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全立波①(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4)复句问题是现代汉语语法学里很值得研究的课题。虽然以汉语语法研究脉络这一大背景来标控或完全支配复句研究的轨迹是目前较多学者支持的一种研究思路,但客观地说并不尽如人意。我们认为:要力图较清晰地反映汉语复句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轨迹,首先我们应当注意到汉语复句理论发展进程中一些影响较大的史实。如:(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直接受到西方语法理论的启迪,汉语复句理论出现了源流。(二)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的“文法革新”,促使了汉语复句理论的深入探讨。其中“包孕句”的归属问题得到了较…  相似文献   

2.
包孕句,在汉语和日语最初都是作为一种复句来加以研究的.后来,汉语研究中取消了“包孕句”,将其归入单句;日语现在大多仍将其作为复句的下位类别来看待.日语包孕句的研究现状大致相当于汉语包孕句研究过程中的“讨论”阶段.其研究忽略了结构形式的不同层面,应将彼此不作句子成分作为复句确立的重要标准.日语包孕句也应归入单句.  相似文献   

3.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不使用关联词,直接组合成复句叫直接组合的复句。早在四十年代,王力在他的《中国语法理论》一书中指出:“首先应该注意的:中国的复句往往是一种意合法……在西洋语言里是一种变态,在中国语言里却是一种常态。”吕叔湘先生在(《中国文法要略》一书中也说:“汉语的语句结构不象西文非处处用关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是汉语复句理论的滥觞之作。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汉语复句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句读"之学和虚词研究的渊源关系。现行汉语复句理论之"名"是借源于西语文法的、而其"实"则是根源于中国传统"语法"观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一些重要的语法论著都受到西方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深刻影响。本文论述从40年代的《中国文法要略》、《中国现代语法》、《汉语语法论》到90年代的《核心推导语法》、《现代汉语复句新解》的近20部语法论著以及一些重要论文所受到的影响及结合汉语实际研究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汉语单句复句的区分问题,语言学界历来存在着分歧,它一直是语法教学的难题之一。一九五七年,《中国语文》曾开展过讨论,大家提出了一些区分标准,分析了一些特殊句型,最后也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没有解决问题。可见给单句复句划界的确是“叫人挠头的问题”(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我们认为,无论从理论上或者实践上说,都有必要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零 引言 在上半个世纪出版的代表性语法论著中,《中国文法要略》以独树一帜的研究方法和结构体系显示了它在汉语语法研究史上的特殊地位。因此,在此书出版数十年后,当代语法学界仍认为“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文法要略》尤其能够引起我们的兴趣”。① 广泛运用转换(变换)方法来研究汉语语法,是吕叔湘先生的首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四册语法知识短文《二重复句》第一道练习题为“辨析和区分一般复句和二重复句”,其第5小题是: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发现,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这样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会经常遇到的.《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册第212页对该道语法题作了这样的辨析: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发现,| 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这样的话,只要对报刊 (转折)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会经常遇到的. (假设)《教师教学用书》的这一辨析,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一、“那是会经常遇到的”一句与前句的关系究竟是假设还是条件?二、“可是……经常遇到的”这一部分究属复句还是单句?本文就此提出质疑,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一、是“假设”关系,还是条件关系?我们认为,“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会经常遇到的”应当是一个条件关系而非“假设”关系的复句.一般的语法教本书上都说到“只要……就”是条件关系,例如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短文《复句》等,但对“只要……那么”表示什么关系则不见提及.又因为“那么”是常常跟“如果”配对使用而表示  相似文献   

9.
读了《合肥师范学院学报》1963年第四期谢芳庆先生的《汉语包孕句问题管见》一文后,我们认为作者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对读者很有启示和帮助。比如作者对包孕句的特点及其归类,谈得是比较细致和全面的。然而在谢先生的文章里也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愿意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希望能得到谢先生和语法专家们的指教。本来,关于现代汉语包孕句的问题,前几年在语法界是有过争论的。单就名称而言,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没有使用“单句”、“复句”术语来区分句子,因为它所参照和模仿的西方语法学中没有这样的术语。“单句”、“复句”是中国语法学者在《马氏文通》之后借鉴西方语法理论、结合汉语实际创造出来的句法术语。《马氏文通》为“单句”、“复句”术语的提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马氏文通》没有使用“单句”、“复句”术语来区分句子 ,因为它所参照和模仿的西方语法学中没有这样的术语。“单句”、“复句”是中国语法学者在《马氏文通》之后借鉴西方语法理论、结合汉语实际创造出来的句法术语。《马氏文通》为“单句”、“复句”术语的提出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中的“意动用法”,自从作为一条语法法则提出后,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且一直沿用至今。首先摆出“意动”的是陈承泽先生(《国文法草创》)。以后的语法学者大多沿用他的说法,如杨树达的《高等国文法》、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王力的《汉语史稿》等。不过,他们在意义关系上比陈氏说得更周详、更具有“法则”化。  相似文献   

13.
汉语句子的主语承前省略,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形式大都出现于复句的第二分句及其以后的分句中,除后一分句的主语承前一分句的主语省略是常例外,在不妨碍理解、不引起误会的前提下,只要前一分句的某些成分(如宾语、定语、兼语及主谓词组的主语等)与后边分句的主语同形,就可以在后一个或几个分句中构成主语承前省略。但是,单句或复句的第一分句中,是否也可以构成主语承前省略?过去没有人对此进行专门论述。前几年在语言工作者中发生的“贵宾们所到之处……”句有无语病之争,以及早些年关于“当梅兰芳到达兰州时,受到了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句是否病句的问题(分别见《中国语文》1978年第一、三期及《中国语文》杂志社1959年编《语文短评选辑》),就属这一性质,只是一般没有从这个角度提出问题罢了。其实,单句或复句的第一分句的主语,在本句中承前省略,也是一种屡见的语法现  相似文献   

14.
汉语语法自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法著作《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迄今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其间,汉语语法研究大致经历了由模仿西洋语法,到挖掘汉语语法特点、探索汉语语法规律、缔造汉语语法体系的阶段。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王力先生的《中国语法学的发展》,徐通锵、叶蜚声的《“五四”以来汉语语法研究评述》都是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和总结。目前,语法学家们仍在脚踏实地地探索着。但在研究中,大家普遍感到难以深入下去。这里我想按照陈望道先生在《中国文法革新论丛·序》中的精辟见解就语法研究的新途径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体会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马氏文通》句读论中顿、读、句这三个语法单位。提出“顿”不是一级语法单位,“读”中的矛盾是因为没有把传统的东西和外来的东西统一起来,《文通》不立复句自有其根据和合理性。文章认为马氏的析句法是比较科学的,对西方语法体系的模仿反映了作者头脑中的语法思想。  相似文献   

16.
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则,我们学习汉语语法,掌握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用理论指导汉语学习的实践,就会使我们在学习中不犯或少犯汉语表达上的错误。现代汉语语法学习中,紧缩句同单句(连动句)的区别、与复句的区别是一个难点,鉴于此,本文主要阐述紧缩句与单句、在语气上单句和复句、紧缩句与复句、单句和复句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汉语知识短文《复句的扩展——多重复句》在介绍多重复句的分析方法时,举了如下一例: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目的)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并列)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笔者认为,教材对这个句子的分析是不妥的。这个句子不是由三个分句构成的多重复句,是一个只有两个分句的一般复句。“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这个介宾短语是后边两个分句共用的。状语。《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2.8介词]条中明确规定,“为了”是表示“目的”意义的介词。“为了”可以直接用在名  相似文献   

18.
句型的分析在句法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进行句法分析时,首先要弄清一个句子的类型,指出它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要指出是双部句,还是单部句,并进行句子成分的分析。是复句,要指出有多少分句,有几个层次,并分析各分句间意义的关系。把句子划分成单句和复句两大类型,虽早已为语法学界所公认;但由于单句和复句的界限问题较复杂,涉及的面较广,所以在单句、复句的定义、范围、分类标准和具体归类等问题上,各种语法著作的意见往往不一致。中学汉语课本炙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关于单句和复  相似文献   

19.
1992年高语试题第一大题第4小题,“没有语病”的一句,答案是A:“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笔者认为,答案句第二分句宾语是一复句,关联词语“由于”搁放位置欠妥,答案“标准”有待商榷。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里认为,使用“由于”易犯毛病同其位置“有时也有关系”。(P107)张涤华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阐述更为明确:“由于”等关联词语,“摆在复句中偏句主语的前头或后头,复句的结构和意义都不一样”,其所处位置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几个分句主语相同,它们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代,上海语文学界在陈望道的主持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法革新讨论,一反《马氏文通》以来机械模仿之风。这场讨论历时四年多时间(1938-1942),针对如何划分词类、文法研究的对象、汉语文法的特点、文法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等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各路同仁意见渐趋统一,讨论取得丰硕的成果。尤以陈望道的“功能”学说的创立为其终极,对后来的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功能”学说的创立用陈望道的话来说是,“根据中国文法事实,借鉴外来新知,参照前人成就,以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①。也就是他一贯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