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于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而言,每个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正如庄子所说:“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但是,人是万物之灵长,人们的宝贵思想可以超越时空,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相似文献   

2.
上古先民在创造汉字“月”的时候,已经象形地仿真了月亮,随之文学艺术生动地仿美了月亮。《诗经·陈风·月出》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以月起兴,表现美貌女子的行为情思,月美人美,相互映衬。屈原被谗害而流放江南,作《涉江》,描述自己“年既老而不衰”,“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相似文献   

3.
骚音屈子心     
“吾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这铿锵的诗句,昭示了他的伟大与不朽。古往今来,爱国志士莫不崇敬屈原,并奉他为志坚行洁的楷模。特别是那些身处逆境的文人墨客,往往以屈原的精神激励自己。司马迁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坚定了发愤著述的信念,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范仲淹《岳阳楼记》有“迁客骚人”之谓,足见屈原的流风余韵。正是由于政治上的不幸遭遇,屈原才成为一个不朽的诗人,此即李白所说的“哀怨起骚人”。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昌言“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创作历史剧《屈原》的郭沫若,在他的论文《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中以热情洋溢的文字盛赞屈原:“他是在用他全部的生命来创造他的  相似文献   

4.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杰出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第一篇最长的古典政治抒情诗,是规模最宏大的伟构,是彪炳千古的爱国主义杰作! 《离骚》这一令人回肠荡气的抒情长诗,它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强烈地传达了富有巨大的时代意义的屈原精神:对祖国、人民忠贞不渝的爱;对进步的社会政治理想“之死矢靡它”的执着追求;对“党人”奸佞集团无情挞伐,对反动腐朽的社会势力的坚决斗争。由于主题具有深刻的政治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由于它海涵地负的艺术创造力和褫魂夺魄的感人魅力,所以它已达到了我国古典抒情长诗前所未有的高度,用屈原“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的诗句来评价赞美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是贴切而精当的。本文现就《离骚》中表现的爱国主义思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就教于专家与同行们。  相似文献   

5.
屈原的《九歌·国殇》中有“凌余阵兮(?)余行,左(歹参)殪兮右刃伤”句。对其中的“凌余阵兮(?)余行”,课本译为:“(敌人)侵入我们的阵地,冲进我们的行列。”我认为这是不妥的。 按这种译法,“余”方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了,这与诗中前后的描述不合。诗的开头。屈原就以“操吴戈兮  相似文献   

6.
美文采撷路曼曼其修远兮①,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出不入兮往不反②,平原忽兮路超远。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③。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④,魂魄毅兮为鬼雄⑤。———《楚辞·国殇》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⑥,冠切云之崔嵬⑦。被⑧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⑨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⑩,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注释:①〔曼曼〕同“漫漫”。〔修〕长。②〔入〕回来。〔反〕同“返”。③〔惩…  相似文献   

7.
《屈原列传》中说:“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对这段文意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高中语文课本对其中的“夺”“与”二字未加注释,《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则把这段文字翻译为:“怀王派屈原拟制国家的重要法令,屈原草稿最后完成,上官大夫看到了想争夺草稿,屈原不给他”。译文将“夺”译为“争夺”,将“与”译为“给”。我认为不  相似文献   

8.
中学课本将该句译成“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译句有两个问题。首先,将“无乃……与”对译成“不是……吗”这种强烈的反问语气,不符合师生开始交谈时的实际情境。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以“恐怕……吧”译“无乃……与”,全句译为“恐怕要责备你吧”,明明有所肯定,偏偏以揣测语气出之,委婉曲致,甚是贴切。  相似文献   

9.
杨宝生同志《几个文言虚词特殊用法刍议》(见《天津教育学院院刊》198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87年第5期,下简称“杨文”)一文,对中学和中专语文课本中的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进行了独特的分析,但文章7个例子就有5个值得商榷。本文拟就此略陈管见。1、与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杨文认为此处的“与”字按常用意义作“和”或“跟”解不通,应训作“于”,译为“在”,把后二句译成:“在前世都是这样,我对当世的人又有什么怨恨呢?”这样的解释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0.
《云中君》在《九歌》中是比较短小的一篇,内容也不甚复杂,但看了一些注释和翻译,总觉得不十分妥贴,与诗意有所隔膜。王逸《楚辞章句》与朱熹《楚辞集注》均认为《云中君》是祭祀云神之歌,其中“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蹇将檐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四句,王逸注日:“言巫执事肃敬奉迎引导,颜貌矜庄形体连蜷,神则欢喜,必留而止”,“于  相似文献   

11.
《芋老人传》“唯恐或后”一句,部编语文课本未加译注。笔者见到的对此句的译法有两种:一是译为“只怕落后” (见五省(区)初中语文五册教学参考资料);二是译为“只怕落在别人后面”(见《教学月刊》八三年七月)。这两种译文都是把“唯恐或后”句中的“或”字撇开不译。我认为这样的译注,既破坏了原句的语法结构式,又削弱了原句的表达力。  相似文献   

12.
[原文](第二段)筑室兮水中。聋之兮荷盖①。苏壁兮紫坛②,。留芳椒兮成堂③。桂林兮④兰快⑤,辛夷绸兮③药房①。罔薛荔兮为帷③,搬意格兮既张③。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⑤。主聋兮荷屋③,线之兮杜衡③。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席门⑤。[章句分析]①“筑室兮水中,尊之兮荷盖”「章句]云:“屈原困于世,愿筑室水中,汽附神明而居处也。一本云:‘以荷盖”’按:解释句意,校勘文字。在串讲句意中阐微著隐:正因屈原困于世,所以愿筑室水中,什附神明而居处。点出“困于世”之因。在版本文字校勘中,用“一本”荷上增介词“…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课选录了屈原《离骚》的开头几章,作者叙述了自己高贵的出身、非凡的才能和高洁的情操,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政治混乱的忧虑与自己存君兴国、忠贞不渝的抱负,其中第五章有这样几句:“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人”一词,课文注释上说是指楚怀王。以这种注释来理解,那么“美人迟暮”则是诗人担心怀王一旦衰老,楚国将无法改变目前存在的“秽政”,无法“修明法度”、“授贤与能”。因此,诗人呼吁楚王应趁着壮年,及早改弦易辙,实现楚国的巩固与强盛,这样解释,自然也是可以解释得通的。  相似文献   

14.
《赤壁赋》一中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一句,在人教版高中《语》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中译为:“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很显然,这里编将“粟”释为“谷粒”。我们若细加分析,就不难发现该解释有些欠妥:大海中怎么会有谷粒呢?这样翻译不大合乎情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节选自《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其中有句“以戏弄臣”,看似容易;《教师教学参考用书》译文为“以此来戏弄我”,翻阅其他版本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此句或不译,或语焉不详,大同小异地译为“来戏弄我”。  相似文献   

16.
(一)屈原《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的“董道”,课本注释为:“正道。董,正。”一般的译文都将“余将董道”译成“我将坚持正道”或“我要遵守正道”,这显然是把“董道”解释成了偏正词组“正道”,而实际上应从《辞源》“董道”条所释的“正其道”。“董”是形容词活用作使动  相似文献   

17.
说“孰与“     
1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人教社《教学参考书》译这句话为 :“诸位看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课本注“孰与秦王”为 :“比秦王哪一个(厉害)。孰 ,谁 ,哪一个。孰与 ,何如 ,比……怎么样”。注释的前一部分和译文一样 ,是对的 ;后一部分说“孰与 ,何如 ,比……怎么样” ,就似是而非了。这样注释给读者一个错觉 ,似乎句中的“孰与”既可当“何如”讲 ,又可当“比……怎么样”讲。当作“比……怎么样”在句中讲得通 ,当作“何如”在句中就讲不通了。一些工具书 ,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孰与”为“与……比 ,哪一个……”、“哪里…  相似文献   

18.
钟益 《读写月报》2023,(25):30-31
<正>部编版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里,编者对《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中的“夺”注解为“强取为己有”。教材配套的教师用书“课文解说”部分在提及该句时,解说为“上官大夫也许只是‘众女’之一,其人欲夺草稿而屈原不与,也仅是正直与奸佞斗争的一个事例”,语焉不详;而“参考译文”部分对该句的解释为“……上官大夫见了想强取为己有,屈原不同意”,则亦将“夺”注解为“强取为己有”。  相似文献   

19.
课本第 8 0页对“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是这样解释的 :“我有拔山的气力 ,盖世的气概 ,但时机对我不利 ,我的快马奔腾不起来。快马不能奔腾怎么办啊 ,虞姬啊虞姬 ,我该怎么办 ?”把“虞兮虞兮奈若何 ?”译为 :虞姬啊虞姬 ,“我”该怎么办 ?不妥。“若”指虞姬 ,此句应译为“虞姬啊虞姬 ,我将把你怎么安排呢 ?“若”指虞姬“你”$安徽省合肥铁四局中学@彭江龙  相似文献   

20.
也说"互文"     
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是互文,具体解释如下: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舍译为“命运”。[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