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高校内部专业评估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专业评估要素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大类。通过构建“本科专业状态监测评价”体系,能够实现专业状态监测、水平评价和导向激励三项评估功能。  相似文献   

2.
“教师评价”与“教师评价制度”是长期以来被人们混淆的两个概念,本文尝试对教师评价制度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区分,并对教师评价制度体系进行建构,以期人们能正确理解教师评价制度和充分发挥教师评价制度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里,“评价”一直被解读为“测试”,事实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与测试相比,“评价”的含义更广,综合性更强,或者说,测试只是评价的一种形式。对于初中英语发展性评价的探  相似文献   

4.
关于城市文化软实力的评价体系,目前出现的版本比较多,对武汉的文化软实力评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也可以让武汉与其他城市的文化软实力进行横向比较时做参考。构建武汉自己的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更可以为武汉文化软实力的自身发展提供纵向参考。武汉城市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从经济、文化、社会3个维度,13个层次,26项指标作出评价。通过量化统计,有利于掌握武汉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市域可持续发展概念、市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采用模糊聚类方法对四川城市 (1 999)市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将四川城市分成了 7类 ,反映了四川城市市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显著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学业评价内容的研究目前存在概念不清、大众对其内容“多元化”存在误解、学业评价内容体系尚待建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明确“教学目标”与“学习结果”概念的异同,厘清“学习结果”与“学业评价内容”之间的关系,准确界定“学业评价内容”概念,进一步构建学业评价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7.
人们一谈到“评价工具”,通常总是会想到测试。不错,测试是一种评价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在将近七年的探索中不仅提出了“质性评价”的概念,而且着力开发了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并引入了相应的评价工具。教育田野观察就是此类方法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评价。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专门概念或术语,“教育评价”是由美国人拉尔夫·泰勒在著名的“八年研究”(1933—1940)中首先使用的。笔者现就“目标模式”“CIPP系统评价”“第四代教育评价”几种典型评价模式作一简单的介绍,并藉此谈一些自己对“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发展”是一个当前广泛应用的概念,在普通教育领域所论及的“发展”中,其内涵就具有指向普通教育的特定含义。我们把这种以实现评价的综合功能为目的的评价称为“发展性评价”,并把评价的综合功能称为“发展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师的重要作用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可替代性,“教学是一门艺术”也受到普遍的认可,人们对教师的期望越来越高,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角色,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评价的基本含义:“大”学生评价,是与传统意义上片面性学生评价相对,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纵横交错的综合性评价。这个概念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①“大”学生评价与传统意义上学生评价间的相互关系:“大”学生评价秉承了传统意义上学生评价的优点,旨在克服传统意义学生评价的缺陷——片面性地评价学生。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评价是继承的关系,更是一种克服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研究文化软实力无法回避对西方语境下软实力概念的探究.西方语境中软实力概念经历了正式提出、在实践中遭遇困境和理论上进一步丰富、软实力概念成熟三个阶段.西方语境下的软实力概念本质上是发达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手段.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传承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理解,必须对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价值做出正确的阐释和实践引导.  相似文献   

12.
今日之世界,软实力建设不可或缺。国家富强、企业利润最大化、个体进步均离不开自身卓有成效的软实力建设.在当下的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为此,软实力建设须在科学发展观的导引下进行.  相似文献   

13.
孔子学院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文化软实力这一重要概念。孔子学院所蕴含的文化软实力功能也日益明显。充分地发挥孔子学院的软实力功能将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4.
白丽娟  李亚平 《唐山学院学报》2015,28(5):95-98, 108
分析了"软实力"概念的含义;指出品牌培育是学术期刊提升"软实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列举《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许昌学院学报》《黄山学院学报》三家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的成功案例,阐明包括地方高校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通过特色栏目建设打造品牌,提升"软实力"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大学软实力是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是大学办学的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对于大学本身来说就是一种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吸引力、影响力、文化力、制度力、公关力和组织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软实力是大学精神、办学传统、办学理念、教学管理制度和校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包含了文化力、政治力、精神力、制度力等方面。软实力是一流高职学院发展的内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增强软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突出重围,谋得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玲 《海外英语》2011,(8):380-383
The term "soft power" is coined by a noted American scholar Joseph Nye. It means a nation’s ability to get others to do what it wants without either coercive military or economic pressures, or material inducements. It is the attractiveness and seduction, the resources of which include culture, values, political ideas and policies. During the past two decades, the soft power concept has gained widespread acceptance and usage. In a global information age and in a multi-polarized world, the US government has all along attached much importance to the exercise of soft power in foreign policies. It goes to great lengths to advance its universal culture and values, promote public diplomacy, and shape the world order by helping establish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norms. The US government draws on the resources of soft power to improve the national image and thus promote its popularity across the world with a view to serving the national interests. The idea of soft power improves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power, enriches the practice of the US diplomacy. However, we shouldn’t fail to see that it is based on US superiority with the ultimate goal of achieving US hegemony. But still we can learn something from the concept and introduce it into our policies.  相似文献   

18.
基于软实力角度,将北京与天津、深圳、上海的物流业,进行物流市场规模、行政管理、社会化及信息化程度、发展特点趋势、从业人员总体素质、服务理念及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对比分析.通过这种软实力的对比分析,从而提出有关北京物流业软实力的发展特点、发展优势以及今后如何提升北京物流业软实力等方面的发展策略思考.  相似文献   

19.
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扩充和发展国家文化的影响力的重要选择,但是,出自西方政坛学者的这一概念与我们的"国家文化"之间是否存在需要辨别的差异,我们今天急于完善国家文化的努力是否存在若干需要反思甚至警惕的内容,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迫切目标究竟是什么,这都需要我们更冷静地思考。今天,我们更需要关注"软实力"讨论中被忽略的一系列"硬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