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宗元《捕蛇者说》中的“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句出自《礼记·檀弓下》,原文如下: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相似文献   

2.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扶着车前横木)而听之,使子贡(孔子弟子)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很像有深重的忧伤)者。”而曰:“然。昔者吾舅(公公)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记住)之,苛政猛于虎也。”这可能是孔子在出游途中所经历的真实一幕。这位住在泰山旁边的乡村妇女,公公、丈夫和儿子三代都死于虎口,但是她却不愿意离开这里,因为住在这里可以逃避苛暴之政。孔子听完这个故事,告诫弟子要记住“苛政猛于虎”的道理。…  相似文献   

3.
《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相似文献   

4.
初级中学语文课本第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课本对这句的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 显然,注者是把“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就连现行的一些文言注本,如《中学语文文言文译注》、《文言文译释》、《文言文释译》、《初中古文译注》等,也都将“苛政”解释为“苛酷的统治”“残酷苛刻的政治统治”或“残酷的统治”,这些注释,既没有弄清“苛政”的具体意义,也不符合文章的主旨,看似通顺,实质上并不准确。  相似文献   

5.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6.
《阎典史传》“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句中的“无虑”,课文注:“意思是无须计虑就可知道,即不会少于。”编者把“无”训“无须”,“虑”释“计虑”,这是不正确的。“无虑”是一个联绵词,意为大略、大概。清人王引之《经义述闻·通说上》中“无虑”条云:“凡书传中‘无虑’者,自唐初,人已不晓其义。望文生训,率多穿凿。今略为辨之。高诱注《淮南·俶真篇》曰:‘无虑,大数名也。’《广雅》曰:‘无虑,都凡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又是中学语文课的传统教材。但是,对“苛政”一词,迄至现在,就我们所看到的注本,还没有一家对此作出单独的注释。不过就其对“苛政猛于虎也”的句释,从中也足可以看出编者们对这个词的含义理解的端倪。对“苛政猛于虎也”的句释,大抵可以分为两家。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把它分别转抄在下面。一家是刘盼遂、郭豫衡同志的。他们在《中国历代散文选》的注释中说:  相似文献   

8.
释“肥遁”     
<正> 《周易》“遁”卦上爻爻辞为:“肥遁,无不利。”王弼注:“最处外极,无应于内。超然绝志,心无疑顾。忧患不能累,矰缴不能及。是以‘肥遁,无不利’也。”《经典释文》:“子夏传曰:‘肥,饶裕也。”吕祖谦《古易音训》引晁说之曰:“肥,陆希声云:‘本作飞’。”《文选·张衡<思玄赋>》:  相似文献   

9.
(一)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叔向贺贫》初中第六册) 课本注曰:“越,超过。”越,为“超越”,乃是常训;“使越于诸侯”句不作如是解。今案:《尔雅·释言》:“越,扬也。”郝懿行云:“《诗》‘对越在天’对越即对扬,犹云‘对扬王休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卷十八云:扬,越一声之转,故发扬之转为发越,飞扬  相似文献   

10.
释“楬”     
本文拟讨论以下三个问题:(1)、《说文》“”篆所释之本义;(2)、《说文》“”篆所引之本义例证;(3)、当代一些汉语字典辞书关于“”篆研究成果的引证训释方法。(一)、二徐本《说文·木部》均训释曰:“,桀也。从木,曷声。《春秋传》曰:‘而书之。’”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改正为:“,也”,并注曰:“赵钞本及近刻《五音韵谱》作‘’。宋本、叶本《类篇》、《集韵》、宋刊《五音韵谱》皆作‘’。……今按:作‘桀’不可通。……‘’见《周礼注》:‘今时之书,有所表识谓之。’《广韵》曰:‘,有所表识也。’,汉人语,许…  相似文献   

11.
《捕蛇者说》之“说”字是一种文体的名称。这一义项是由“说”字的本义演变而来的。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释也。一曰谈说也,从言兑,会意。按兑亦声。《墨子·经上》‘说,所以明也。’(孙诒让注:谓谈说所以明其意义。毕云,解说)《广雅·释诂二》:‘说,论也。’《周礼·大祝》:‘六曰说’。注,以辞责之。《礼记·少仪》:‘游于说。’疏为论说。”从朱骏声的解释来看,“说”有解说、论说的意义。拿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的取名来看,《说文解字》即为解释文字之书,其“说”字就是解  相似文献   

12.
“而”释     
《赤壁之战》“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一句中的“而”字,课本未作注释,也许作一般用法的词。因此一般译文都省去未译,有的为照顾语气完整,变通(或省去“而”另增补的)译成“怎么……呢?”我以为这个“而”字可训成副词“岂”,译成“难道……吗?”清·吴昌瑩《经词衍释》“而”字条下有云:“《博雅》曰:‘而,岂也。’此文《释词》不载.《孟子》:‘不贡而能之乎?’言岂能也。《论语》:‘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左传》僖二十年:‘善败由己,而由人乎哉?’言岂由人也。《襄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而,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归去来兮辞》中有“复驾言兮焉求”一句,注释为:“还要驾车出去探求什么呢?驾言,指出游。”既然“驾言”指出游,串讲怎么变成“驾车出去”了呢? “驾言”语出《诗经》,如《邶风·泉水》:“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这里是驾车出游。《卫风·竹竿》:“淇水悠悠,桧楫松舟。驾言出游,以写我忧。”此处为划船出游。所以《管锥编·毛诗正义·泉水》云:“操舟曰‘驾’,苏轼《前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即此‘驾’:御车亦曰‘驾’,苏轼《日日出东门》‘步寻东城游,……驾言写我忧’,乃此‘驾’,故为章惇所纠,而以‘尻  相似文献   

14.
王勃《滕王阁序》中说“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此处“趋庭”指承受父亲的教诲,但为何“趋庭”释为承受父亲的教诲呢?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孔子在庭前教育孔鲤不学《诗》就不善于说话,不学《礼》便无法立身处世,孔鲤听从父亲的教诲,便学《诗》、学《礼》。“趋庭”也称“庭趋”,明李东阳《麦舟图》诗:“亦知…  相似文献   

15.
自从《三国志·蜀志·秦宓传》记载了宓给王商的一封信后,司马相如的生平中便多了一个“东受七经”的故事。这封信作如是说:“蜀本无学士,文翁遣相如东受七经,还教吏民,于是蜀学比于齐鲁,故《地里志》(按,即《汉书·地理志》)曰‘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继之,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便以“案,秦宓云‘文翁遣相如受七经’”注释司马相如本传中“相如既学”一句。于是,相如于入朝为郎前曾受文翁派遣东受七经的说法便出现了。但是,这个说法与《汉书》的相关记载发生了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载《论语·微子》中《荷蓧丈人》一文,本文有句话:“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里所出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荷蓧丈夫对子路说的话,即荷蓧丈人的话是用来指责谁的?关于丈人的话指责谁有三种权威的说法。一、吕本中《紫微杂说》:“四体不勤二句,丈人自谓也”。清人俞越《古书疑义举例·助词用不字例》中说:“‘丈人盖自  相似文献   

17.
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选有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并对“苛政猛于虎也”句做了如下注释:[苛政猛于虎也]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原话见于《礼记》记载的一个故事中。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孔子从泰山旁边经过,有个妇人在坟前哭。孔子让子路去问她为什么哭。妇人回答说,他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老虎害死  相似文献   

18.
“今”探     
《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写到廉蔺交欢一段时,其中有“今两虎共斗,其势不倶生”一句.对于该句中的“今”字,有人误解为“现在”之义,其实不然.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说:今,犹“若”也.杨树达先生也在《词诠》“今”字条下云:“假设连词王念孙曰:今犹‘若’也。树达按此乃说一搴竟,改说他端时用之.”“今”字作为假设连词,往往用于偏句开头,可译为“假使”“如果”之娄,“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作  相似文献   

19.
王翰《凉州词》“欲饮琵琶马上催”句中“催”字,注家或说意为催出征,或说乃指催饮酒,都不确,且多系揣摩之辞。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云:“公燕合乐,每酒行一终,伶人必唱酒,然后乐作,此唐人送酒之词。本作碎音,今多为平声。王仁裕诗:‘淑景易从风雨去,芳樽须用管弦催。’”明叶盛《水东日记·催》:“今人宴客杯酌,劝尽饮曰‘千岁’,南北士人多亦然,但莫知其字义。意者为‘请’,即唐人酒之说也。”据此,则“催”本作“”(zui),又作“啐”(cui),唐时上层社会游宴之时,以乐声伴酒曰“啐”,在使用中由仄声变为平声。《全唐诗》中相关句子出现…  相似文献   

20.
陈情表(李密)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高中语文第三册2000年版注:“终鲜:终于没有。鲜,本指少,这里是‘无’的意思。”此解“终”为“终于”,不当。宜作“既,又”讲。王引之《经传释词》:“家大人曰:‘终,词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传注》曰:‘终,犹‘已’也,已止之已曰终,因而已然之已亦曰终,故曰词之既也。”这里,王念孙谓“终”相当于虚词“既”,并谓此义由《左传》杜预注的“终,犹‘已’”引申而来。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德无极,妇怨无终”,注“妇女之志,近之则不知止足,远之则忿怨无已”,知王念孙由动词“终已”引申为虚词“既已”。但王念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