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至俄国十月革命,中国人主要通过中国留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以后至中共成立, 中国留日学生仍是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的主媒介。中国留日学生主要借助翻译出版,创办报刊、杂志、宣传日本马克思主义者所了解的社会主义,并运用带有日式色彩的社会主义分析问题进行思想论战。中共成立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成为运动,传播到此结束。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初至俄国十月革命,中国人主要通过中国留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以后至中共成立,中国留日学生仍是社会主义传入中国的主媒介.中国留日学生主要借助翻译出版,创办报刊、杂志、宣传日本马克思主义者所了解的社会主义,并运用带有日式色彩的社会主义分析问题进行思想论战.中共成立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成为运动,传播到此结束.  相似文献   

3.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和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及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学习中要理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脉络,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不断实践和完善的过程。具体地分析巴黎公社革命措施,认识巴黎公社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理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了解苏联经历过的成就与挫折,深刻认识其经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学说传入中国并推动其中国化的主体产生是马克思主义初步中国化的前提。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积极传播者。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此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愈益结合,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而顺应时代潮流的陈独秀则是这个伟大政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共成立之后,陈独秀又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初步中国化的重要代表。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得出的新结论,给中国共产党的成立铺奠了最初的基石.他在同时代人中最早认识到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及其对祖国命运的现实指导意义.中国人民正是从李大钊对十月革命的歌颂、宣传中看到了自己民族解放的新希望.而中共的诞生,则是对由十月革命发端的新的世界革命潮流的最直接的回音;他对中国革命问题所作的多方面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思想上高度重视建党工作,他站在中国革命有所附托的高度提出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主张,并成为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6.
从1918年至1926年的大正中后期,日本政府支持成立日华学会,颁布改善中国留日学生待遇的系列法案,退还部分庚款建立中国留日学生学费补给制度等,一改此前相对冷漠的留日学生政策.其原因主要来自中国留日学生日益剧烈的反日斗争和欧美各国争夺中国留学生教育权的国际压力,以及本国各界人士要求反省和改进中国留日学生政策的呼吁与建议.因此,这些被动的改善政策虽在客观上为中国留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方便,但并未改变日本政府通过留日学生培养中日亲善意识和亲日分子以配合侵华扩张政策的主观目的,所以具有明显的功利性、选择性、象征性和国际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苏州大学成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为推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宣传,苏州大学于去年底成立了苏州大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除校内有关教研人员外,研究中心还聘请了中共苏州市委副秘书长、市体改委...  相似文献   

8.
归国留美学生与留日学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骨干,由于留学国度不同,他们政治见解上也有较大差异:留美留日学生都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但在中国振兴道路的选择上,留美学生重视实业救国,留日学生重视社会革命;在政治思想上,留美学生信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留日学生信仰社会主义;在对留学国的态度上,留美学生多对美采取亲和态度,留日学生则有强烈的反日情绪。这种差异,与清政府的留学政策,留学国对学生的政策以及留学生留学际遇差异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战后初期,千余名中国留学生滞留日本求学深造。民国政府对留日学生政治上不信任、生活上不救济,致使学生沦为"胜利的弃儿",对留日学生而言,现实中的距离感与抗战胜利带来对民国政府的亲近感同在。随着中国共产党民族解放事业的推进,自二二八事件起留日学生开始批判民国政府。新中国成立,绝大多数留日学生转向支持中国共产党、新中国。  相似文献   

10.
华亚飞 《考试周刊》2011,(51):168-168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或多或少总有一些疑问。在《俄国十月革命》(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这一课的教学中有以下疑问:十月革命与二月革命的关系;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与十月革命的关系;十月革命与新中国的成立相比。针对教学中产生的这些问题,作者认为有必要引导学生了解清楚,才能更有利于获取新知识。  相似文献   

11.
留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唐朝时期日本向中国派了大批留学生,使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飘洋至日,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初年,两万多中国留日学生则从日本引进了许多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演变。留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构成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留日学生引进日  相似文献   

12.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9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件大事相继发生,存在着必然联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干部上的准备;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把中国引向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实现了五四运动先驱者的理想。历史上的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今天应当用五四精神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  相似文献   

13.
苏维埃是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创举,经过十月革命的传播传到中国.中共根据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提出在中国建立苏维埃.  相似文献   

14.
赵彦 《华章》2010,(26)
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而令人瞩目;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又因苏东国家的剧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生机而发人深思.正确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进程的启示,深入探讨21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是我们面临的一项历史性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回顾中俄两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总结出一些有用的经验和启示,科学展望社会主义的未来,更加坚定地树立社会主义必胜信念和决心.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的共产主义小组,按照国内目前通行的说法共有8个,即上海、北京、湖南、湖北、广东、山东、日本和法国的小组。但根据苏联史学界披露的资料,应当还有旅俄中国共产主义小组。旅俄中国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于1918—1920年间,其成员主要是十月革命前后到俄国做工的中国工人。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俄共(布)的领导下,首先建立了中国工人联盟,进而在联盟中成立了党的组织。因为工人联盟分布在苏俄各地,所以党组织各地也都有,主要是在  相似文献   

16.
穆公 《新高考》2005,(11):30-34
[学法点津] 1.本专题的主题内容是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五大召开的50余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具体包括:(1)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4)“文化大革命”的失误;(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其中重点: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共在各个时期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难点:如何认识三大改造完成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探索历程;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成功与失误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的结合是工人阶级政党产生的基本条件。在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则从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理论等多方面为建党作了准备,这在中国以往是不曾有过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努力学习和探索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学生留学日本始于1896年,此后至1928年的三十年间,东渡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学成归国后投身于各个领域,特别对浙江教育领域作出了新的建设与革新,推动了浙江乃至当时中国的教育改革,加快了浙江教育近代化的步伐。留日学生对浙江近代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及教育场所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相关著作中的代表性论述为线索,进一步考察自十月革命后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先进分子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以及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先行。这主要表现在:孙中山是最早在中国宣传社会主义的先进人物,他终生向往和追求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提出用社会主义来赶超西方的资本主义;他最先欢迎和支持俄国的十月革命,提出“以俄为师”,走俄国式革命道路,改组国民党,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孙中山还对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道路与方法作了最初的探索。重新评价孙中山对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对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