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参考》已经出版十周年了。十年来,由于编辑部同志的辛勤耕耘和作者们的关怀投稿,使刊物内容日见丰富,参考价值也日益加重,已成为出版工作者的一份重要参考读物。《出版参考》已由初创时的面貌,走向更加成熟。我作为刊物的一个忠实读者,要向编辑部的同志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祝贺。 《出版参考》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一些方面。  相似文献   

2.
正如果你的出版生涯中没有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果你在做了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出版工作后,还没有遇到令你或激动,或悲愤,或爽朗,或郁闷的作者和作品,那肯定是相当苦逼的,至少很遗憾。我不能牛气哄哄地说我做了12年图书出版,经手的或者出版的都是优秀作品。为此,我常很苦闷。但这一次,我清晰而响亮地对你说:策划编辑《无极之路》《永不失望》,改变了我心灵的朝向!它注定将以一段激情满怀的岁月嵌入我生命的历程中。  相似文献   

3.
各具慧眼     
新年伊始,一些报刊都愿意评出上一年的几大新闻,以飨读者。这是好事,有助于读者重温旧事,纵观全局。《出版参考》今年第一期就发表了《本刊编辑部评出1994年十大出版要闻》。《出版参考》一向注重出版信息,改版以后还特别注重海外出版信息。他们评的十大出版要闻,其取舍可能与此有关。读后产生联想,如果把其他报刊同类的报道加以比  相似文献   

4.
我是1985年5月来到中国出版研究所的,当时还在东四南大街前厂胡同的一个小院里办公,人不多,有叶再生、邵益文、冯建成、余甘澍、张美芬、王秀琴等十几个人。机构还不全,多数是行政部门。没有研究室,却有“出版词典编辑部”,准备编写《出版词典》,这是出版局下达给研究所的第一项科研任务,我被安排在这个部门。国家出版局长边春光很重视这项工作,经常下达指示,意图通过编撰《出版词典》,对出版实践经验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培养出版研究的理论队伍,达到提高出版工作的目的。这显然是一项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开始我跟着邵益文南下湖南、湖北、…  相似文献   

5.
今年3月,《出版参考》创刊10周年了,这是一个令人高兴而很有意义的日子,应该庆贺! 它诞生在1988年,可以说是生逢盛世。这是我国改革开放繁荣昌盛的时期,把《出版参考》从襁褓中抚育成长壮大起来。 十年来,它已出版了240期,为读者介绍了许多国内出版工作的信息和经验,根据改革开放的原则,本着洋为中用的精神,借鉴世界各国出版工作的成功作法,它也介绍了许多国外出版工作的信息和经验,成为出版工作者的一份可读性强的刊物。  相似文献   

6.
陈列的理论及其研究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打开《辞海》,有商业美术的条目,却没有博物馆美术的条目;有橱窗设计的条目,却没有博物馆陈列设计的条目。看了以后,觉得很不是滋味。这大概是因为中国博物馆的历史还短。我想,也因为我们对博物馆工作规律的探索不够。我们博物馆工作者应该加倍努力。  相似文献   

7.
《出版参考》创刊,至今已经十个年头了。蒙他们的好意,我得以成“十年一贯制”的忠实读者,亦步亦趋地追蹑过它的足迹,获益良多。虽然,《出版参考》的面世,可说应运而生;《出版参考》的成长,得益于其处春和景明之世;但《出版参考》的茁壮,也有赖于编辑人员的辛勤耕耘:既要“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地创意构思,又要“破石拔玉”“惟才是择”地团结作者,还要孜孜矻矻子文稿内“爬罗剔抉、刮垢磨光”,方得见今日之霜刃寒光。“十年磨一剑”,真是“辛苦不寻常”。纪念《出版参考》十周年,首先应向历任编辑鞠躬致敬。 今日之《出版参考》,美则美矣,但当然不应也不会止步于此,而是要继续前进,“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而且,我相信,还会迈着更大的步子继续前进。  相似文献   

8.
如果你的出版生涯中没有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如果你在做了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出版工作后,还没有遇到令你或激动,或悲愤,或爽朗,或郁闷的作者和作品,那肯定是相当苦逼的,至少很遗憾.@@我不能牛气哄哄地说我做了12年图书出版,经手的或者出版的都是优秀作品.为此,我常很苦闷.但这一次,我清晰而响亮地对你说:策划编辑《无极之路》《永不失望》,改变了我心灵的朝向!它注定将以一段激情满怀的岁月嵌入我生命的历程中.@@记得那是2010年8月我主持《黄全愈教育作品》出版座谈会后的一个晚宴,耳酣酒热之际,与以《无极之路》《新教育风暴》名满天下的作家王宏甲辩论不已.第二天我就如约来到他的家里.这是一次4小时的拜访.坐在他家的客厅里,他居然滔滔不绝地给我从中国文明讲起,古至《尧典》,远至希腊,间或穿插着20年前创作《无极之路》的感受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我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作了 2 0年 ,当了 15年主编 ,曾主编过《邮政技术》《中国邮政》(中英文版 )和《科技与出版》 ,其中让我最为惬意的是退休前 5年主编《科技与出版》。当时编辑部的同志很团结 ,编辑部外天地广阔 ,工作上得到多方面的支持。那时生活和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 ,至今难忘。《科技与出版》的主办单位是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 (简称科技出版委员会 )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承办单位 ,因此编辑部可以”脚踏两只船” ,争取到一个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 ,这给我和编辑部的同志带来了工作时的好心情 ,为办好期刊奠定了良好基…  相似文献   

10.
十年感言     
《出版参考》十周年了,算来我也有十年读龄的老读者了。一个人连续十年读一个刊物恐怕不是很容易的,春风化雨,应该写点感想,作为祝贺和感谢。 我喜欢读《出版参考》,省时间,信息量大;文章短而不说空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自然就使读者少费时间而多得信息。这不只是文风问题,也是现代信息性刊物应有的性格和特色。我在编辑岗位上时,这个刊物使我开阔视野、耳目灵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以后,仍然是我了解出版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1.
试刊前后     
《出版科学》创刊十年,遵蔡老学俭同志之嘱,略述试刊前后故事。 试刊缘由与刊名。1985年6月,随出版改革的推进,国家成立了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时任局长学俭同志应该所领导之托,差我去北京协助工作。10月,该所以借调名义,让我去做一些打杂的事情。到职不久,所领导派我帮所刊《出版发行研究》做点初选稿的审读工作。接下来,该所准备于12月召开首届全国研究年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问世十周年了。可喜可贺的是这薄薄的几页在出版界的份量越来越重,这是几个人的追求,几个人的辛劳的结果。 说起《出版参考》十周年,使我想起十年前的一件往事。1983年初我到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上班,有一天,国家出版局局长边春光同志和我谈起中国版协的工作,他主张由中国版协办一个《出版论坛》杂志,请大家来发表意见。我欣赏这个主意。那时候我正在筹备《中国印刷》,准备设一个《小言论》栏目,广开言路,每期有印刷界人士发表的各种意见。如果再有一个《出版论坛》,一起活跃起来,对于出版的改革开放必定大有裨益,将会出现一个生气勃勃的局面。我认为:任何一个主意,一项工作,一则规章制度,不可能一下子就十全十美。只有多倾听意见,包括反对  相似文献   

13.
祝愿与期望     
编辑同志: 看了《出版科学》1996年第2期上的文章,印象又加深一层。我认为,无论是内容还是编排,在目前来说。像这佯起点高、精心策划、认真编辑出版的刊物,是不多见的,比不少同类刊物要好。我想,这是与它的主编们和编辑部的工作人员不寻常的努力分不开的。我喜欢这份刊物。如编辑部还有多余的开始出版的第1  相似文献   

14.
我在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作了20年,当了15年主编,曾主编过《邮政技术》《中国邮政》(中英文版)和《科技与出版》,其中让我最为惬意的是退休前5年主编《科技与出版》。当时编辑部的同志很团结,编辑部外天地广阔,工作上得到多方面的支持。那时生活和工作的情景历历在目,至今难忘。  相似文献   

15.
《出版广角》作为广西的刊物,我对它实在太了解了。我在广西从事出版工作26年,见证了《出版广角》15年来创办、发展和越来越有影响力的过程。在广大编辑眼中它就是我们做好出版工作的"了望哨"和"广角镜",是编辑案头必不可少的专业刊和参考读物。  相似文献   

16.
看了吴晓同志的来信,我们受到很大鼓舞和鞭策。我们还做得很不够。文中提到的几条,我们有的正在做,有的还没有完全做到。在全国新闻专业期刊的百花园中,《新闻通讯》是一株幼小的新苗,它的成长,离不开广大读者和作者的辛勤浇灌和扶持。今后,我们愿和大家一道,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把《新闻通讯》办得更好,努力办出特色。  相似文献   

17.
这样的风格     
我与《出版参考》接触较晚,但这个刊物的办刊人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出版参考》是个关于出版事业的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信息刊物。它的内容涉猎面广,而又简明扼要,所以信息量大,使人爱看,因为看了确实有用,而不至于白白地浪费时间。 眼下大大小小的、公开的内部的刊物不少,但像《出版参考》这样办得短小精悍、实实在在的,恐怕不能说是很多。这也是这个刊物之所以在出版界受到青睐的一个原因吧。 我们的国家正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和发展,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我们出版行业的情况也是如此,面临着国内外的同行及非同行的激烈竞争和挑战。所以,我觉得我们特别要提倡像《出版参考》和它的办刊人这样的风格,这就是:少一点自负,多一点谦虚;少一点浮躁,多一点实干;少一点暮气,多一点朝气。 值此《出版参考》创刊十周年之际,写了以上几句白话,愿以为共勉。  相似文献   

18.
2001年时,我还在上海辞书出版社《辞书研究》编辑部工作。12月4日,出版社党委书记朱明钰打电话给我,要我准备第二天出差去北京,说是有一本关于编辑出版的教材要编写、出版,社里考虑到我曾是《出版词典》的责任编辑之一,决定由  相似文献   

19.
《出版工作》编辑部: 《出版工作》1982年第13期发表了司马骧同志的文章,对我社1980年出版的《中华全史演义》一书所存在的错误百出的情况,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对此,我们深表感激。不久前,我们已通过大小会议对差错进行了初步检查。检查不局限于这一本书,而是把重点放在1982年的编辑工作上。这样做的现实意义要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创刊十年了,刊物有如一棵小树苗,多年来经大家培育与环境的磨炼,现在已生机盎然,枝叶茂密,基干粗壮。但它还没有成长为栋梁之材。要生长成栋梁之材,还须大家不断地培育。 这些年里,刊物在风风雨雨中有些什么编辑的特点?又有些什么应该特别记取? 首先,刊物的编者与读者是同一心愿的。《出版参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出版界有关领导和职工。他们大多为高级知识分子,而且平时涉猎的东西很多,知识广泛。对他们来说,一般的东西,是不大想看的。因此,编者要不断揣摩他们的需要,采集的文章与信息,必须适合他们的要求。刊物强调“参考”两字,在内容上平时在大报刊不多见,而对工作、思想又具有启发性的,对问题有独到的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