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高中《物理》(试验修订本·必修 )第一册涉及到了变力对时间和变力对位移的两种平均值 ,其定义如下 :在 t1到 t2 时间内 ,变力 F对时间的平均值为 Ft=1t2 - t1∫t2t1F . dt,  结合动量定理有Ft=1t2 - t1(mv2 - mv1) . 1在 s1到 s2 位移内 (直线运动 ) ,变力 F对位移的平均值为 Fs=1s2 - s1∫s2s1F . ds,  结合动能定理有Fs=1s2 - s1(12 mv2 2 - 12 mv12 ) . 2从上述两种平均力的定义可见 ,它们是根据力对时间和空间的两种不同的累积效应引入的 ,它不仅是数学的定义 ,而且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即在一定时间内 Ft与真实力具有相等的冲量…  相似文献   

2.
求解变力做功的方法很多,下面是几种较为常见的方法.一、用公式W=Fscosθ求解若变力F的方向不变且大小与位移关系呈线性变化,可将变力等效为平均作用力F,F=(Fmin+Fmax)/2,再利用W=Fscosθ计算变力做功.例1某人用竖直向上的力缓慢提起长为l、质量为m置于地面的铁链,求将铁链从开始提起到刚提离地面时提力所做的功.解析铁链被提升的过程中所受提力F的方向不变,大小从O逐渐均匀地增大到mg,这一过程中平均提力F=(0+mg)=mg/2,铁链在提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例1如图1所示,在t= 0时刻,质量m=2kg的物体在水平面上以v0=20m/s的初速度向左运动,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知物体还受到一水平方向的拉力F的作用,若选水平向右的方向为正方向,力F的大小与时间t之间的关系为F= 8+2t(N),式中t的单位是s.则该物体在1s末和3s末的加速度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而不符合代数运算法则.如何使刚上高一的学生相信这一点,做好演示实验是关键.课本上关于这个实验是用橡皮条和钩码来完成, 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为便于演示和作图方便,这个实验的分力F_1和 F_2与合力 F 应为整数,如课本插图中 F_1=3,F_2=4,F=5,这样一来,F_1与 F_2间夹角,及F_1、F_2跟 F 的夹角只能是特定的值.要做好演示,课前必须反复实  相似文献   

5.
力F和力的作用时间t的乘积Ft称为力的冲量.当外力变化时,冲量不能直接由定义式I=Ft计算,这时冲量的求解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平均值法例1 物体受到一随时间变化的外力作用,外力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 F=(10 5t)N,则该力在前2 s内的冲量为____.  相似文献   

6.
构造一元二次方程既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方法,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怎样构造一元二次方程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下列十种方法. 一、运用根的定义构造一元二次方程例1 (1999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设实数s、t分别满足19s2+99s+1=0,t2+99t+19=0,并且st≠1,求(st+4s+1)/t的值.  相似文献   

7.
电磁感应中的一个重要推论——安培力的冲量公式F△t=BLI△t=BLq=BL(△Φ)/R感应电流通过直导线时,直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当导线与磁场垂直时,安培力的大小为F=BLI.在时间△t内安培力的冲量 F△t=BH△t=BLq=BL△Φ/R,式中 q 是通过导体截面的电量.利用该公式  相似文献   

8.
1.一段导线在0℃时的电阻为2欧,温度每增加1℃,电阻增加0.008欧,那么电阻R(欧)表示为温度t(℃)的函数关系式为( )(A)R=0.008t. (B)R=2 0.008t.(C)R=2.008t. (D)R=2t 0.008.2.已知力F所做的功是15焦,则力F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图象大致是( )  相似文献   

9.
<正>在二次函数中有一类问题,可以利用平行于y轴的直线被二次函数与一次函数所截线段长度来求解的问题.在求线段最值,三角形,四边形的面积最值,线段与线段的数量关系等方面有着广泛的运用.例1(2012年株洲中考题)如图1,一次函数y=-12x+2分别交y轴、x轴于A、B两点,抛物线y=-x2+bx+c过A、B两点.(1)求这个抛物线的解析式;(2)作垂直x轴的直线x=t,在第一象限交直线AB于点M,交这个抛物线于点N.求当t取何值时,MN有最大值?最大值是多少?  相似文献   

10.
一、单选题1.物体在一恒力F_0的作用下匀速直线运动,从某一时刻(令此时t=0)开始.在F_0的相反方向施加另一变力F,F的大小变化规律如图所示,则在0—t_0时间内物体速度变化情况可能的是( )  相似文献   

11.
应用公式W=Fscosθ计算力F所做功的条件是:在发生位移s的过程中,力F必须是大小、方向均不发生变化的恒力.在实际情况中,需要计算变力、未知力做功的情况比比皆足.下面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求解,向同学们介绍一些计算变力与未知力(也适用于恒力)做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竞赛的一个重要内容 .巧妙地依据题目的特点构造一元二次方程 ,再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知识解题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 ,在竞赛中有广泛的应用 ,常能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下面举例说明 .1 求值例 1 设实数 s,t分别满足 1 9s2 + 99s+1 =0 ,t2 + 99t+ 1 9=0 ,并且 st≠ 1 ,求st+ 4 s+ 1t 的值 .解 ∵s≠ 0 ,∴ 1 9s2 + 99s+ 1 =0可变形为 ( 1s) 2 + 99( 1s) + 1 9=0 ,又∵ t2 + 99t+ 1 9=0 ,st≠ 1 ,∴ 1s,t是方程 x2 + 99x+ 1 9=0的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 1s+ t=- 99,1s· t=1 9,即 st+ 1 =- 99s,t=1 9s.∴ st+ 4 s…  相似文献   

13.
一元二次方程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竞赛中也常见到与此相关的问题。它们在解法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可以通过构造一个辅助的一元二次方程,借助方程的有关性质来解决。 利用根的定义构造方程 例1 设实数s,t分别满足19s~2+99s+1=0,t~2+99t+19=0,且st≠1,求(st+4s+1)/t的值。 (1999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题) 分析 由题设,知t≠0。故由t~2+99t+19=0,得19(1/t)~2+99(1/t)+1=0。于是由根的定义  相似文献   

14.
[实验目的]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时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实验原理]由共点力的平衡条件知,当三个共点力平衡时,任意二力的合力一定是第三个力的平衡力.根据此原理,如使F_1和F_2的合力作用效果与F′的作用效果相同(都使橡皮条伸长到同一位置),则F_1和F_2的合力与F′等大同向.实验时,由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F_1和F_2的合力F的图示,再作出F′的图示,比较F、F′是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相似文献   

15.
正交分解法是高中物理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方法.所谓正交分解,就是将力沿着两个相互垂直的x轴、y轴分解,分解之后x轴上的合力Fx=F1x+F2x+F3x+…,y轴上的合力Fy=F1y+F2y+F3y+….这样做的优点是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建立坐标系时,应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尽量不分解未知力或少分解未知力.在一些问题中,灵活选取坐标  相似文献   

16.
1.以一次函数为背景例1设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且当x≥0时,f(x)=x~2,若对任意的x∈[t,t+ 2],不等式f(x+t)≥2f(x)恒成立,则实数t的取值范围是( )  相似文献   

17.
题目水平地面上有一质量为m=4kg的物体,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物体从静止开始受如图1所示水平力F作用.试求物体在第15s时的动能.(取g=10m/s2)错解: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两个力作用,其中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μmg=4(N),对应在时间t=15s内的冲量为If=-ft=-60(N·S).而水平力F在t=15s内的冲量为IF=5×5-3×5+15×5=85(N·S).则由动量定理IF+If=mv-0以及动能EK=21mv2,可得物体在t=15s时的动能为EK=78.125J.分析:上述解答未对物体的运动过程作细致考察,便认定物体在t=15s时间内一直受到滑动摩擦力f的作用,这一点是缺少依据的,实…  相似文献   

18.
在中考试题中 ,常常遇到比较类试题的求解 ,这类试题大多并不要求考生定量计算 ,而只需定性地比较大小 ,解这类问题往往可以利用函数图像的直观性来判断 .1 一次函数求解法1 .1 依据一次函数常数项为零时的表达式为y =kx ,式中y、x为变量 ,k为常数 ,即表示直线倾角的正切值———斜率 .1 .2 应用在初中物理中 ,有一些物理量如密度、比热、燃烧值、电阻等 ,它们表示物质 (或物体 )的属性 ,通常情况下 ,它们是常量 .如密度定义式 ρ =mV,比热定义式c =QmΔt等都可以变形为正比例函数 .而对于公式G =ρgV、p =ρgh、F浮 =ρ液 gV排 及p =…  相似文献   

19.
抛物线上有关存在相异两点关于某直线(或某点)对称求参数范围的问题,一般都是利用构造判别式大于0(Δ>0)或利用对称中点M(x0,y0)位于抛物线焦点所在范围内构造y20与2p x0不等式进行求解.本文给出利用均值不等式解决此类型问题的一种新方法,其特点是思路明快,解法简捷.例已知抛物线C:y2=4x与直线l:y=2x+m,若C上总存在相异两点P、Q关于直线l对称,求m的取值范围.解设P(t2,2t),Q(s2,2s)(t≠s),则kpq·kl=-1且PQ的中点M∈l,所以2s-2ts2-t2·2=-1,2t+2s2=2·t2+2s2+m.即s+t=-4,s2+t2=-m-4.所以s2+t2=-m-4,2st=20+m.因为s2+t2>2st(s≠t),所以-m…  相似文献   

20.
关于泛函P(x,t,u,uк)=|▽u|2+2Z(t)F(u)的极大值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讨论了拟线性抛物型方程β1(u)=△u+f(u) ΩQ×(0,T)内含有梯度的泛函P(x,t,u,uк)=|▽u|2+2Z(t)F(u)在第一边值问题中满足极大值原理的条件:F(u)={1f(s)ds,Ω(∩)R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