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网络时代教育价值观念的变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类正在走向网络时代。网络在教育上的应用,使教育发生了“第四次革命”。它带来的不只是手段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是根本性的它将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念,创立21世纪的新教育观。这种观念不是教育中的“乌托邦”,而是基于技术支持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对当今教师的评价和认识可谓角度独特、观念创新。长期以来,教师受人尊敬无可厚非,教师的奉献精神被喻为“春蚕”、“蜡烛”也是理所当然。然而,作者却认为在当今教育“以人为本”的呼唤中,关注人性的回归、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的本质,以往教师这种“奉献式”的教育,对学生来讲只是一种“偶像式”的化身,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无奈和牺牲。为此,作者提出了教师要与学生一道成长的教师角色观,并从“教”与“学”两个不同角度阐述了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雷永锋 《教师》2008,(13):77-78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方式,是指教师以一种怎么样的姿态和学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语言,直接反映了师生之间互动情况。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更不是“会耍嘴皮子”的某种技巧手段。要考察教师的教学用语,固然应该看在课堂上说了些什么,说得好不好,但更重要的应是看教师以一种怎样的方式在“言说”。反思教学语言的方式,实质上就是在反思教师的观念世界。  相似文献   

4.
减负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转变原来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更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与地位,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 只有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设计出先进的教学思路,即不只是给出结论,而是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切实做到“减负”.  相似文献   

5.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我们常常提到的字眼。那么作为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更应是教学改革的先导,也应是加入世贸后教学改革的原动力。教师的教学行为总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体现着一定的教学观念。例如:从本世纪50年代以来支配着作文教学的观念是“教师中心论”,“唯我思想论”,其表现形式为:“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评改。”这种教学形式始终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内在潜力也被抹灭。这种“费时低效”,“因循守旧”的教学形式至今仍然是众多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法宝,可谓“悲也”。如何使目前的作文教学走出“…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怎样上好每一节课?”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特别是面对一群心智日益成熟的中学生,更让我体会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而写教学反思则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也是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角色的一种实践活动。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陈美丽 《教师》2014,(12):114-114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教师被看作是课程的“排行者”。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的“三言”是一部受因果报应思想十分明显的作品。其中涉及这种思想的作品,大约占其总篇的三分之一。这种因果报应的思想,历来多受人之诟病,不被人们所认可。对于这些劝善惩恶的作品,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它的因果报应的外在形式,更要看到它的善恶观念。这种善恶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从“三言”中的果报小说所表现的伦理观念来看,其主要倾向应该是进步的。  相似文献   

9.
杨先武 《教师博览》2023,(35):44-46
<正>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公开课、示范课和竞赛课,总有老师在课后对学生“配合”得怎样发感慨,或曰“这堂课学生配合得很好”,或曰“这个班的学生不太配合”。在某些老师看来,一堂课要想获得成功,除了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之外,还得靠学生默契的“配合”。这便暴露出一种教育观念,即把教师视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而学生只是起陪衬作用的配角。这种教育观念是亟待改变的。  相似文献   

10.
传统语文教学是教师在课堂上独自演讲自己事先精心设计的教案,虽然教师激情四射、感情充沛,期间也不乏阵阵精彩,但这只是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没有多少戏份。因为我们采用的是“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一名看客、一名听众,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充其量是一名“配角”、一名“群众演员”。这样的课堂即使我们教师讲得再精彩,学生也只能天马行空地去想其他的事情,这种忽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教师,怎样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下面是我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仅与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不彻底的认知研究范式下,学生仍被认为是不成熟、有待接受教育的人而不拥有自己的教育观念。在这种认识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中,学生要么放弃自己的教育观念而曲意附和教师,从而丧失了主体性;要么坚持己见或走向与教师对抗,从而被视为异类,使教育走向低效。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的确存在自己的“教育观念”,并对自己行为产生实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新课程改革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理念的冲击首先,新课程改革冲击了农村教师的惰性心理。教师是人不是神,观念一旦形成,改变它比接受它更难。新课改来了,让农村教师普遍有一种陌生感,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畏惧感、距离感。部分农村青年教师仰仗“学校镀金,一辈子发光”,干脆不闻不问;部分农村老年教师也“十年打基础,一生不发愁”,依然穿旧鞋,走老路。这种惰性心理若不及时调整消除,势必被时代所淘汰。其次,冲击了农村教师的传统教育观。一是冲击了传统教育质量观。传统教育质量观认为:学生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学校升学率高,就是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被界定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学科或各门学科的综合”,这种课程被称为“文本课程”。这种观念到了绝大部分一线教师的工作中,课程又被进一步“神”化,一般的教师认为课程即教科书,而教科书就是“圣经”,教师只有去接受和“传递”它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 1.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在传统教学论的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两者机械地、单向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难、繁、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之,这种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目前高校学分制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观念误导。实行何种学生修业制度并非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不能重形式而不重效果。学分制只是一种形式,课程内容才是实质。不能一搞学分制,似乎从此就可以“实现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移”。如果不转变教学观念,在学分制条件下,照样以教师为中心,照样“满堂灌”,往往有名无实,甚至只是一种成绩记分形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课程结构的调整对课程实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要回应这种挑战,关键在于教学观念相教学方式的转变上。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书本”的观念,因为书本是固定的、死的东西,只是一些既定的学习材料,教师对书本知识的传授只是课程实施的一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要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培养和情趣、审美、伦理道德等的发展,单纯的“教书本”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主体性原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过去的德育的一个弊端,就是教师充当唯一的主体.学生则被当作单纯的客体.所谓“教育”,只是教师讲,学生听;所谓“启发”,只是教师“启”,学生“发”;所谓“感化”,只是教师“感”,学生“化”——一句话,教师操纵一切、主宰一切,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导致不少时候学生只是表现上接受、行动上应付,内心深处却是启而不发、感而不化,甚至厌烦、反感、抵触.因而德育的实效性不大.品德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将社会规范化、将社会文化中善的东西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只有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吸收和同化教育信息,这种内化才能很好地实现,品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奏效.几年来,我在组织高中班会活动的过程中,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先导,也是教学改革发展的原动力。教师的教学行为(如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总是有意或无意地体现着一定的教学观念。例如,从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支配着小学作文教学的观念是“教师中心论”,其表现形式为“教师命题一学生作文一教师评改”,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种“费时低效”的教学形式至今仍然被许多语文教师所沿袭。为什么作文教学改来改去总又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旧的教学观念仍束缚着教师的手脚,他们在接受新的教学观念时,总是难摆脱旧的观念。尽管新的教学观念有…  相似文献   

19.
观念更新和角色转变——提高教师素质的几点随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同时,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以更好地承担起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历史使命。一、教师的职业观,要从做“教书匠”式的教师,向承担“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转变。在传统观念中,教师往往只是知识和学问的化身。一个好的教书者或“教书匠”就可以称为一个好教师。这种观念是在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新的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改变,从教材体例的编排,选文的科学,整体创意的设计都相对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问题也是存在的。由此引发了我对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一、转变教学观念的问题我们的教师习惯了“讲”课,而且还认为这种做法是责任心的一种表现。至于学生嘛,他们只是看客或听众,处于被忽略的地位。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处于这种单一的“压抑状态”,而没有向多元发展。再则语文教师备课量大,课时多,作文负担重。种种语文教学的重负,给我们语文老师带来了许多困扰: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语文教师究竟该怎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