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论断,体现了我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态文明思想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观、"人影响自然"的综合协调观、"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观,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建设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现阶段的创新与发展,探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的主要内容——人与自然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哲学研究的主题,也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体系的主线。马克思认为,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由此出发,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实现了对以往生态观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而人的发展状况影响着生态文明的状况。现代社会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人与自然矛盾不断加剧,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其实,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人类自身,因此,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也在于人类自身。人类应不断更新认识,提高素质,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应生态文明发展趋势,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上呈现出来的、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结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取向在于通过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实现生态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具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依照价值主体、实现形式、显现效果的不同,存在不同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的最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使其成为党和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如此,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还心存疑虑、困惑、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因此,必须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加强对生态文明理论的宣传教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视角、多维度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上,要坚持人与自然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观上,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动因上,要坚持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依靠力量上,要坚持政府主导与公众参与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上,要坚持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主体上,要坚持本国民族利益与人类整体利益辩证统一;在生态文明建设道德观上,要坚持人际道德与生态道德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佛教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人类应对自然界生起平等心、恭敬心,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使世界走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特别是合统一性思想。无论是从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关系上,还是从人与人的伦理和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上分析,以及从历史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辩证统一上分析,合统一性思想无疑都为人类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这与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的思想是一致的,如果能很好的发掘原始宗教中的生态智慧,这对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新发展,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对人、自然与社会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思想,为我们今天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生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类注意,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受到人们重视。从其生态维度来看,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蕴含生态优先原则、人与自然辩证统一、自然价值存在及多维性。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提供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只把培养学生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和品质当作目标,而忽视了培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道德品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学校德育面临新的课题。学校必须重视生态德育价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长期以来只把培养学生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思想和品质当作目标,而忽视了培养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生态道德品质.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国家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学校德育面临新的课题.学校必须重视生态德育价值,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智慧、生态意识和生态能力,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3.
生态问题越来越引起人类注意,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受到人们重视.从其生态维度来看,马克思自然生产力思想蕴含生态优先原则、人与自然辩证统一、自然价值存在及多维性.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提供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道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和谐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道法自然、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深刻的和谐思维特征。道家的自然之道,强调天人合一,彰显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思考;道家的无为之道,倡导顺应天道人道,突出了对社会生态的关怀,诠释了人与社会和谐的人文意蕴;道家的养生之道,信奉节欲尚俭,调和身心,凸现了对人自身的关爱,揭示了人之身心和谐的价值诉求。道家生态伦理和谐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之身与心的和谐关系,提供了一定的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尚未处于技术对自然狂热征服的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就前瞻性地看到了人类的生态问题。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解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在于人与人的矛盾,指出解决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解。人本性、辩证性和科学性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生态思想的显著特征。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关于生态伦理道德进高校德育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180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真正解决的”社会。然而由于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矛盾的相对尖锐,致使人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上,而忽视了人与自然之矛盾的解决。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是在20世纪中后期、21世纪初中国出现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思想,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这一思想包含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生态观,理应成为高校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7.
论刘三姐文化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其核心是人与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刘三姐文化之所以有着不尽的生命力,就在于她还蕴含着丰厚的生态美学思想,这些对于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有着更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是最能体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主题。电影《寻找刘三姐》全面展示了广西自然生态的魅力,并描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及生存关系,关注了人自身的内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也表达了人对生命自由与爱情自由的追求和对怀乡的思想。这些丰富的生态表达对于当今生态文明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工业社会以来,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急剧破坏着自然生态系统,这也集中反映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片面发展观和认知缺陷.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面对自然生态的先在性、属人性、辩证性,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生态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并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回归.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的同一性辨析,在于承认自然生态的先在性,进而以人类社会实践为中介,以发达生产力为基础,通过充分规制资本的历史本性,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达成人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辩证统一.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遵循,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将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并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洪流,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  相似文献   

20.
生态关学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基本出发点,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包含着生态维度的当代存在论审美观,其核心是人与生态环境达到动态平衡的统一。刘三姐文化之所以有着不尽的生命力,就在于她还蕴含着丰厚的生态关学思想,这些对于建设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社会有着更积极可行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