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开启兴趣闸门的钥匙——好奇心著名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为“2002青少年数学论坛”题字“数学好玩”,其意思是说数学并不枯燥,他不是游戏,而是一种有趣的东西。这个有趣的东西很美,是理性的美、抽象的美。数学既然是这样的美,这样的有用,你对他感兴趣吗?  相似文献   

2.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我”,教材是这样注释的:“美我,以我为美。”我认为这样注释是不正确的,这实际上是把“美我”当成了意动用法。我们知道,所谓形容词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相似文献   

3.
何谓美与美的本质,一直是哲学界进行探奥解秘的课题。哲人们以自己的智慧,从“哲学的思辨”到“精神分析”“从行为实验”到“形象地描述”为探索这座神秘的殿堂奠下了一个个基石,筑起一个个阶梯。 作为一个历史回顾,对美本质的探索,可以说众说纷纭。在美学的领域里大致可以分为美在“心灵”说的“在心派”;美在“客体”的“在物派”、美在“主客体统一”的“统一“派”、美在于“实践”的“实践美学”这样几种基本的观点。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美的本质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佘同生 《广西教育》2010,(13):12-13
误区——只见景美、情美,不见言美 一位教师教四年级《乡下人家》一课。在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之后,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乡下人家美不美?”学生齐声回答:“美!”教师顺势板书一个“美”字,然后问:“那么我们先学课文第一段,看看乡下人家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匆忙读~遍之后,便议论开了:有的说瓜架很美,有的说瓜藤很美,有的说结出的瓜颜色很美。这样学完一段,再学第二段,直至学完全文。  相似文献   

5.
欧金昌  莫薇霖 《广西教育》2013,(44):21-23,43
“在这里读书,我感到很自豪!”在河池市金城江区第五小学(以下简称金五小)的校园里,很多学生这样对记者说。近年来,金五小确立“美融五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打造“以美尚美启梦弘美”的办学特色,全力实施“大美教育”,培育“尚美少年”,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美能磨练人性。”可见,审美教育对学生多么重要。《“九义”初中语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在语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使学生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从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是一块巨大的磁石。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则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美”的功能、“美”的力度,往往以单纯的“告诉”方式或照本宣科教参式地推进教学进程。这样的教学,无异于丢弃了美这块宝贵的磁石.这样的课,必然是枯燥无味的课,满足不了学生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8.
我们许多老师在上阅读课时,对课文的研读不到位,对文本的“美点”“难点”没有独特的体验,这样就不可能引导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不可能凸现课文的“美点”和“难点”,也不可能灵活自如地解决好学生阅读过程中生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论共同美     
何其芳同志的遗作《毛泽东之歌》,第一次披露了毛主席对共同美的看法:“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然而,一年多来,文艺界对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却反响寥寥。这奇怪的现象说明:“四人帮”所圈定的共同美“禁区”,无形中还是存在;文艺界的思想还有待于进一步解放。今天,是彻底摧毁共同美“禁区”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0.
成剑  熊倩 《中国德育》2007,2(1):43-44
一、“立美课堂”的理念“立美课堂”是一个容易引起争议的概念。其一,提出“立美”“立美课堂”是否有制造概念的嫌疑?其二,“立美课堂”是否会“虚化”课堂,淡化课堂应有的教学功能,使教师难以把握教学?但我们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新的概念,不仅仅是词语的变化和发展,更重要是思想的活跃和深化。新概念的提出,往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高中语文第一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提到的“城北徐公”之美,《恰到好处》转述的“东家之子”的美,《芙蕖》注释“效颦”涉及的西施之美,都为学生津津乐道。鉴于斯,我试图在课堂上实施审美教学,结果,行之有效,深受鼓舞。 我跟学生讲,“东家之子”的美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美是有客观标准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就像朱自清先生对梅雨潭的“绿”所作的审美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一通常,国内流行的一些美学原理教科书对审美对象或审美客体的划分,采取这样两种做法。或者将其划分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类型,或者将其划分为现实美和艺术美两种类型。但是无论是美学上的“实践派”(亦叫“社会派”)还是“自然派”(亦叫“客观派”),无论是“三分法”还是“两分法”,其透示出的哲学倾向和方法论背景则大致相  相似文献   

13.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几句:“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畏我也;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三个“美我”之中,教材只对第一个提供了解释:“认为我美。”即把“美”看作形容词意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相关的译是:“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把三个“美我”都解释为“认为我漂亮”。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认识发现数学中的美,如:数学的概念美、符号美、抽象美、统一美、奇异美以及美妙的对称等,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中有很多美的东西,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这样不仅陶冶了情操,又让学生发现感受到数学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屈原所指的“内美”不仅仅是历来所谓“帝高阳之苗裔”,而更多的是诞之“寅”时这样一个与生俱来的良辰吉日,因此,“日占”而知生于吉日,也就必然地树立起屈原一生自重其身和“善”与“美”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6.
有些小学生做作文时,特别迷恋“美”的句子。他们有个错觉,仿佛只有句子美了,作文才是美的,才是高级的,才是成功的。于是,他们很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仅仅是“美”的而不是“准确”的,这样的句子就可能是病句,而一但出现了病句,作文也就会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远离了成功。请看以下句子:  相似文献   

17.
对《病梅馆记》文中“固也”一语,新、旧高二册《语文》课本均注曰:“本来是这样。”笔者认为,此注殊不可解。兹质疑如下: 原文是这样:“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注释表明,作者是赞同“或曰”之见的。照此,对下文作者的相关言行则有诸多不可解之点:1.作者既已赞同“或曰”之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音乐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或许正因它的美,故而成为我国“美育”体系里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于是也成为了教师进行美学渗透的重要载体和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源泉。然而,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无论是歌曲学唱、名曲欣赏还是音乐实践,都把目光指向了“速成”、指向了“功利”,于是“美”被隔离了,这样的教学不仅伤害了学生对音乐的原始认知,更淡化了学生对音乐之美的追求,为此,我们的音乐教学必须改变现状,通过挖掘音乐内容的内在美和拓展音乐形式的外在美来提升学生对“美”的认知、情感、能力,最终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9.
学习审美论——兼论减轻学习负担的内在可能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对人类学习与审美活动的分析,指出学习是一种审美活动,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审美机制,学习主体具有天然的趋美冲动。所以,应让“美”来引导学习,并为教育“立法”;确立教育的功能是“对学习的帮助”,而且是恰如其分的帮助。这样,学习主体才能愉快而高效地学习。  相似文献   

20.
《教师博览》2009,(1):F0002-F0002
如同她所坚持的一清如水的人生境界一样,她理想中的语文课应当“循真悟美”。这是她对儿童真实生命状态和认知水平的深切理解与体恤,对语文教材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观照与开掘。正是这样的“真”,使得她的课堂朴实而灵动、大气而平和,无处不彰显出语言之美、文化之美、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