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聆听是创造性活动,而正是这种听觉上的创造性,催生了所谓的声音艺术."①在以电影为载体的声音艺术作品中,当创作者有选择、有目的地利用声音元素,并把它们应用到电影当中去时,这些声音元素就承担起了再现电影故事中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社会、地域特征的重要任务.在电影中如何营造出一种民族化的氛围,表现出创作者浓郁的民族化创作意识,选择具有民族特征的声音元素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相似文献   

2.
电影中声音的作用毋容置疑。好的声音素材对于电影声音而言确实是一笔财富,而要想获得好的声音,就要从现场录音开始。一般来说,电影现场录音中,重点工作是拾取演员对话。为了确保对话录音的质量,也为了便于后期声音制作达到影片所需要的整体艺术效果,在现场录音时要注重对话清晰度、可懂度与信噪比的提高。电影拍摄的环境多是开放的,声音的传播是全方位的,某种程度上声音比画面更难控制。  相似文献   

3.
电影声音作为电影的基础创作元素,现实主义应该是电影声音长期坚持之美学追求,也是重要的价值标准。艺术需要贴近生活,有人主张电影声音应该反映生活,也有创作者努力追求"象",这都是电影声音向现实主义靠拢的表现。但完全真实的声音未必符合电影创作的需要。电影声音的艺术创作需要遵循现实主义风格的创作原则,该原则既非信马由缰任意发挥,也非机械刻板复制自然,而应该是艺术提炼和加工生活后所呈现出的艺术结晶。只有这样,才能在观影过程中作用于观众的情感和情绪状态,从而引导电影观众突破电影银幕空间所带来的声音局限性,实现全维度的声音沉浸感。  相似文献   

4.
徐倩雯 《视听》2023,(10):22-25
江南电影将独具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江南影像空间与江南文人电影叙事相结合,构建出别具一格的诗意美学。江南电影在电影空间叙事策略上继承了早期江南电影横向运动长镜头的段落处理方式;从传统诗学中汲取了叙事技巧,对赋比兴手法进行影像空间化的转换表达,擅长将江南地域符号物象升华为意象,完成更深层次的隐喻叙事;格外注重声音景观的营造,运用江南地缘符码的声音元素和虚实结合的声画结合方式,拓展电影空间的叙事效果。江南电影由此逐步在中国地域电影版图中确立了自己独特的诗意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声音形象在影片中的确立我们从银幕上听到的是声音本身,而不是声音的形象。从银幕上传出来的声音,就是录音机所录下的同一个声音。声音没有形象。—巴拉兹—这里摘引的有关影片中声音的理论,是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所论述的。在此引用,并不是想论证这一理论的正确与否,而是想说明:随着电影语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声音的表现特征应从一个新的电影美学的角度提出,应该说,声音是有形象的。在影片中,这种形象则具有渗透于人们意识的心理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电影诞生到有声电影出现,声音为电影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电影声音除了参与银幕造型以外,由于它对时间、空间、心理、情绪、意境、风格等方面深入地刻画,大大扩展了电影时空的表现能力,并使得观众得到审美享受。因此,声音应当积极地介入电影创作的剧作、介入主题、介入影片结构,并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情绪再现”达到表达与思考的境界。本文将从艺术审美的角  相似文献   

7.
崔赫 《传媒》2023,(20):35-37
作为电影修辞学的声音符号在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中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贾樟柯之所以选择运用这些电影音乐既是因为其具有流行音乐史意义,又是因为这些声音符号是贾樟柯电影美学的补充,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纪录风格、营造怀旧氛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故乡三部曲”中,音乐和电影实现了美学和思想的视听互洽,并具有文化认同和文化批判双重媒介意义。  相似文献   

8.
何雨萌 《声屏世界》2022,(3):115-117
真实电影是一种根源于纪录片的写实主义电影类型.文章以声音为主题对真实电影创作历史上具有极大影响力的三部影片《我是一个黑人》《西伯利亚的来信》《利维坦》进行深度解读和剖析,分别从声音与图像的关系、电影的作者权、图像所有权、纪录片的客观性等方面入手,解析声音在真实电影制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电视电影《马世清离婚》是一部剧情片,全片以时间流逝为主线,多角度、多视点讲述了老两口真假离婚的故事,呈现老年人的生活及心理状态。全片风格朴素、诚挚、真实、简约。该片在第二十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获最佳电视电影奖,第四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我作为该片的录音师,谈谈自己的创作体会。对声音的整体构思和审美追求声音作为视听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在与画面艺术的组合中获得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在声音的创作过程中,声音构思是重要的环节,也是录音师在录音创作前必须完成的首要任务。1、用音乐的思维找准人物声音特点。演员的音色语调…  相似文献   

10.
黄农 《新闻世界》2014,(12):151-152
蒙太奇在电影中的运用是一伟大创举,它使电影跨越时空的叙事方式成为可能。声音蒙太奇在该过程中是一重要介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促使电影在影像画面的切换上更加流畅;它能够增加影片同一时段中的信息容量;它可以深化影片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它能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影片的情景之中。本文从声音蒙太奇在电影中的具体应用入手,结合蒙太奇技法成熟的理论,分析声音蒙太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构成国家软实力和民族精神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民族文化传统也是电影艺术的精神宝库和创作资源。即使是当下,表面上看来已经部分都市化、现代化和好莱坞化的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依然在画面和声音的延续中散发着浓郁的本土味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这里面,不仅有着电影画面创作者的业绩,更有着电影声音创作者的功勋。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电影声音是体现民族化、还原本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精神、契合本民族审美需求的象征者和承载者。  相似文献   

12.
侯丹丹 《视听》2016,(1):55-56
电影《天注定》在叙事、视听方面突破了贾樟柯以往作品的风格,尤其在声音设计上独具匠心。《天注定》延续了贾氏电影引用媒介声音、运用多种方言对白、极少出现原创电影配乐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作了多种全新的尝试,用传统戏曲的框架建构人物,在现实叙事空间加入写意声音,用四段式的、"连环画式"的叙事对应四种不同的声音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当今社会,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是构成国家软实力和民族精神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民族文化传统也是电影艺术的精神宝库和创作资源。即使是当下,表面上看来已经部分都市化、现代化和好莱坞化的中国电影艺术创作,依然在画面和声音的延续中散发着浓郁的本土味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这里面,不仅有着电影画面创作者的业绩,更有着电影声音创作者的功勋。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电影声音是体现民族化、还原本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精神、契合本民族审美需求的象征者和承载者。  相似文献   

14.
浅析电影声音对电影内外部节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茜 《新闻世界》2014,(5):220-221
本文从音响、音乐、台词三个方面阐述电影声音是如何影响电影的内外部节奏的。即电影声音通过配合镜头运动和剪辑影响外部节奏,通过与情节的配合和构成情节的情绪节奏影响内部节奏。  相似文献   

15.
姚远 《新闻世界》2013,(11):192-193
随着技术的进步,声音的作用在逐渐被人们所认知。而在此期间不断的探索,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一直以来,在电影声音上成功的实例都验证了声音的重要性以及声音和画面结合的一种趋势。电影放映如同致幻的过程,而这幻觉的来源正是视觉与听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6.
朱思敏  彭兰 《新闻界》2024,(2):62-72
在视觉文化时代,一种致力于满足视听障碍者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电影实践——无障碍电影应运而生。本研究以无障碍电影体验为例审视视障者的“观看”问题,分析他们的声音“景观”建构及其机制,理解他们的影像认知逻辑,并明晰无障碍电影能否实现内容及意义层面的无障碍传播。研究发现,视障者通过无障碍电影形成了视觉观念,他们能透过无障碍电影中熟悉的概念描述、丰富的细节,在心中建构起独特的声音“景观”和视觉意象。视障者对电影的认知理解存在三级“阅读”模式,他们“阅读”层次的不同源于他们对电影的不同期待。视障者建构起视觉心理图景的过程可以从情感、语言、感官、空间维度来理解。伴随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持续审视观看问题,不断反思如何实现真正的无障碍传播。  相似文献   

17.
第五代电影带着理想和激情走上影坛,探索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电影声音在创作观念上的突破和追求,在对文化精神的建构过程中,留下了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财富.声音作为电影重要表达手段不再只是辅助.在追求建构的过程中并不代表处处反传统,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更折射出作品对传统之下,具有高辨识度和自主意识的特色文化精神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8.
电影视听语言是指通过声音和画面讲述故事的方式.由杨佑硕执导的电影《辩护人》,曾获百想艺术大赏、青龙电影最佳电影奖等多项荣誉,是近年来韩国商业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导演在该作品中创造性的使用了不少视听语言技术,取得了很好的艺术表现效果.本文从画面构图、光线影调和镜头语言三个方面入手,对其视听语言艺术创作进行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9.
影像是通过镜头对自然物像的机械复制,它具有表现与再现的双重功能。艺术摄影以表现为主,纪实摄影则以再现为主。无论是哪种摄影,优质影像始终是它们的共同追求。早在电影发明之初,德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便坚持电影纪实生活的功能,他反对运用任何手段使电影艺术化,甚至主张不加入声音。实践与时间证明了技术的魅力,技术的发展不仅为电影注入了声音的  相似文献   

20.
魏千月 《新闻世界》2013,(11):185-186
声音是人们享受电影这一综合艺术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电影《悲惨世界》通过人声、音乐和音响的有序结合,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突出电影的抒情性与戏剧性,在推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表达了对著作《悲惨世界》中描绘的时代情景与各色人物的思考,具有浓厚的醒世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