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辈出、星光灿烂的“发光体”每天都被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所关注,近日有颗“神童星”和“影视星”就俨然成了记者“抢新闻”的追逐目标。所谓的“神童星”是只受过一个月的正规教育、14岁就考上北大研究生的王大可;“影视星”则是身患晚期肝癌刚刚做完了肝移植手术的著名演员傅彪。如果说新闻人物是拿来被“炒”的话,二位就分明是被“炒”得煳锅的“猎物”。据9月7日《城市快报》报道,当记者向刚刚结束体检的王大可表明身份、希望能跟他聊几句时,没有任何先兆,大可竟然撒腿就跑。记者穷追不舍经过多时守候,傍晚终于在大可的寝室见到了王大可和他的父亲。警惕性极高的大可一见有陌生人进来,就立刻躲进寝室内的卫生间。直到采访结束,大可始终不肯出来,并在洗手间里大声喊道:“我每天要学11个小时,很辛苦,你们不要再来找我了!”情绪很激动,其父也表示:“这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而此前的另一家媒体报道,也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当记者敲他的宿舍门时,他问:“谁呀?”然后打开一条门缝,经过交涉得到他的允许才能进入他的宿舍。王大可并非“呆子”还是个孩子,他有资本和能力“撒腿就跑”,但与其相比,病情暴发得异常突然的傅彪就“跑”不动了。据报道他的父母因年老体弱早于他...  相似文献   

2.
我在埃及任常驻记者的几年里,跟美联社记者接触最多,曾在多次重大事件采访中与他们“真枪实弹”地较量过。尽管各为其主,胜负难分,但我在潜意识里时时将美联社记者作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认识和研究美联社成为我的一个心愿。  相似文献   

3.
当好一个新闻记者,我以为除了最重要的政治条件以外,还必须知识多、交游广。先谈知识多。所谓知识多,是说当记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理论修养。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党的方针政策,更是一个记者应有的义务。但是有的记者却不认真读书,不重视积累知识。华君武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幅漫画“我的书架”(书架上有东倒西歪、蒙有灰尘的几本书,还有脸盆、茶壶、鞋子之类的东西),在一些记者的宿舍里就有。近来有一种论调:我是搞这个专业的,读读这个专业方面的东西就够了。真的够了吗?我想是不够的。以采访高等学校的新闻为例,一个综合大学的学科之复杂固不用说,就是专科大学如工科大学,一个专业涉及的方面也是很广泛的。比如我在吉林工业大学采访,这个学校有汽车拖拉机专业,我们去采访,除了  相似文献   

4.
敏锐的观察力是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观察离不开眼睛,但眼睛观察的不一定就准确。在采访中,记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有真象,也有假象,甚至会造成“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就需要辨别真伪,要借助深入的调查研究,要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人民日报老记者田流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过去我到过一个县,住在县委会里,早上上班铃一响,各个办公室里全开始学习了。我说,‘这个县里的干部学习搞得不错嘛。’第二天,第三天,我就不在意了。五六天以后,再一看,没人学了。原来他们专门是搞样子给记者看的。看我不在意,也就不学了。”所以光听汇报,凭眼睛直观感觉,不善于仔细观察和深入调查研究,就会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5.
有感“吃了饭的消息不发”陈升钧新华社有位在加拿大学习的研究生到《多伦多时报》实习,跟随一位老记者到一家新开张的饭店采访,写了一条消息交给总编辑。总编辑首先问他们在那里吃饭没有?他们说吃了。总编辑没吭声,从口袋里掏出钱,然后写了张条子:某某饭店经理,我...  相似文献   

6.
新华社有个在加拿大学习的研究生到《多伦多时报》实习时,跟该报一老记者到一家新开张的饭店去采访,回来后写了一条消息交给总编辑。总编看后,首先问他们在这家饭店吃饭了没有?他们说吃了。总编没吭声,从口袋里掏出200元钱,然后写了一个条子:某某饭店经理,我们的记者今天吃了你的饭,实在对不起,现把饭钱退给你。然后,总编把那篇稿子也退给记者,说:“吃了饭的消息不能登,得重写?”  相似文献   

7.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8.
记者曾碰到过这么件事:一次,笔者到某企业去采访他们是如何做好对市民的食品供应工作的。一进经理室,坐定之后,笔者发现经理的态度不是很热情,茶没泡,话不多,脸色也不太好。就这么着,笔者问一句他答一句很别扭地采访着。过了一会儿,经理冷不丁地冒出一句:“你这个采访要不要钱?如果要钱,我就拒绝采访!如果不收钱,我就配合你采访!”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里有个泼皮无赖叫“牛二”。日前,在某县担任县委书记的朋友宋某来济,和我谈了多次遭遇被“牛二”敲诈的事。该县前几年为了引进一个大项目,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方式,搞了一个加工区,土地手续正在补办当中,这事不知怎么被京城一些小报小刊得知。一天,县里来了两名某报记者,拿着一篇批评稿,找到他,说是要曝光,宋某作为县里一把手,自然不希望曝光,于是乎,安排二位记者住进县里最豪华的宾馆,高标准宴请  相似文献   

10.
在多年的记者生活中,我渐渐地体会到,做记者也是做人。不会做人,他很难做好一个记者。很多采访对象非常淳朴,只要我们对他们好一点点,他们就会感激涕零。我曾经接待过一对遭受医托诈骗的母子。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还没有离去,就顺口问了几句,发现他们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11.
报道应当成为时代真实的记录,这已经是新闻学的基本常识,无庸争鸣的定论了。但有些时候,记者想达到这个起码要求,很不容易。记得我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新华社工作,正赶上“大跃进”。次年,国内农村部派我去农业展览馆采访——那时展览馆还未全部竣工,但新落成的展厅里已在筹备展览了。我住在馆里,跟工作人员处得很熟。有一次,我走进肥料馆,看到展品柜里陈列着各地送展的五光十色的多种“土化肥”,墙上挂起图表,列出了几个省每亩耕地的平均施肥数字:有2万斤的,2.3万斤的,还有2.5万斤的……跟“大跃进”前相比,红色箭头突然崛起,“卫星”飞跃上天。我正掏出笔记本抄录,旁边一位农业科研人员冷  相似文献   

12.
你的文章登载在本报内刊《纸上谈兵》之后,编辑部里议论不断。这并不是你提出了一个别人没有想到的问题,而是因为,这个问题一直存在,而我们很多人已经淡忘了它。20年前,当我加盟解放日报的时候,记者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岗位。那时,在人们心目中,一个解放日报的记者,就是代表党,代表正义,代表改革开放。社会上似乎还没有“贪官”这一说,官官相护还没有那么明显。在解放冤假错案,在冲破思想禁区中,我们用大量的报道和内参推进了改革。那时记者真的很无私。后来,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渐渐侵袭记者,百姓中就有所谓“豺狼虎豹”(财政、穿制服、水电煤老…  相似文献   

13.
过去,我在采写稿件时,和有些通讯员一样.跟基层的干部或群众打交道,能做到一见如故,谈笑风生.可在采访自己的上级领导时往往言语拘束,不大自在.分析原因,关键是“怵头”,自觉不自觉地在自己和领导之间砌了“一堵墙”。不敢在这堵“墙”上打开一扇“门”,就很难了解他们,采访他们.因此,我注意克服“怵头”的思想负担,经常借汇报工作、送审清样、或参加有关会议的机会,主动了解领导同志的思想、性格和对新闻工作的重视程度.一回生,二回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跟公司书记、经理和总工们越来越熟,有事能敲门就进,有话见面就讲,从他们那了解报道线索和采访,都比较方便. 采访领导最要紧的是抓细节.一股通讯员都知道抓细节不客易,抓有关领导事迹的细节就更困难  相似文献   

14.
记者要善于独立思考。他对采访到的大量材料应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找出事物的相互关系、内部矛盾和客观规律。如果做不到这些,报道往往没有深度,有时还会掩盖事物的本质。我最近遇到两件事。第一个事例: 去年春天,我下乡采访,有位县委同志兴冲冲地对我说:“我们县里出了一件新事,几个农民办起了一个农工商联合开发公司,只开办了一个多月,就赚了很多钱。这事证明在农村实行以户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向农工商联合经营方向发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我与批评稿     
十多年来,我跟“新闻批评”结下了不解之缘。据粗略统计,从1980年至1992年这13年的时间,我除了采写一些正面的通讯、专访外,还精心编采“小品文”50~60篇,加上其他形式的批评稿,共有120多篇。采写批评稿,是件吃力不讨好的“苦生活”,这是同行们的“共识”。写表扬稿,被采访的对象及其单位领导个个眉开眼笑、皆大欢喜。眼下时兴“拎马夹袋”,还有种种实惠。采写批评稿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被采访的对象及其单位领导在感情上就跟记者很对立。认为记者是来找岔子的,故意跟他们过不去,因而大都紧绷着脸,抱不合作态度。尤其是被批评的对象,或是吹胡子瞪眼,或是拍桌子,或是胡搅蛮缠……什么样子的都有。当然人嘛,谁都喜欢表扬,只有傻瓜才愿意登报批评呢!所以很多同行都把写批评稿视为畏途。但是我想,舆论监督是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6.
在苏美首脑莫斯科会晤的日子里,来自世界五大洲的5000多名记者拥至苏联首都,他们围绕着谈判桌上的议题已经发出了连篇累牍的报道。现在,作为一名参加采访的记者,挥汗疾书的日日夜夜虽已消逝,但是回味一下采访中所见所闻的某些片断和侧影,也许不无意义。“里根不是戈尔巴乔夫的对手”“里根不是戈尔巴乔夫的对手”,这是会晤期间笔者在新闻中心走廊里听到一位西欧记者的评价。根据是什么,因为当时大家都忙于采访报道,没有来得及把话题展开。事后,我回忆起会晤期间看到的一个场面,也许可以说明那位记者的评价多少有点道理。那是5月31日,莫斯科万里晴空。中午11点多,两位首脑在克里姆林宫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里刚刚结束第三轮会谈,里根建议戈尔巴乔夫一起到克里姆林  相似文献   

17.
湖北日报记者自己带车,到农村采访农民负担问题。一开始,记者就随意在一个村边,问个过路的农民,并要到他家看负担记录情况时,被人发现“这是记者在采访”。于是村干部送水上来了;不一会儿,乡里、县里都来人,“为了方便工作”。“尽地方之礼之责”等,可说出成百上千个理由“非得陪同”。一位记者感叹道:“陪同采访,想躲也躲不了,甩也甩不脱啊!” 笔者曾与一位陪同采访的行政干部交谈:听说您手中的急事很多,我看就没必要来陪同了。他回答:客人来了不陪不礼貌。我不是搞宣传报道的,想想只给你们采访方便联络一下就行了,可领…  相似文献   

18.
她60多岁了,还迈着匆匆的脚步在祖国大地上辛勤地耕耘。邓拓曾给她赠言:“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她就是《人民日报》记者柏生。 4月的榕城阴雨连绵。柏生匆匆地从鞍山回到北京就匆匆地来到福州参加全国晚报评选活动,结束后又将匆匆地赶往皖南讲课。“还有5天时间,咱们采访几个吧。”听她这么一说,我欣喜若狂。能和这位高级记者一起采访真是三生有幸啊。我按捺住激动:“走吧,先到闽江宾馆住下。”“我不住宾馆。我从来都是到哪儿采访就住在哪儿。上次采访卢嘉锡也是住在物构所,这次就住你们公司吧。”这突如其来的一席话,我感到茫然,看来再说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我急忙挂电话让公司收拾一个房间。这是一个几平方米的斗室,一架单人板床、一张简易办公桌,一对木沙发,几乎占去了整个空间。没  相似文献   

19.
“你采访时用录音机吗?”《纽约时报》前驻北京记者福克斯·巴特菲尔德在回答别人提出的这一问题时说:“我不用,太麻烦了。整理录音太费时间,我每天采访的工作量很大,实在没有工夫去整理它,整理一次录音比采访所花的时间还要多,我就用一个小本子记下要点,这样很方便,发稿也快。”巴特菲尔德是一个有丰富采访经验的记者。在谈到采访技术时,他说采访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预先做好研究,心中有底,知道还缺什么  相似文献   

20.
记者有“富”的,也有“穷”的。“富”记者接受任务后,只要翻翻自己的小本或者储存的资料,就很快知道了什么地方是这次该去的,并如何把那里的新闻材料采到手,因而完成任务又快又好;“穷”记者接受任务后,因苦于没有线索,没有资利,也没有经验,则要“临渴掘井”,或需要临时同下面联系了解,或需要临时到下面去跑线索找对象,既费工又误时,完成任务自然很慢,质量亦不一定有保证。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平时对情况的了解、资料的贮存和经验积累的多与少。一个成功的记者必然是一个“富”记者。我初当记者时,有一位带我的老师,在他的办公室里,有门类繁多的资料:有剪报本,有各地资料剪辑本,有分年积存的采访本,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