笔记概念的不确定性,给相关学术研究带来很多不便。文章试时笔记文体作一探索性界义,希望对笔记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